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界“萝卜快跑”?作者联合抵制下番茄小说删除AI协议,另一“不平等”协议仍存

3 评论 1718 浏览 0 收藏 18 分钟

在数字阅读的浪潮中,AI技术的介入引发了网文界的一场革命。近日,番茄小说因在其签约协议中新增“AI协议”,引发网文作者的集体抵制。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AI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对AI与人类创作者关系的深刻思考。本文将探讨AI在网文创作中的应用现状、作者的担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份份网文作者“集体断更倡议”“联合抵制声明”“完结在写书目后离开平台”等声明在社交平台被疯狂转发,矛头直指字节跳动旗下网文App番茄小说,起因在于番茄小说在签约协议中新增“AI协议”,要求作者同意把作品用于AI训练。

“豆包可以关联作品信息,即便是在番茄小说以外平台上架的小说,豆包都能提炼大纲,而且故事走向、人设、情感纠葛等跟我自己的作品几乎一致”“未签约未上架的番茄作品也被喂给豆包”……当“AI协议”浮出水面后,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前往字节系大模型豆包上搜索自己的作品。甚至有作者认为豆包AI写的大纲,与自己保存在WPS云端的未公开发表内容一模一样,认为豆包在使用WPS云端内容训练AI。

事件发酵几天后,WPS和豆包相继回应,称传言不实,WPS与豆包在AI层面并未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但这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更惊悚”的事实,豆包AI写的大纲已经和作者自己写的差不多了。

“很多小作者的网文套路化,大模型学习一遍免费阅读平台的资源,基本就能提炼出大纲。”一位AI行业人士向《IT时报》记者分析道。

“网文界的‘萝卜快跑’!”一位网文作者感慨,当大多数作者还沉浸于AI辅助工具能帮自己缓解日更上万字、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美丽幻象中时,怎么也没想到,网文作家会成为第二个网约车司机,将深深陷入被AI替代的焦虑中。

7月25日,番茄小说客服表示,要求作者同意将作品用于训练的“AI授权协议”已删除。但《IT时报》记者实测发现,使用平台“AI辅助工具”创作作品版权被授予平台且用于优化模型的“AI辅助写作条款”依然存在。博弈还在继续。

一、“AI作者”已出现?3个月上架200多本书

在部分作者贴出“AI协议”之前,绝大多数作者都没注意到自己与番茄小说签约时有这条补充协议。

协议中提到,作者要将签约作品的全部/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如作品名称、简介、大纲、章节、人物、作者个人信息、封面图等)作为数据、语料、文本、素材等用于目前已知或未来开发的新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对话、文本、图像、视听、语音等作品的编辑、生成、转换、深度合成、虚拟现实技术等研发和应用。

尽管“授权AI训练协议”在网文作者的联合抗议下已被删除,但事实上,作者们并未能完全逃过番茄小说的“AI版权阴影”。

在注册番茄作家助手App时,《IT时报》记者发现,目前App已经上线了AI扩写、AI改写等辅助功能,但在使用AI功能辅助创作前,必须同意相关事项。

按下这个“同意”,代表着“使用本服务上传、发布或传输内容或使用本服务生成输出的内容,代表了有权且同意在全世界范围内,永久性、 不可撤销、免费地授予时光荏苒公司(即番茄小说母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全部产品或服务对信息内容的存储、使用、发布、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以及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等权利。同时,也授权番茄小说可以使用信息内容进行优化模型和服务,以及将上述全部/部分权利再授权给其他第三方以上述方式使用”。

“全世界范围”“永久性”“不可撤销”“免费”……在这些关键词的设定下,使用AI辅助功能的作者,甚至只是上传或者输出内容,将有可能完全失去对自己作品的所有权利,而且是免费的。

面对作者们对“隐蔽条款”的质疑,之前番茄小说回应称,对于已签署补充协议或签约条款中包含AI辅助写作条款的作者,已上线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用户可通过番茄作家助手App、番茄小说网作者工作台发起解除相关条款。

近日,已有作者晒出与番茄小说成功解除“AI授权协议”的截图,然而,一位番茄小说网文作者告诉《IT时报》记者,不少同行都在吐槽,虽然和番茄小说解除了AI协议,但作品却“疑似”被限流了。对此,番茄小说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表示,作者在平台发布作品的权益与是否签订AI辅助写作条款无关,也不会影响该作品的正常推荐。

7月25日,尽管“AI授权协议”已被删除,但《IT时报》记者实测发现,“AI辅助写作条款”依然存在,作者们仍有可能因为使用AI而陷入与平台的“不平等”关系中。

此外,作者们还观察到,在番茄小说上,有多个账号一日更新数本。有作者贴出截图显示,一个名为“江沅说书”的账号在过去大半年内上架了3本书,近3个月内却上架了200多本书,疑似“AI作者”。不过当7月24日《IT时报》记者在番茄小说里找到这个账号时发现,其作品已被清空。

“疑似AI作者”并不只有一个,比如lingyungzs这个账号更新了216本书,每本书的字数从几万字到200多万字不等,更新频率非常人所能及。

番茄小说作者人气榜单显示,大神们都只有个位数的作品,位于榜首的三九音域有3个作品,排名第二的杀虫队队员有2个作品,排名第三的弈青峰也只有3个作品。

“AI写作的趋势是无法阻止且向好的,AI可以辅助作者修改错别字、美化文笔、调整结构等。但前提是平台应该将AI小说和人工写作分开,声明是由AI生成的,交给读者去选择,而不是用AI作者冒充真人作者,从而代替真人作者。”作家黎大小姐认为,如同现在消费品通过工业流水线降低了成本,可以让消费者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但纯手工制作的衣服和包包也仍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价值更高。

二、这个行业没了?多平台上线AI写作助手

自从ChatGPT刮起大模型“龙卷风”,和文本关联紧密的网文应用率先破局。

去年7月,阅文集团上线了行业首个大模型“阅文妙笔”以及基于这一大模型的应用——作家助手妙笔版;同月,七猫与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合作推出“AI助理”等辅助写作功能;去年10月,中文在线发布中文逍遥大模型,可以提供故事构思、情节安排、内容撰写、人物对白、插画制作等功能辅助;今年5月,番茄小说推出AI工具箱,包括AI扩写、AI改写、AI续写、AI起名、AI助手、自定义描写、卡文锦囊等七大功能。

阅文妙笔大模型(左)与通用大模型(右)回答演示

背靠字节跳动和抖音,番茄小说迅速成为网文圈的头部玩家。据QuestMobile数据,2019年12月,掌阅、华为阅读的数据还远超新兴的番茄小说、七猫小说等平台;2020年12月,番茄小说就以6162万的MAU登顶国内数字阅读行业,只是与第二、三、四名的七猫小说(5434万)、华为阅读(5360万)、掌阅(5294万)差距不大;2022年6月,国内数字阅读MAU排行前10位的App中有4个以免费模式为主,排行第一的番茄小说MAU已达1.09亿,逐渐与七猫小说(7070万)、掌阅(6531万)、华为阅读(4891万)等拉开差距;到2023年12月,番茄小说更是以1.92亿MAU一骑绝尘,行业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位于头部的番茄、七猫、阅文集团均已布局AI,而番茄小说已成为“一超多强”里的“一超”。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作者和行业人士都认为,其它平台正在跟进AI写作或已布局AI写作,“很多平台的AI协议还没被关注到,但不代表其它平台没这么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体面的说法是退休,换个说法是这个行业快没了。”一位曾经的网文平台高管离开了行业,在他看来,其它平台大概率都会跟进AI写作,AI对真人作者的替代不可避免,就像音频大厂都在做的AI听书,几十秒复刻声音,差不多已经把200元/小时的播客打没了。

“番茄小说从生产、分发到变现都颠覆了行业,字节系将用户和广告变现做成了闭环,是非功过,过五六年再来评判吧。”这位前网文平台高管表示。

三、谁将先被AI取代?头部和底层都遭遇流量收入双降

“AI最先替代的可能是底层小作家,不是今年,但不会远了。”风十少(化名)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论头部还是底层作家,都有不同程度的AI焦虑,但眼前最大的焦虑是流量和收入的双降。

“收入每月递减3%。”从业十多年,已经成为某网文平台Top20作家的风十少向《IT时报》坦言,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收入和流量双降,这背后或许是受AI的影响,也可能是网文网站的自然衰败,比起冗长的文字,几十秒的视频更容易让用户快速获得情绪价值,从而上瘾。

最近,往常闭门码字的风十少难得地参加了一次老作者线下聚会,整场聚会绕不开的话题便是短视频对网文流量的削弱。

当《IT时报》记者回访两年前采访过的多位网文作者时,发现只有一位仍在更新,其他作者都已离开网文行业,或退休,或待业,或转型写短剧,离开的理由都是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有声书、漫画等网文IP改编收入越来越少,连爆款IP的有声书都很难卖掉。

仍在写作的作者们,无一不关注AI,他们或在写文时用AI打辅助,或被AI打击得写不下去。

“AI还没办法完全代替真人作者,混个全勤,替代新人作者已经是当前极限了。”在试用过市面上的AI大模型写作后,写了六年的网文作者“小草睡不着”发现,AI没有人类生活社会经验,尤其不擅长感情线,“在AI的三观里,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是慈母,所有父亲都是仁父,所有设定好的男女主就应该在一起,没有拉扯也没有情感火花碰撞。”

“AI已经写得和真人作者差不多了,特别是在一些场景描写上,情绪、烘托跟我本人写得不相上下。”另一位古言文作者则认为,AI的写作能力,让他失去了写下去的动力。

显而易见的是,不能持续产出差异化内容的底层作者,将逐渐退出网文界,背后原因除了“网文界萝卜快跑”的出现,还掺杂着流量的自然流失,最终反馈到收入上。

四、记者观察:AI版权之战即将打响

AI的进化是必然的,且是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但经过了算力风暴之后,版权之战将会成为AI大模型的下一个主要战场。

“优质数据才是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而中文教科书只有英文的十分之一。”达观数据CEO陈运文曾向《IT时报》记者坦言,曾经想与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合作获取优质数据,但是难以界定版权成为一大难题,到底版权属于作者、出版社还是其他机构,其中的梳理工作量巨大。

早在去年3月,《IT时报》记者就曾质疑,百度百家号AI自动生成视频的素材来源不明,而这些AI视频潜藏的版权风险将转嫁给作者。

同理,如果番茄小说作者A使用平台AI辅助功能进行续写、扩写、改写、自定义描述等,而该AI学习的素材正是来源于平台上B作者的作品,一旦A作者用AI写成的小说,类似B作者的风格,从而被B作者起诉侵权,AI该承担什么责任?AI提供者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在AI的参与下,版权问题越发复杂。今年2月,广州互联网法院生效了一起生成式AI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判决,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生效判决。该案认为,被告在提供生成式AI服务过程中侵犯了原告对案涉“奥特曼”作品所享有的复制权和改编权,并应承担相关民事责任。其法律依据是2023年8月中国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全球首个针对生成式AI的监管方案。

在美国、日本,AI仿声引发的版权争论正愈演愈烈,在可见的未来,AI版权之战即将打响,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在磋商的路上。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IT时报】,微信公众号:【IT时报】,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哎不只是网文,AIGC的版权问题必将成为一个复杂且难以回避的议题。

    来自山西 回复
  2. 自媒体垃圾内容已经够多了。现在又要祸祸网文界了吗。AI会创作内容,但不会鉴定内容质量的优劣。希望这部分人力的工作不要省略。

    来自中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