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商业的难,到底难在哪?
自从电商兴起后,实体行业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但在现在电商艰难的时刻,实体商业的成绩也没好到哪里去,问题出在哪里?实体商业真的越来越难了,难在哪呢?
对面的生鲜超市开了好几年,突然关门了,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因为这样我买东西就要绕更远的路去另外一个生鲜超市。
昨天小假期去附近万达广场逛了逛,快回来时候去了下华润万家,这家超市随着万达广场的开业一直至今,以前也去过很多次,商品品类齐全,性价比也还不错。
当我走进第一眼就发现不对劲,货架上空了好多,再发现只剩百货在清仓,生鲜熟食的场地全部撤了,听一位坐在酒柜的大爷说超市马上要关门了,随口问一下原来要改开餐厅。
突然感觉有点失落,因为“便捷”生活逐渐消失,当然有人说还可以上美团买菜和多多买菜,这个社区买菜确实也很便捷,但我比较习惯去这种超市购买肉类,没事也会去买买蔬菜,可能是我需要那里的烟火气。
当然除了超市的变化,万达上面我发现很多女装店撤了,变成了各种手机、家电这种产品。
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实体商业真的越来越难了,难在哪呢?
网购平台越来越多,随着直播电商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商品渗入到消费者碎片化的生活中,于是很多消费需求都在不经意间被“超额“满足,所以比如服装、百货已经逐步不需要实体了。
还有消费降级也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实体店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原因,天然注定他们要高于网上的价格,这势必在消费降级的环境中被销售“歧视”。
其实很多商场进行品类的重新布局是个好事,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改变才能应万变,但是商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我想会不会带来另一个极端?
超市换成餐厅,因为大家考虑的是百货的销售渠道更倾向于网上,而吃饭这件事就必须去线下,特别是现在很多外卖被打上预制菜的标签,而且相对于其他的消费需求,吃是不得不为之的消费,就算消费如何降级,餐厅也不会被抛弃。
假设如果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很多实体产业都进行布局的调整,品类的更换,如果开餐厅的越来越多,那以后出门会不会五步、十步都是餐厅,这样餐厅又如何能挣钱?原本能够存活在实体产业中的企业或者个体商户在越来越卷的环境中也越发难以生存。
我觉得到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产业都会处于一个不健康发展的状态,所以实体商业确实各方都会越来越难,但是很多企业是否可以迎难而上,而不是就从实体商业中退出,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大家知道,我是做数据的,很多时候,很多场景,数据帮助决策,数据辅助决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此时比如这家要撤离的华润万家,在它准备撤场之前肯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挣扎和局面挽救,我觉得正常的数据分析并不能帮助他,不否认数据可以帮助企业经营,但是我们也理性看待它,数据分析不是万能的。
还有很多比如指标体系、用户画像、数据治理、数据中台等等这些,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几乎是无能为力,所以数据如何应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应用数据是一个颇具难度的话题,并不是大数据工作一条龙上了,我的决策就不会有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工作可以做,不管是要撤走的华润万家,还是要进驻的餐厅品牌,那就是消费者洞察。
说到消费者洞察,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觉得:我知道,就是用户数据分析。
对,但不完全对。
首先用户数据分析,很多人做的是内部的用户数据分析,这些都是结果,对于后续的行为预测其实意义不太大,因为用户的需求时刻在发生变化,而且很容易被各种促销活动、营销策略被改变,所以我在《数据分析的10大真相》这篇文章说过:数据有时候是会说谎的。
用户数据分析除了内部,其实还有市场的用户数据分析,这块数据需要找专门的数据收集公司进行购买,市场的用户数据分析视角更广,可以看到消费者更广泛的行为趋势和需求,当然这部分我们能看到的仍然是数据分析结果,是结果就存在被“引导”、被“误导”的发生,所以可以信但不能全信,就好比: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消费者洞察里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用户需求研究,这是块经常被忽视的数据宝地,它会更客观地描述用户的需求,当然所有用户的需求到行为的转化都会存在被“引导”的结果,所以这块内容应该和上述的用户数据分析结合起来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
回到今天的话题:华润万家撤走,引入餐厅这件事,其实有3个商业主体,一个是华润万家,如果它没撤走,它要打造差异化商品那么消费者洞察是个可以尝试的突破口,一个是即将入驻的餐厅,它初进一家商场,它能否快速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完成营收的目标,消费者洞察是它必要的一个入口,这中间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万达广场。
万达广场就好比京东、淘宝。它说白了其实是一个流量平台,而不仅仅是收租的一个房东。如果将一家商场视为“房东”,那么它要做的事是等待收租,其他都可以不管,各个商铺可以在销售惨淡之际撤走,但是商场很难,所以它无法真正只是一个“房东”,严格意义来说如果它的定位是一个流量平台,链接商家和消费者,那么它就需要去考虑如何做“流量”,在相对宽泛的定义中,流量=消费者。
所以万达广场更应该去重视消费者洞察体系的建设,好好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点到底在哪里,这样即便很多商家走了,它自己的盈利堡垒仍然可以坚不可摧。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我觉得数据赋能决策,数据帮助企业经营,这不是一个空头口号,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在合适的业务需求找到合适的赋能点。
回到今天的问题:实体商业的难,到底难在哪?
当前众所周知的电商兴起,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等商业模式的拓展,还有消费降级,失业率增加等等,这些都难以改变,且是所有竞争者都面临的一个局势,那么所有竞争者就都回到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所以实体商业的难,我想难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突破自己,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点。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不一定正确,但是我觉得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一个商业问题,可能会更容易找到突破的方法。
作者: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公众号:风姑娘的数字视角
本文由 @风姑娘的数字视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商超退出商场的同时,大家在呼吁胖东来开到他们的城市,开到他们周边,虽然胖东来开到其他城市大概率会抵不过“房东”的压榨,但这种现象和群众呼声,很大的反映了,并非商超或者实体店不行,而是切割什么样商超,细分场景是什么?差异化是什么?线上不能提供的事什么,所有人买东西,往往不是买东西本身,一定有他们的附带需求。
现在去商超的人员,解决他们什么需求?他们是谁?他们心里期望是什么?
消费降级,不是消费彻底萎缩,也不是消费归零,零售消费的本质是什么?抛开那些纯虚的?现在消费者被带起来的,国货品牌意识?服务品质意识?健康养生意识?上下游关联意识?。。。
多、快、好、省?要不要重新定义?精准的多,什么需要立即满足,好到什么程度,不合理的品牌溢价?省单纯的省事吗?要省心吗?(网购有大量的弊端,线下实体店可以满足),现在不深度洞察,所谓的线上化扼杀了线下实体店,岂不是是线下商业需要反思,深刻革命了,但大家还想靠信息差不对称,距离不对称,隔周边百姓韭菜的模式不灵了,但不愿意革命的只能抱怨、等死
这其实本身是个巨大的机会。但谁看到了,并动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