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表层,揭示本质,一起来重新认知“互联网产品”(上)
这篇文章,我们回头来看看一个经典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产品?再回过头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便有了比之前更深入的理解。
“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毕竟,此时此刻,你就是通过手上的“互联网产品”正在阅读此篇文章。或者,你今天刚刚结束了手头上的工作,计划着对目前所负责的产品进行优化。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产品”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甚至可能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东西。然而,“产品”到底是什么?作为互联网行业中的一员,或者有志于入行的你,是否真的能够讲清楚,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可能你会说,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工具,帮助用户实现某些功能;也可能你认为,互联网产品是连接虚拟和现实的桥梁;又或者会说,互联网产品是通过代码实现,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创造用户价值的服务。但实际上,无论是功能、连接还是服务,它们只不过是互联网产品存在的表现形式罢了。
实际上,我在过去很多年里,也是抱有类似的认知。但它只能推导出我们“要抓住用户需求,把产品体验做好”这个问题。但是,它作为最为基础的概念,我总会有一种它无法成为“基底”的感觉。直到后来阅读了《俞军产品方法论》后,看到他从经济学的“交易”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产品,略有所获。如今再回过头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便有了比之前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产品”
“互联网产品”,这是一个组合概念。那么我们就需要从“产品”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讲起。考虑到文章篇幅,我打算分拆为“产品”和“互联网”上下两篇。接下来,我们先来讨论,究竟什么是“产品”。
产品,是企业与用户(换到传统行业就是“消费者”)进行价值交易的媒介。
说实在的,当时我阅读看到这里的时候,颇有一种“揭开现象看本质”的感觉。对比起“满足用户需求和创造价值为核心的软件产品、硬件产品,或者服务”的认知,上述的定义里,更加强调其“交易媒介”的性质。为什么说这个性质重要呢?因为它道出了“产品”的核心本质:
交易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用户”和“企业”双方都认为此次交易“值得”。
- 用户认为自己的收益/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花费时间、金钱、精力等各种成本为代价,希望通过产品的功能及服务获得一定的回报或收益。这些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学习成本、使用成本等等。而用户期望获得的回报也有很多,比如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获得娱乐、满足需求等等。用户会对自己使用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和通过产品获得的收益进行评估(尽管这个“评估”的过程几乎完全依据主观评估,这点我们以后再展开),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用户才会选择使用这个产品。
- 企业认为此次交易从整体和长期的视角来看,仍是“有利可图”: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目标是实现盈利,所以企业一切行为的核心,都是如何让提供的产品带来的收益,高于该产品的研发和维护成本,从而实现盈利。当然,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企业为了打开市场、吸引用户,从而进行某些让利甚至免费使用的行为,这并不违反认为交易“值得”的要求。只要企业认为从整体和长期的视角来看,仍是“有利可图”,那么“交易”依然得以进行(典型的互联网玩法就是先大规格圈住用户,再从中变现)。
因此,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都需要在产品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利益。当产品能同时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时,这个价值交易才能够实现。而产品经理的角色,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平衡和调整双方的需求和期望,帮助双方实现价值交换。
在重新认知“互联网产品”的上篇中,我们重点就“产品是企业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易的媒介”中的“价值交易”属性进行了讨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研究,什么是“互联网产品”了。重新认知“互联网产品”下篇,见:https://www.woshipm.com/share/6070313.html
作者:产品经理崇生,公众号:崇生的黑板报
本文由 @产品经理崇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