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选择更多?还是更好?

0 评论 280 浏览 0 收藏 10 分钟

在追求商业成功的道路上,企业家和职场人常常面临一个选择:是追求规模的扩张,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还是专注于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做到更好?

文章结合了作者保罗·贾维斯在《一人企业》里的理念,探讨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找到增长与品质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如何在职场中培养"做好"而不仅仅是"完成"的工作态度,希望能帮到大家。

豆芽君最近在看这本《一人企业》的商业模式书。

看到第二章,作者(保罗.贾维斯)提到的一个观点:把企业经营的核心放在更好而不是更多,这和我之前在flomo中记录下来想分享的:职场工作应该是做好,而不是做完,基本如出一辙。那就借着这个机会,聊聊更多和更好这个话题

企业看重自己的增长还是对客户更好?

作者在书中讲了多数企业都是以不断增长为目标,这也带来企业需要招聘更多的人,更多地向外融资,购买更多的固定资产等。

这似乎也成为多数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是很多的企业就死在扩张期,而其本身的产品或服务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这似乎有点反我们多数人的直觉,我们多数人只看到成功者,这会让我们有很强的幸存者偏见。难道这些成功者不都是靠着增长,成为行业龙头,所以我们更熟悉它们的品牌,对它们更信任吗?

但如果我们切换到经营者的视角,增长是一种向外看,我们就要盯着竞争对手,我们甚至会打价格战,哪怕亏本也要拿下市场。

这不是一种良性循环,哪怕真的打败对手,明天我们也还是会向下游消费者涨价,或不断挤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我们只是赢得了市场的份额,并没有真正地赢得顾客的喜爱。

我们继续说说作者推崇的经营理念。作者提出了【一人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先找到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提供好的产品/服务给客户,然后再继续找下一个客户。提倡服务好现有的客户,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推销员。但哪怕有越来越多的客户,经营者也要做好业绩增长和由此带来的麻烦之间的平衡。在作者眼里,它更看重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所以他不会为了企业不断增长,而一味扩张。

作者提出企业应该朝着【更好】发展,这个【好】是对于自己的客户而言。经营者通过服务好客户,具备盈利的能力,就可以不轻易拿外部的融资,从而拥有对企业的掌控权。他们可以只服务好有限范围的客户,而不必成为跨国公司,去服务遍布全球的客户群。

接下来豆芽君想聊聊自己对作者这种商业思想的看法。

单从作者描述的这种商业模式选择,豆芽君认为这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一些手工作坊类的经营。经营者们有自己独特的手艺,街坊邻居是他们的顾客,他们不轻易开所谓的连锁店。

那么作者的这种商业思想是一种倒退吗?或许是因为【不断增长】成为大家对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所以我们会感到作者的【一人企业】像是一种倒退。

按照通用的衡量标准,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算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算是高等发达国家。豆芽君查了下中国、美国、欧洲主要国家最近公布的人均GDP数据,中国人均1.25万美元,美国人均8万美元,欧洲主要国家均在4万美元以上。

当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发展速度必然会趋于缓慢,除非有新的科技的出现(我们每个人的收入增加,往往是因为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我们要接受经济无法像以前一样每年保持8%甚至10%以上的增长,但多数人在物质上(比如之前房产泡沫带来的债务)和心理上(比如以前年年涨工资就能经常下馆子,现在不升反降,甚至发不出工资的心理落差)还无法快速适应这个变化。

在没有新的机会出现之前,经营者们好好地练内功,服务好已有的客户,相比瞎冒进来说,显然是更合适的一种做法。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豆芽君认同作者的这种【更好】的经营思维。

职场人的工作应该是做完还是做好?

职场人和经营者们有很大的不同。职场人只要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就可以拿到工资。而经营者们往往需要自己命题,他们得找客户,得参与产品的研发,没有人给他们布置具体的任务。

多数职场人在职场上工作,会习惯性【完成】就好。这里有职场人自己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把工作当做只是换取收入),也有来自上级的任务布置的问题(比如上级并未说明成功标准,与其他更大目标的关联性)。

不知道你在看到【完成】时,第一直觉会想到什么?豆芽君的第一直觉是机器。只有像机器这种由人创造出来的工具,它们才会内置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具体活动。当没有人按下停止按键的时候,机器默认是一直往下执行,直到完成任务为止。【完成】似乎就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那么职场人为什么也会被按下启动键,一心只想着完成呢?我们先抛下这个问题,接着继续讲讲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工作理念【做好】。

关于【做好】,说实话也是比较主观的说法,这个好更多是从执行者本人做这件事时的意识来说。比如执行者在做这件事时,是否有互联网公司常说的owner(主人翁意识)。一旦有了这个主人翁意识,执行者想到的、看到的就是更大的目标(包括对公司更有利,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更有利),而不会只执迷于他人交代的任务。

当然,也不是所有工作都真的需要这个主人翁意识,对于一些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执行者可以天天依葫芦画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对于其他场景复杂、没有标准做法的工作,确实就很需要执行者的owner精神。这也是互联网公司招人一直强调应聘者要有owner精神的原因。

我们切换到执行者的视角,要主动【做好】。这要么需从价值观、意义这些比较虚的方面让它们认识到应该做好工作,而不只是完成。要么就要做一些利益捆绑,比如说把一件件的任务一起打包成一个项目,按项目最后的成果来设定绩效(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观念,不深入讲操作,你有兴趣可以留言,我们结合你的具体场景来探讨)。也可以两者一起上。

说实话,影响人的观念、价值观是比较难的,但经济利益对多数人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管理者通过利益捆绑的机制,有更大几率让执行者主动去【做好】。

我们最后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职场人像是被按下启动键,一心只想完成?这里面的因素有多个,有受管理者的管理偏好的影响(比如强势的管理者,习惯事无巨细地安排);也有受自身人性的弱点的影响。

但从执行者未来要工作30-40年的角度考虑,有【做好】的心态,会让它们感到更幸福点,更不像一台“机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豆芽悟】,微信公众号:【豆芽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