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流程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
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流程的实际价值和适用场景,揭示了其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作用。通过比较创业公司的灵活模式和大型企业的结构化需求,我们重新审视了IPD流程的实质和优势,以及它如何帮助企业应对复杂性和提升业务效率。
IPD本身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先有实践后有IPD。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评论:
“IPD 流程只是纸上谈兵,
实际操作中市场变化太快,根本无法按照流程执行?”
关于这句话,搞 IPD 的企业或个人,
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或看到类似的说法。
甚至是有一些 IPD 方面的顾问也在说:
你可能永远用不上 IPD。
前两天在知识星球也谈到过,这些说法的问题在于:
把市场变化和流程的概念混在一起了。
下面举例简单聊一下两种可能导致这种疑问和看法的场景:
一种场景,
如果说你所在企业连基础的业务模式都没跑通、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
这个时候,
你应该优先解决的是业务发展的问题、财务和融资的问题……
根本就谈不上引入 IPD 或者是其他流程这件事。
另一种场景,
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者有创业公司的经历。
你会发现创业团队本身就是最高效的跨职能团队。
用 IPD 中的说法:
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最小可行且最精炼的 IPD 过程。
你可以认为 CEO 在直接担任跨职能团队的组长。
之所以创业,
不就是基于一种市场机会和自身资源去做一件有可能成的事。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也必然可以做到快速决策、快速评审。
也可以直接调动研发、采购、供应链全方位的资源。
自然也就可以省掉很多流程、表单、会议的过程。
IPD 流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始终保持这种优势。
也就是说 IPD 的核心在于解决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组织问题。
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业务效率的问题。
因为人员一多就涉及多部门协调联动,
还要规避员工本身的能力、惰性……
而且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也很难具备,
像创业公司 CEO 一样的能力和工作态度,
更没有这样的资源调动和决策的权利和能力。
如果不去靠流程去评审、去约束、去提醒,
必然会出现混乱和低效的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流程方法和策略,
比如说水土不服的阿米巴模式等等。
只不过由于华为的带动效应,
让 IPD 更出名、被验证的也更充分一点罢了。
用的企业越多、做咨询的越多,当然也就越发完善了。
当然,这也导致 IPD 越发显得复杂,
也间接给很多想引入的企业造成了很多困惑。
IPD 本质上就是很多公司优秀实践的一个总结。
并不玄幻、也不特殊。
企业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可以实现,
把公司市场、研发、采购、供应链等等这些部门涉及的业务串联了起来。
其实无论有没有 IPD 这样一个流程,
正如刚才所谈到的创业公司,
或多或少都会执行 IPD 里面涉及的一些关键步骤。
区别在于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侧重点不一样。
以硬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为例:
前期也要市场调研,
之后是立项、概念、预研,
在之后是开发、验证、生产……
这些内容跟 IPD 开发过程本质都是一致的。
对于大点的公司来说,
不过是增加了评审把控的环节,更容易做好管理。
关于这点,也有人说:
“IPD 流程太多模板和表单了,太繁琐了。”
这句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企业发展阶段的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CEO 都已经亲自高效决策完了,
自然就不需要再去做重复评审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卫朋】,微信公众号:【产品人卫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