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记流动起来——Obsidian重塑产品知识体系

0 评论 841 浏览 3 收藏 14 分钟

本文作者在阅读《笔记的方法》后,深受启发,决定重塑个人的知识体系。通过梳理流程、优化结构、建立连接,作者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理效率,还激发了创意的火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轮的知识体系重塑之旅,看看作者是如何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自己。

看完《笔记的方法》一书颇有启发,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好重塑一番,能够更好的为未来的自己“增援”。便有了此文的契机,于是开始整理思考,什么样的笔记方法更适合自己,我需要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些知识的整理落地。

一、梳理流程

为什么要梳理流程?

整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好比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采购原材料,根据图纸进行工艺的加工,最终组合成产品,打包销售。一个好的知识生产流程,能够让知识整理与创作有序的开展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转化”知识的能量,存储起来,等到要使用的时候,再启动进行释放产生新的力量去完成我们的“目标”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基于这个目标,我对流程进行了梳理:收集—整理—创作—分享

  • 收集 好比是采购原材料,这些收集得到零碎的知识素材是很好的原材料。
  • 整理 好比是原材料分仓管理,我们将不同的原材料进行分仓管理,更好的进行知识素材的管理。
  • 创作 好比是原材料的加工生产,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最终创作产出属于我们的”知识能量“。
  • 分享 好比是产品的打包销售,通过不同的分享平台,我们将我们的新知识销售给我们的观众,对他们产生影响。

整个流程,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更好的应用,让知识连接了我们与观众。不断的正反馈,让我们爱上了知识的整理创作。这样的生产循环流程有利于知识转化为“知识能量”,而不只是简单的摘录下来,这些”知识能量“将存储起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 收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在收集信息时,应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同时考虑到工具的便捷性和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工具切换。收集的信息可以视为临时笔记,为后续的整理和创作提供素材。
  • 整理阶段:收集到信息后,需要进行整理和管理。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信息整理至关重要,如使用Obsidian进行双链接笔记管理,便于查看信息关系图谱和知识管理。同时,云存储如flomo可以用来临时记录灵感信息,并利用其「导出功能」定期对信息进行导出,并存入Obsidian中,形成记录——整理的循环。
  • 创作阶段:在整理好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这可能包括对信息的总结、提出新的观点或通过知识块的链接产生新的想法。使用可视化笔记等工具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创意。
  • 分享阶段:通过写文章、制作图表、视频或交互文章等形式将自己的创意和知识分享出去。分享是成果汇报的过程,也是与外界对话的机会,需要完整地呈现一个想法或创意。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扩大影响力,还能促使个人不断输入新的信息和技能,持续进步。

二、梳理结构

为什么需要梳理结构?

流程的梳理,让我们知识创作的生产过程进行的更加有序。而如何让整个产能增加,需要我们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结构化,标准化,才能够更高效的进行“知识能量”的产出。

之前我的结构更像是项目制的,建立每一个文件夹,将同质的内容放进去,时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仓库一样,每一次想要找就要靠记忆与搜索完成。看完《笔记的方法》我从书中得到了一点点启发,试着将我的知识笔记与书中的方法结合实践,发现的确有了不错的效果。

基于知识整理创作的流程:收集—整理—创作—分享,利用obsidian工具结合书中提到的笔记整理方法论:IPARA,对整体的知识库结构进行了调整。方便后续更好的进行知识存储与创作输出。

  • Inbox 收件箱:我会将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放置于此,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可以当做大脑的缓存,避免记录的时候纠结放在哪里。
  • Project 项目:是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并且这个事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比如要写一本书,需要整理资料,罗列提纲,撰写内容,联系出版社。类似生活中还有组织一次旅游,进行一次课程学习等。
  • Area 领域:你日常需要精进的领域(所以你需要为此负责),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比如健康就是一个领域,而跑步则是项目;写作是一个领域,而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则是一个项目。
  • Resource 资源:你感兴趣的事情,也是支撑现在 Area 和将来 Area 的外部知识储备,对应到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中,更像是永久笔记。一般来说是兴趣、主题、资产等内容。注意是自己消化过的内容,而非机械的收藏。
  • Archive 归档:沉寂的内容,但也许对未来有用,是在上述类别的信息失去活力、不再关注后用来归档的类目,归档以减少对其他重要信息的干扰。例如在离职后前公司的某个Project 我就不会关注,此时就可以归档。

三、重塑文件夹

结合前问提到的IPARA方法论,对obsidian的文件夹结构进行了重塑

文件夹根据IPARA方法论,分为5大类:Inbox(收件箱)、Project(项目)、Area(领域)、Resource(资源)、Archive(归档)

最终呈现结构如下:

好的文件夹结构还需要好的规则配合,笔记处理机制

如:inbox里的知识需要定期进行归档,我设置的时间周期为1周,周末我会抽一个完整的时间进行整个一周的知识记录的整理,防止它变成一个垃圾站。

如:在flomo记录的碎片灵感,也是按1周为单位进行导出归档入obsidian的知识结构里。

四、建立连接

流程与结构的优化,能够让知识高效的进行整理与后续的创作生产,如何让知识点产生关系,碰撞产生创意的火花

obsidian提供了两个很好的体系:标签与双链。这两大法器,能够让原本独立的知识孤岛架上了彼此通行往来的桥梁,在查询知识的同时更加快速的搜索出同类的知识,不只是在文件夹的纵向结构维度去展开,拓宽了个体知识直接的联系,产生了立体空间的网状结构。

4.1 标签体系

4.1.1 打标签标准

标准公式:主体+方面+空间+时间+类型

主体:笔记里主要描述的对象

如图呈现:

方面:主要研究主体的哪个点

成分、材料、方法、过程、条件、状态、性质

关联、比较、影响、应用

如图呈现:

空间:笔记内容发生的地点

例如:中国、莫斯科

如图呈现:

时间:笔记内容发生的时间

例如:2024年、现代、清朝等

如图呈现:

类型:文献类型,常用于文献管理情景下,而不是笔记管理情景下

例如:手册、图书、论文等

如图呈现:

4.1.2 标签产生机制

规律性分类

按照一定的规律对笔记标签进行分类,例如标签体系分类规则

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我们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市场趋势”和”竞争分析”等标签来分类不同类型的市场营销笔记。

黄金圈分类

将笔记标签分为what、why和how三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例如,在写作领域,我们可以使用”提出问题”、”准备素材”和”写作流程”等标签来区分不同阶段的笔记。

4.1.3 标签更新机制

根据日常笔记进行中,进行标签体系更新

标签格式:标签最多二级结构,多级标签格式:#标签/子标签

例如:#成长/项目管理

4.2 双链构建

使用双链,在文章内可以快速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使用 [[]] 可以快速建立obsidian内的文章双链

建立双链后,可以通过关系图谱查看“连接”

小结

这一轮的重塑,让我的知识库创作拥有了有序的流程、稳定的结构、关键的连接。

让我更加明白了工具只是辅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而真正深刻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去汲取好的知识,结合自身去落地实践,在实践的过程里磨炼成长。

知识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记录,我们需要整理,我们需要创作,我们需要分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磨练我们,而拿来的知识是“死物”,你不去用他,他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只有将他转化为“知识能量”后,才能够增援未来的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让知识这座工厂,不断的运作下去,不断的产出新的“知识能量”,等待我们需要援兵的时候,这些知识能量将为我们打造出神器,解决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与问题。

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下一次给大家带来更好的知识分享。

本文由 @阿木聊AI(智能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