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经理如何做企业架构设计——以商业地产为例

0 评论 1405 浏览 5 收藏 12 分钟

本文通过商业地产案例,详细解析了企业架构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帮助读者理解架构设计的全局视角和具体实践。从业务实质到管理理念,再到具体的架构设计,每一步都是企业向数字化转型迈进的必经之路。

本文阐述了企业架构的一般方法论,并重点以商业地产业务为例,拆解架构设计的具体步骤,供大家交流参考。

提起架构,大部分人都会望而生畏。对于B端产品经理来说,要想在职业上获得长远发展,除了实现具体功能,还要持续学习让自己具备全局视野、业务视角、技术思维,过程是艰辛的。我很喜欢《中庸》中的一句话,共勉: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话是:菜就多练练。

一、企业架构的意义

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业务,企业的业务决定了所需的技术。也就是说我们做系统、做企业信息化,本质上是为了支撑具体的业务。

企业架构提供了一种高层设计方法,用于指导IT规划,让我们从全局视角审视业务、信息、应用、技术间的相互关系,避免业务与IT系统“两层皮”。

二、企业架构理论框架

企业架构最早由John Zachman在《信息系统架构框架》中提出,其架构的核心是组织结构+数据+流程。

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TOGAF框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和工具集,并且体现了业务驱动IT的思想。

该框架提供了4个建模级别:业务,应用程序,数据和技术,这种分层对企业架构设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商业地产业务的企业架构设计案例分享

接下来我以商业地产业务为例,聊聊企业架构的具体步骤。不同的业务场景可以参考这个步骤,逻辑是一样的。

1. 业务实质

在开始企业架构设计之前,首先分析业务实质。商业地产本质上是一个可以提供长期收益权的金融工具。

进一步展开:房地产是载体,整合了土地、建筑材料、资金、技术、劳动力、品牌、供方、客户、基础配套设施等资源;商业是灵魂,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品牌组合、运营、资源配置等手段,实现顾客满意,从而为租户提供可持续盈利能力,进而为业主提供可持续租金收益。

从上述分析可知,商业地产以稳定、持续的租金收益为目标,核心利益主体是顾客、租户、业主。有效的经营管理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经营管理者链接顾客、租户、业主等利益主体,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沟通者、协调者。

2. 管理理念

在商业地产经营管理相关的资料中,多次出现“统一招商管理、统一营销管理、统一服务监督、统一物业管理”的统一经营管理理念,业内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实现商业物业的整体价值提升。

商业地产发展的初期以销售型物业为主要模式(即“只售不租”),开发商通过开发-销售-再开发的方式迅速回笼资金,扩大生产。这种模式下的物业所有者是分散的商铺业主,统一管理难度大,物业管理即是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

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原始的资本、能力、经验的积累,商业地产逐步发展为“只租不售”或“租售结合”模式,开发商既是投资者,也是物业持有者,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在这种模式下,物业管理是经营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与统一的业态规划、招商、运营、客户服务等管理手段整合,共同支撑商业物业实现稳定的租金收益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3. 业务架构

基于统一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得到商业地产业务的价值链模型(图1),对应流程分级管理体系中的L1级、L2级流程。

图1 商业地产价值链模型

将价值链模型进一步细化(仅对主体活动),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业务架构。每个业务活动都包含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

注:也可以按照流程分级管理体系拆细颗粒度,按照L3、L4、L5…的方式表述,这里我更想补充用户角色的维度和视角。

图2 商业地产业务架构

4. 数据架构

基于价值链模型和业务架构,梳理数据架构如图3。业务产生的核心数据资产集中在物业管理、招商管理、营销管理、服务监督、财务、人事6大主题数据域。由于L1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性、依赖性,为保证数据跨域流动的一致性,还需要构建一个共享数据层

  • 主数据:维护共享的静态数据(变动不频繁的、核心业务实体)。例如招商阶段收集的商户档案,正式签约后成为租户,对同一客户而言,在系统中仅保存一份档案,避免数据冗余或不一致。下游的应用场景均读取该份档案,如租金收取、合同续签、投诉处理时对租户档案的调用。
  • 业务数据:维护共享的交易数据(频繁、重复发生的业务过程)。例如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合同、与租户签订的合同、与买量渠道签订的推广合同等,统一维护。财务处理应收、应付业务时可以进行调用。

图3 商业地产数据架构

5. 应用架构

基于价值链模型、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梳理应用架构如图4。基于SOA设计思想(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将应用架构分为4层:

  • 平台层:提供底层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数据能力。
  • 服务层:由于应用场景的庞杂性,将应用层中的可复用组件进行抽象、剥离,下沉至服务层。
  • 应用层:具有高度灵活性、可定制性,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
  • 交互层:与终端用户的交互界面,提供对应用层的访问入口。

图4 商业地产应用架构

四、关于技术架构的浅见

在第三部分,眼尖的读者可以发现我没有给出技术架构方案。这部分内容需要更深厚的技术积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还远远达不到。我仅从一般性的角度,补充一点个人理解。

关于什么是架构(主要指软件架构),不同的组织、个人,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难以一概而论。我在这里列举一些,供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

1. IEEE对架构的定义

The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 of a system, embodied in its components,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its design and evolution.

IEEE简洁、清晰地定义了架构的几个核心要素:系统的组织、组件及联系、设计与演进原则。这个定义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架构是动态演进的,架构经历了从单体模式,到SOA,到微服务,到云原生的演变,未来会继续演化。对于任何系统而言,没有最好的架构,只有最合适的架构。

2. 软件开发大师Martin Fowler对架构的定义

Software Architecture =Important and hard to change decisions.

大师说的一定有其道理。我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访谈乔布斯的视频,他讲到如何将一个好的创意转化为好的产品时,提到一个词trade-off,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是权衡利弊的艺术,越是重要的的决策越是如此,你必须把握好哪些是要坚持的、哪些是要让步的。

3. 王概凯的架构漫谈中对架构的定义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本文由@大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