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如何产品化?—— 以操作系统为例的经验分享

3 评论 745 浏览 0 收藏 10 分钟

产品化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行业细分和技术跨度大现状的直接回应。操作系统作为连接硬件与应用软件的关键,其产品化进程对于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市场推广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工业基础软件产品化的必要性、实施思路及具体执行策略,以期为软件开发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为什么要产品化?

基于行业发展上,工业软件的细分行业多、技术跨度大,由于工艺流程的差异性,各个细分行业会有功能各异的“定制”软件,工业场景的复杂性也与众多设备类型密切相关。

根据企业规模不同,工业企业会选择自主研发、二次开发、外购等多种方案。多样场景会形成对软件五花八门的要求,而操作系统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技术,故产品化对其在工业场景的持续推广有重要意义。

基于实际工作中,产品化是产品规划的重要结果,而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未产品化而引起管理不规范、市场推广难等情况。

操作系统是产品,但若想被用户感知到,就必须依赖硬件和应用软件。产品使用也有一定技术门槛,所以很难让用户“感知”到产品价值。

因此,面对客户的关键问题,如“你的产品是什么?实现了哪些功能?有何特色?”需要在产品研发阶段有所优化和准备

二、产品化思路

由于操作系统本身要依托硬件和应用软件,所以开始会依托各个多种行业场景,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随着行业场景增多,可提取出对产品的“要求”的共性,形成的技术架构层面的产品分类。——故可以从行业解决方案和主线产品两个维度,形成产品思路。

以这种思路将产品化分类,有以下好处:

统一产品对比维度。若只针对特定行业下,可对比不同产品功能,从而可为用户提供多种产品方案。若针对特定产品,分析其可应用的行业,则能展示产品的应用优势

在产品化中,将产品和行业形成了对应关系,便于产品路线图、市场推广等策略性思考时,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上可管理各类产品的产出/成本,基于运营角度可提炼出产品的不同盈利水平。

有助于梳理产品定位。产品来自于业务战略规划,战略要贯彻在“市场调研-研发-推广”的全过程。毕竟很少有“一个产品打遍天下”的情况,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会选择了未来要涉入的行业。

若有了产品和行业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核查产品化方向是否正确。

三、 如何实施产品化?

工业软件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加上不同行业对安全性、可靠性有要求,还会有功能安全认证、第三方代码扫描等标准化工作。无论是行业解决方案,还是主线产品,整个产品化工作会涉及如下步骤:

  1. 市场调研、需求分析
  2. 产品规划、制定产品路线图
  3. 技术研发、性能优化、系统集成
  4. 测试和质量保证
  5. 市场推广
  6. 技术支持、售后服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化过程的工作方式对产品化效率至关重要。除了共通的阶段性工作,根据行业或主线产品两种不同的思路,可划分出不同的工作方式,主要涉及到内部管理、生态建设、行业标准建设三个大方面

1. 内部管理

根据公司业务定位,以产品为中心的公司更注重产品的“平台”能力,通俗的说就是:产品形成了一个基础平台,可满足大多数场景要求。若需做个性化调整,可基于此平台做微小调整,减少重复开发。

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范围更广,产品的“平台”能力就更重要,但也会增加建设难度。

内部管理是产品能力的基础,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产品研发进程,可考虑如下方面:

  • 战略规划。战略是回答了“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一般是由公司顶层规划。但自上而下涉及到信息流动,才能逐渐梳理出未来业务方向。规划初期一般以各业务线为单位,收集一手市场信息、多方调研,结合自身过往盈利情况,规划未来业务方向、是否需新研产品。待各业务线规划后,公司运营和业务两大团队会再综合信息,形成整体战略方向,对行业部署就提出了要求
  • 团队建设。新的业务则需要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制定相应的激励管理方式。若产品化初期以市场为主,大部分团队人员则偏向市场,后端支撑团队人员较少。尤其是若涉及新业务拓展,则最好请老业务的管理层“老人”打前仗,其手中的老业务交给“新人”管理者。老业务基本稳固,不但能请前辈继续发光发热,也给了新人发展的机会。
  • 管理方法。为拓展新行业,前期项目管理流程短,目的是提高项目交付的速度。最重要的是信息通达,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在不确定信息较多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好公司各业务已有的研发成果,避免重复造轮子。

内部管理对于行业或产品的最大区别是——“以什么为驱动?”行业驱动则偏向面向市场,适合产品拓展初期,有助于市场品牌宣传、生态建设。产品驱动则偏向于货架型商业模式,适合产品已发展平稳、成熟时期。

2. 生态建设

操作系统除了功能、性能之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生态能力。许多操作系统公司前期研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生态建设上。

生态能力,一方面代表了产品在行业场景的覆盖能力,比如:是否能快速形成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也考验技术架构设计能力,比如:产品功能模块化切分,可提高系统集成效率。

生态建设可考虑如下方法:

  • 寻求外部生态。通过绑定产业链上下游,或通过科研项目,与合作公司建立生态
  • 自身公司生态。适配公司内部产品,便于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 借助开源力量。开源平台能吸引优质的技术贡献者,提高产品完善度

3. 行业标准建设

工业细分领域较多,各领域场景不一,但往往也有安全性要求。形成行业标准则有助于规范产品,也能在一个项目推进中提升各模块安全。

操作系统在嵌入式场景,会涉及与硬件、软件的集成工作,所有产品若依据的标准一致,则集成工作效率较高,更有充足的时间测试产品的安全性。

行业标准则主要围绕“行业”的场景特点,但落脚点是对产品研发形成规范,确保某个行业场景的标准能更多的覆盖产品研发工作。

以上是关于工业基础软件产品化要点,虽然操作系统有其独特之处,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软件产品的开发中去。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开发更可靠、更高效、更安全的软件产品,不论是企业应用、嵌入式系统还是移动应用。

总之,这些分析和借鉴,都能我们能为其他软件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由 @橘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请问博主有更具体的例子吗?比如哪一款OS在工业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之类的,这样更容易理解

    来自山东 回复
    1. 谢谢建议,有案例确实好理解的多,后续我更新补充

      来自四川 回复
    2. 博主在从事操作系统行业吗?我也在做OS,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个联系方式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