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已死

1 评论 1945 浏览 0 收藏 4 分钟

前几年大家创业的时候,都是雄心壮志想要做一个大而全的平台;现在回头来看,互联网产品少有真正的护城河,连带着平台的说法也可能都算“死”了。

这是我今年以来改变比较大的一个认知。

互联网平台有真正的竞争壁垒或护城河吗?没有。

  • 强如滴滴,在数据、算法、运营、组织等各层面都已做到接近极致,但是不妨碍高德日均下单量已经赶上滴滴的近30%。
  • 强如美团,在面对抖音想大力发展本地生活业务时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无力感时,股价咔咔下跌。
  • 强如阿里,多少大佬、高p、人中龙凤,面对拼多多的低价内卷时,也只能做跟随策略,淘宝也能做低价。

……

究其原因,从本质上,我们是一个供应体系起家的国家。

我们生产了全球30%以上的商品,很多行业甚至贡献了90%以上的产能,而人口占比却只占全球18%。

这一巨大的12%gap,是通过人口红利卷出来的,很多行业已经卷到所有人都不挣钱,比如中国光伏。

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基石是供给侧,供给侧本应该是壁垒、是门槛、是体验。

但现在,滴滴司机、外卖小哥、货运师傅、快递小哥等,已经饱和到需要政府部门预警。

长期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会带来什么?价格下降,是人这一商品的价格下降。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低价螺旋下降的恶性竞争循环里,本应该提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却成了作恶内卷低价的工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如果所有人都一起卷价格,卷到后面,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受益的,所有人都会是受害者。

所以说互联网平台已死,本应该提高效率、改善行业、减信息差的ta们,到现在都成为了压迫供给的工具。

拼多多们压商家,商家压制造商,制造商压工人,最终承受整个压迫的不是平台本身,而是真正具有供给能力的劳动力们。

我单方面认为,人力不应该是一种资源,是目的,不应该是工具。是具有鲜活生命力具体的人。

需求收缩供给过剩,这一现象将持续多久?单崩塌的房地产都会溢出3000万劳动力,中短期内都会如此。

为什么大家都说要出海,国内存量是真卷不动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小河运营笔记】,微信公众号:【小河运营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为什么说是压缩供给侧呢,单从劳动力角度来说,互联网给了外卖小哥的一个高薪的机会,没有互联网的改变,许多人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来自中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