看了这篇,再也不怕面试官问你需求分析怎么做了

0 评论 757 浏览 5 收藏 18 分钟

想要深入了解需求分析的精髓,掌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的技巧?

想知晓如何精准地进行需求采集、评估、归类和优先级排序?

本文将带你探索需求分析的全过程,从理解需求的本质出发,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供需求转化的策略和工具,帮助你打造成功产品。

一、需求是什么

需求的本质是“问题”,问题的本质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满足需求,就是解决问题,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需求一般来源于用户,但用户需求并不等于产品需求。

二、用户需求vs业务需求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是指用户在一定场景下产生的某种欲望或解决某种问题的需要,由用户利益驱动,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业务需求”,是公司相关人员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或提高工作效率所产生的需要,由公司利益驱动。

产品需求是产品经理为了满足用户或业务人员所提出的实现产品的任务需要,是一种解决方案,由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转化而来。

三、需求的四大要素

一个完整的需求需至少包含用户、场景、目标和任务四个要素,四要素齐全时才能更好地理解需求背景,为后续需求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需求采集阶段,就应该深入挖掘需求的四要素,否则在进行需求分析时会有很多不必要的返工。

  1. 用户:了解用户的基本属性是需求分析的起点,包括用户角色(使用者?购买者?决策者?)、用户特征、规模等等。
  2. 场景:场景描述了用户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产品的具体情境,它包括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地点、条件以及与之交互的环境等等。场景帮助产品设计者理解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求。我们应关注场景是否真实存在、出现的频次如何
  3. 目标:目标是用户使用产品想要达成的具体结果或效益。明确用户的目标有助于产品设计满足用户的根本需求,并推动用户继续使用产品。目标通常是高层次的,反映了用户的动机和期望,在发现用户的直接目标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终极目标。
  4. 任务:任务是用户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而需要执行的具体操作或步骤。任务是需求的解决方案,它们定义了产品需要提供的功能来支持用户完成这些操作。通过用户旅程图和用户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任务流程。

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需求分析的核心内容:

  • 用户定义了需求分析的对象
  • 场景提供了需求发生的背景
  • 目标阐述了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
  • 任务则是用户为实现目标所需执行的具体行为

四、需求分析是什么

用户描述的需求,不一定就是真实需求,而且需求是否满足也关系到各方面因素,包括用户群体量、产品商业价值等。此外,产品的功能可以是间接满足此需求,而不一定是直接按照用户的想法来增加他想的功能。

从用户/业务需求出发,挖掘其真实目标,并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便是需求分析。

五、为什么需要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能够准确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同时为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运营提供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有效的需求分析不仅可以优化产品设计,还可以指导运营策略,具体而言:

  • 避免资源浪费:通过精确的需求分析,可以避免开发不必要的功能,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 提高用户满意度:需求分析可以确保产品功能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 优化产品设计:需求分析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点,为产品设计提供优化建议,提升产品质量。
  • 指导运营决策:需求分析帮助运营团队了解用户行为,明确运营目标和任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更精准的运营策略。
  • 制定项目计划:需求分析为项目计划提供了基础,帮助确定项目的范围、时间表和预算。
  • 风险管理:通过充分的需求分析,可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制定应对策略,减少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需求分析是连接用户、市场和产品开发团队的桥梁,对于确保产品成功和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六、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需求采集、需求评估、需求归类、需求优先级排序等步骤。

1. 需求采集

在需求采集阶段,应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收集需求,因为每个渠道的用户特点不同,反馈的需求也可能随之不同。在收集需求阶段,要将需求与来源用户的身份、动机等区分开来,在之后分析需求的时候再考虑它们。挖掘需求的方法主要有4种:

  • 自主分析法:聚焦用户场景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挖掘需求,可借助头脑风暴来实现。
  • 业务驱动法:从业务侧收集需求,比如说运营/市场侧为了达成某一业务目标而产生的营销工具、广告资源位等需求;技术侧代码重构、扩容、安全升级等需求;基于战略目标优化产生的产品需求。
  • 市场竞品分析法:根据竞品及行业的动态来挖掘新需求,过程中应深入理解竞品做法的真实原因,并结合自身产品情况来思考竞品设计可以起到什么指导作用。
  • 用户研究分析法: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研、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来挖掘用户需求。

需注意的是,收集完需求后,需将需求语言转化为产品/系统语言,即该需求对应到产品上是体现在哪个界面哪个功能。

2. 需求评估

在需求评估阶段,需要判断需求的真实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

对于需求真伪的判断,其实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重点是理解我们的目标用户的真实诉求,结合场景时机综合判断需求是否在当下为真需求。

为什么需要考虑场景和时机呢?因为同样的需求在不同的场景、时机下可能是真需求也可能是伪需求

比如说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关闭,学生和家长急需一种可以远程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场景下,在线教育平台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需求,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替代学习方式。

而在疫情结束后,学校重新开放,学生可以回到教室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线教育平台仍然有其价值,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它们的需求可能不再是那么迫切,因为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已经恢复。

再比如说,在户外活动或音乐节等没有电源插座的场合,人们需要为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充电。在这种时机,便携式充电宝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需求,因为它解决了用户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为设备充电的问题。

而在家里或办公室,通常有充足的电源插座可供使用。在这种时机,便携式充电宝的需求可能就不是那么真实,因为人们可以直接使用电源插座为设备充电,不需要额外携带充电宝。

小知识:

狭义上的伪需求是指不存在的需求,也就是错把用户诉求当成是需求来解决。而广义上的伪需求则是没必要去解决的需求,比如不存在普遍性的需求;已有解决方案的需求;以及用户不愿意解决的需求

对于需求可行性的判断,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估,通常包括:

  • 技术可行性:评估需求是否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实现,或者是否需要开发新技术。考虑技术难度、技术风险以及研发成本。
  • 经济可行性:分析满足需求所需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材料、人工、设备等)和间接成本(如管理、市场推广等),并与预期的收益进行比较,以判断项目是否经济上可行。
  • 运营可行性:考虑需求实现后的运营成本,包括维护、升级、客户服务等,以及公司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些运营成本。
  • 市场可行性: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大小、潜在用户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判断需求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 时间可行性:评估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是否符合项目的时间要求,是否能够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前完成。
  • 资源可行性:检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满足需求的实现。

而需求成本效益的评估,有利于后续需求优先级的判断。成本可从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市场推广成本、技术实现成本等方面考量;效益可从需求实现可产生的收益、用户使用频次、是否能带动其他功能的活跃等等考量。一般而言,效益远大于成本的需求应优先考虑。

七、需求归类

需求归类阶段,可将需求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进行分类,便于后续开发和运营规划和策略的制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需求类型:

  • 功能性需求:是产品必须具备的功能特征,描述了产品应该执行的功能和操作。例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需求可能包括用户账户注册、商品搜索、在线支付等。
  • 非功能性需求:描述的是系统的行为和属性,而不是具体功能,但对用户体验和产品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一般包括性能需求(如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安全性需求(如数据加密、用户认证)、可用性需求(如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
  • 技术需求:定义了产品开发中所使用的技术标准和工具,以及与现有系统的集成方式等。例如,一个产品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数据库软件,或需要与其他应用程序接口(API)兼容。
  • 合规性需求:描述产品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数据保护法规、行业安全标准等。
  • 运营需求:与产品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相关,如客户支持、维护流程、监控系统等。
  • 数据需求:描述产品如何处理、存储和保护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
  • 国际化需求:如果产品面向全球市场,需要考虑的语言、文化差异和本地化需求。

八、需求优先级排序

因为资源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开发资源、金钱等资源条件下,需要用最简单的产品逻辑去验证商业模式,因此需要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影响优先级判定的基本因素有很多方面,如企业层面、用户层面、技术层面等。

企业层面:公司战略直接影响需求的优先级,位于金字塔模型的顶层,越往上,优先级越高。

产品层面: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也会影响需求的优先级。一般而言,

  • 引入期,重点通常是实现核心功能,确保产品能够正常运作并满足基本的市场需求。安全性和基础用户体验也很重要,以确保用户的初步接受。此时,较少关注高级功能或广泛的可扩展性,更多关注确保产品可用并能解决主要痛点。
  • 成长期,产品需求开始转向扩展市场份额和增强用户粘性。此时可能会增加更多的功能,改进用户界面,优化性能和可用性,以吸引更多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可能会转向那些能够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的功能
  • 成熟期,竞争通常非常激烈,优化成本效率和增强现有功能成为焦点。此时,增加附加服务或改进现有服务以维持客户基础也很重要。对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优化需求可能优先于新功能的开发。同时,强化用户体验和扩展现有功能可能比引入全新概念更受重视。
  • 衰退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技术的老化,产品可能需要削减成本、简化操作或逐步淘汰。此时的需求可能集中在数据迁移、兼容性维护或准备产品退市策略。应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最大化现有资产利用或减轻退市影响的需求,减少在新功能或技术上的投资。

用户层面:从用户等级维度考虑,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从紧急重要四象限维度,优先考虑重要且紧急的需求;从需求所处体验层级考虑,涉及影响可用性的需求,优先级更高。

此外,可利用Kano模型来对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Kano模型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特性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需求可分为五类:

  • 基本(必备)型需求:用户认为产品或服务必须具备的特性,如果没有,用户会非常不满意。一旦满足了这些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显著提升。
  • 期望(意愿)型需求:这些需求与用户满意度成正比。提供这些特性可以增加用户的满意度,不提供则减少满意度。
  • 兴奋(魅力)型需求:如果提供,用户满意度会显著提升;但如果不提供,用户也不会特别不满意。
  • 无差异型需求:无论提供与否,对用户满意度影响不大。
  • 反向(逆向)型需求:用户没有相关需求,提供后反而可能导致用户不满。

最后,需强调的是,需求分析要有整体思维,不能只看这一个需求,要结合关联内容,因为很多需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作者:Problemer,公众号:问问运营笔记

本文由 @Problem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