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扣子400个bots的数据,有点意思

0 评论 1629 浏览 3 收藏 15 分钟

我采集了国内版扣子官网的bot商店数据,主要是推荐模块下面的,一共400个。本意是想看看,目前最火的AI智能体平台,很像个MVP试验场,哪些类型的应用表现是不错的,反映了什么需求。

结果也发现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东西。

下面是本文目录,有兴趣再往下翻:

一、从不同数据视角看

1、使用人数

2、会话总数

3、收藏人数

4、人均会话次数

5、藏用比

二、扣子bot的头部玩家及其风格

三、评论区是需求区

四、广告的N种植入方式

一、从不同数据视角看

我想看哪些应用表现不错,但什么是不错?不同的数据维度会反映出不同的东西。

扣子页面能拿到的基础数据是使用人数,会话总数和收藏人数,这三个绝对数指标,将时间这个影响因素忽略了,bot上线时间有差异,积累的数据差距也就明显。

所以又计算了两个数据:人均会话次数和用藏比,消除了时间影响,看起来也更清晰。

1. 使用人数

指标含义:这个bot被多少用户(也可能是人次)使用过。

使用人数反映了bot的热门程度,也反映出一些场景价值。想象一下一个刚打开页面的用户,不知道要找啥,就从满屏的推荐流往下滑,有吸引人的标题和描述,让人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干嘛的,我觉得好奇,或者需要,就会点进去试试看。

从使用人数来看,前25%的bots中,以学习教育、娱乐游戏、内容创作、效率工具为主,并且数量相差不大。

其中,排名前四的都超过了10w,前三强更是接近和超过20w,且都出自同一作者,第二和第三的上线时间不到一个月。。真🐂🍺,关于头部玩家及其bot风格我放在第二部分单独说。

2. 会话总数

指标含义:所有用户对bot发起的单边对话次数合计。

会话总数这个指标,可能相比之下水一点,能一定程度反映bot的热门程度,以及与用户互动的设计。不过,你会话总数高,可能因为你应用场景好,使用人数多,也可能是你互动引导流程更繁琐,甚至也可能是因为你应用类型决定的,比如文字冒险、剧本啥游戏,就是要多轮对话。

从会话总数来看,前25%的bots中,以娱乐游戏,学习教育为主,很明显游戏类在这个指标上是一枝独秀。那么,能在这个指标中表现不错的学习教育,内容创作和效率工具类应用,就很值得一看。

3. 收藏人数

指标含义:这个bot被多少用户收藏了。

收藏人数是很有意义的指标。当用户使用之后愿意收藏一个bot,就是对其场景和输出效果的认可,这是很珍贵的。一般来说,这类应用都具有工具属性。

并不意外,从收藏人数来看,前25%的bots中,以学习教育,内容创作和效率工具类应用为主,跟2相反,收藏数不错的游戏类应用,可以玩玩,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

这里面的应用,如果有时间,都可以去试试看:

4. 人均会话次数

指标含义:会话总数/使用人数,平均每位用户跟bot的对话次数。

这个指标将上线时间和总的使用人数因素排除在外,只关注,一个应用能让客户平均达成多少的会话。因此按这种分类的应用,不一定热门,更多反映的是和用户的互动方式设计。游戏肯定又是霸榜,但其他类的应用就可以看下。

5. 藏用比

指标含义:收藏人数/使用人数,使用的用户中,有多少收藏了。

这个指标我觉得是收藏人数的升级版,即使不是热门应用,只要使用之后认可你的人数比例高,也会上榜。

但这组数据处理的时候其实需要剔除一些异常值,比如使用人数2,收藏1的这种,没有参考价值,可能是作者自己收藏的。所以可以选使用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再看藏用比。

另外有意思的是,我还真发现一组天秀数据,这一组中唯一一个比例超过1的,卢卡斯绘本故事馆,也就是说有一大半的人用都没用,就收藏了

二、扣子的头部玩家及其风格

接下来看下,扣子中最高产的一部分玩家。

从产出数量上来说,12名作者产出了30%数量的bot,约120个,产出10个以上的有3名,占推荐bots总量的15%。

这里就不一一截图了,我把作品数量5个以上的作者单独拎了出来。其中按照第一部分的不同指标排行,每个指标前25%的bots中,他们各自的作品有多少,占自己总作品数的比例是多少,都标注出来了。

其中有4位可以说是数量和质量兼顾:尾尾,孟小孟,moonlit和daylight。

第一部分提到的,使用人数前三的bots,都出自孟小孟之手,数据相当之华丽,于是我去看了ta其他作品。

TA的作品输出形式确实很让人眼前一亮,图文排版精美,抛开内容不谈(跟模型有很大关系),回复的完成度是挺好的,并且用户体验细节也很不错。作者比较擅长长文生成,例如讲书,写小说,讲历史,讲故事,旅行行程规划。

细节控制其实是在模型输出的等待时间,会放入一张loading的精美动图卡片,提示内容在创作中,这会缓解一部分用户的等待焦虑。

孟小孟在工作流商店中开源了4个工作流,适合学习这类线性排版以及输出长内容的朋友去研究下。

另一位我想单独讲的作者是moonlit,一是因为ta的bot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实用的场景;另外,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推荐的bot:“大模型日报”,就是ta的作品,那时候没注意到作者。现在通过数据又筛选出来,有一种“hi,是你啊”的感觉。

三、评论区是需求区

对很多商品,应用,插件,app来说,评论区都是一个获取用户反馈和需求的地方。很多做竞品调研,也会专门去逛评论区,差评可能就是机会。

在数据好的bot下面,一般都会看到大量评论。除了说很棒和垃圾的,还有一些会问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方向。

比如:

这都是内容和工具的需求:

工作流如何搭建能实现好的效果;

输出效果有哪些环节要优化;

生成的图片/卡片,挺好的,怎么下载,除了用右键检查获取图片地址,还有没有外部小工具可以满足批量下载;

……

四、广告的N种植入方式

在流量这么大的平台上,一定会有人想方设法引流,比如:

1. 评论区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在一些数据较好的bots下,都能看到这样一条留言:

点开后就是一个导航站网址,甚至已经有接龙截流的了。。

2. bot输出

以品牌为主,单独构建bot提升曝光

没想到在这里能看见flomo,他们做了一个网页和豆包中可用的bot,给出token,就可以让t它帮忙总结归纳。于是flomo用外部AI,帮助客户完成提取、总结,再用API写入flomo。

3. bot简介

在bot介绍挂上公司和网址信息

4. 集大成的秀儿

还有一家,放到压轴来说,因为只此一家:

这个bot是使用人数7000+,产生了5w多的会话。

bot名称就是品牌名,内容中植入网址,简介介绍业务,右边“立即对话”放上公众号和微信客服两个沟通渠道。

点开第一个是公众号二维码,第二个就是微信客服网页端链接,直接能打开微信和微信客服对话!如果放上企微的获客链接,可以直接加人了。

不得不说这个流程是相当丝滑的,但是客户群体精准与否另说。看到这篇文章的,如果你的目标群体也是尝鲜使用AI的人群,不知道会不会兴奋一下。

这个微信客服渠道来的数据在企微后台也是可追踪的。

写在后面

挂一下这篇成文用到的工具:

数据采集:八爪鱼采集器

数据清洗:ChatGPT;

数据分析和呈现:飞书多维表格;

注意这份数据是7.5号的,如果你需要最新的,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流程和工具再跑一份。

本文由 @面面聊营销自动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