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队创业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播客?

0 评论 306 浏览 0 收藏 21 分钟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播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学习的重要渠道。从个人独白到专家访谈,从叙事故事到现场直播,播客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元。本文将深入探讨播客的历史、重要性以及其商业化潜力,带领读者了解这一新兴媒介的魅力所在。

一、我们所说的「播客」究竟是什么?

1. 从Broadcast和iPod到PodCast

播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但真正兴起是在 2004 年。当时,两位互联网开发者Adam Curry和Dave Winer通过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实现了音频内容的自动分发和订阅,为播客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同年,美国的《卫报》记者Ben Hammersley首次在文章中使用了“Podcast”一词,从此,这一概念迅速被大众所认知。

早期阶段(2004-2008):播客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起初主要由独立创作者和小型团队主导,内容多为个人兴趣分享,听众群体较小,但逐渐形成了忠实的粉丝基础。

突破性增长(2009-2014):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播客的听众数量开始激增。标志性事件包括《Serial》第一季在 2014 年的发布,该节目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首次突破了 1 亿次下载量。

多元化与专业化(2015 至今):近年来,播客内容的种类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娱乐到教育,从新闻到专业领域,播客已成为知识传播、文化讨论的重要渠道。同时,各大媒体公司和独立创作者纷纷入场,推动了播客内容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进程。据 Edison Research 的《Infinite Dial》报告,美国播客听众数量从 2008 年的 17%增长至 2021 年的 57%,全球范围内,据 Oberlo 数据,播客听众数量预计到 2028 年将达到 16 亿。

2. 订阅制的功与罪

订阅机制是播客的一大核心特征,它不仅拉近了听众与内容创作者的距离,也催生了内容生产的多元化。

创作者经济的繁荣:订阅制为播客创作者提供了稳定且直接的收入来源,降低了对广告收入的依赖,使得创作者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容质量和创新,而不是仅仅追求广度和流量。

听众体验的个性化升级:通过订阅,听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避免了传统广播中的被动接收。

社区感与忠诚度的强化:订阅播客如同加入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听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促进口碑传播,为播客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拓展:订阅制激发了新的盈利模式探索,如会员专属内容、早期访问特权、线下活动邀请等增值服务,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收入渠道,也丰富了听众的选择。

然而,这也引发了内容过载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听众的新挑战。

内容付费门槛与信息不平等:虽然订阅制提升了内容质量,但同时也设置了经济门槛,可能将部分听众排除在外,特别是经济条件不佳的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获取的不平等。

内容过载与选择困难症:随着订阅选项的增多,听众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海量内容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一大挑战。此外,频繁的订阅决策压力也可能导致用户疲劳,降低整体满意度。

创作者压力与质量下滑风险:为了维持订阅量,部分创作者可能过分追求产出速度,忽略内容的深度和原创性,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烂尾”现象,损害了听众的信任与行业的整体声誉。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为了实现个性化推荐,订阅服务往往需要收集用户的偏好数据,这在未得到妥善处理时,可能引发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的风险,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3. 独白与访谈:播放的万千形式

播客,作为数字时代最具生命力的媒介形式之一,其内容形态之丰富、表现手法之多元,远远超出了最初人们对“网络广播”的简单定义。

个人独白:深度思考与自我表达的窗口。个人独白类播客通常围绕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感悟、见解展开,它像是一本公开的日记,让听众得以窥见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类播客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和共鸣力,如《The Tim Ferriss Show》中的“Toolbox”系列,Tim Ferriss 分享个人成长、生产力提升的方法论,通过自我剖析启发听众。此外,《The Daily Stoic》通过瑞恩·霍利迪的每日哲学思考,提供心灵鸡汤,鼓励听众进行自我反思。

专家访谈:智慧碰撞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专家访谈类播客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就特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为听众提供专业的见解和前沿知识。《The Joe Rogan Experience》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节目覆盖科学、政治、健康、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与各路嘉宾的对话,展现了思维的火花与知识的广度。《How I Built This》则是另一成功案例,NPR 的盖伊·罗萨采访了众多创业者,分享他们创建知名品牌的幕后故事,激励着无数创业者。

叙事故事:沉浸式听觉体验的剧场。叙事故事类播客通过精心编排的叙事结构,带领听众进入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

《Serial》首季的推出,开创了叙事类播客的先河,通过对一起谋杀案的深度调查,展现了播客叙事的极致吸引力,累计下载量超过 1 亿次。《This American Life》则以每周一个主题,多个故事的形式,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面貌,被誉为故事讲述的典范。

现场直播:即时互动与社区参与的新模式。现场直播播客让听众能够实时参与到节目之中,体验即时互动的乐趣。

例如,一些播客平台和社交媒体如 Clubhouse、Twitter Spaces 等,为创作者提供了现场直播的舞台,听众可以直接提问、发表意见,甚至影响节目走向。

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如《The Pitch》在直播期间,创业者现场向投资人推销自己的项目,听众不仅旁观,还能投票影响最终结果,体现了播客互动性的新高度。

其他创新形态:跨界融合与形式实验。除上述典型形态外,播客还在不断尝试与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以及利用声音设计、现场音效等手段进行形式实验。

例如,《Song Exploder》邀请音乐家拆解自己的歌曲,从创作灵感到录制过程,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欣赏角度。而《The Truth》则通过制作精良的短篇广播剧,展示了声音叙事的无限可能,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电影般的听觉剧场。

二、「播客」为什么重要?

1. 奶头乐时代下的裂隙

播客之所以能在“奶头乐”时代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内容深度的坚持与对品质的追求。不同于短视频的即时快感,播客更强调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思想的碰撞。

例如,《The Daily》《Hardcore History》等节目,通过深入的报道、详尽的历史分析,为听众提供了超越表面信息的深层思考。

2. 社区互动与文化多样性

播客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它还构建了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区,听众可以通过评论、社交媒体等方式参与到内容的讨论中,形成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性不仅加深了听众对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土壤。《Serial》等叙事类播客,更是通过悬疑故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体现了播客在推动公共议题上的力量。

3. 低维媒介和高效解码

文字是二维,录音是三维,视频是四维。

在信息的多维宇宙中,文字作为最基础的二维媒介,以其简洁、高效的特性,成为了知识传播的基石。

文字的编码简单直接,它剔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得以高度压缩,易于储存与检索。

想象一下,一场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通过文字记录,可转化为大约 18000 字的文本。而对于阅读能力强的人来说,这相当于 6 分钟的阅读时间,效率较原演讲提升了 20 倍之多。文字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追求高效学习者的首选,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信息获取,都能迅速捕捉关键信息,深入思考。

在追求高效解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补性。文字转录服务,将音频内容转化为文本,既保留了音频的丰富性,又赋予了文字的高效性。

转录后的文本不仅方便搜索和回顾,还能让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引擎索引,增加了被访问的概率,据统计提高了 13.1%。这说明,听众在享受音频带来的愉悦体验之余,同样重视信息的可获取性和再加工的便利性。

三、「播客工具」:一个小而美的生意?

1. 5亿用户+400w播客主的市场

据Oberlo数据预测,全球播客听众数量从 2021 年的 1.17 亿增长至 2028 年预计的 16 亿,这表明播客听众群的扩张速度远超预期。

从小团队创业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播客?

这一数字的增长,部分归因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便携式内容消费的偏好。

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播客已成为日常通勤、休闲时光的重要伴侣,如在美国,根据Edison Research的《Infinite Dial》报告,2021 年有 57%的12岁以上的美国人听过播客,相比2010 年的17%,增长了三倍多。

随着听众基数的扩大,播客创作者群体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达到 400 万之多。这一数字背后,是内容创作者从专业媒体机构到独立个体的广泛参与。

从小团队创业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播客?

平台如 Anchor 的出现,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内容创作者。据统计,Anchor 平台上超过 200 万的播客创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初次尝试播客制作的普通人。这些创作者覆盖了从个人成长、科技评论、历史文化到娱乐休闲等广泛领域,丰富了播客内容的多样性。

2. 尚在襁褓中的商业化

美国市场作为全球播客商业化最为成熟的代表,其发展历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广告植入为例,美国播客《Serial》第一季的成功,不仅吸引了数百万听众,也为播客广告市场开辟了新天地。品牌如 Blue Apron、Squarespace 等通过精准定位与内容深度结合的广告策略,在不打断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效推广。此外,会员订阅模式(如 Patreon 平台)、付费墙内容(如 Luminary)、以及 Spotify 等流媒体平台的独家内容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商业化渠道。

欧洲市场也不甘落后,尤其是英国和北欧国家,通过政府资助、公共广播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创新的盈利模式探索,构建了多样化的播客生态系统。例如,BBC Sounds 通过整合 BBC 的音频资源,包括新闻、音乐和原创播客内容,利用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内容质量,成功吸引用户并探索商业化路径。

相比之下,中国的播客市场虽然近年来增长迅猛,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商业化进程仍显稚嫩。

广告模式初探:虽然一些头部播客如《日谈公园》、《大内密谈》开始吸引品牌广告,但整体而言,广告商对播客作为一种营销渠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广告投放规模有限,且多集中于特定类型和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节目。

付费内容尝试:在国内,喜马拉雅、蜻蜓 FM 等平台尝试推出付费订阅、打赏、付费专辑等模式,试图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直接的收益途径。然而,用户的付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版权保护不健全,使得这一模式的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平台战略:与海外市场相似,中国的音频平台如网易云音乐、荔枝 FM 等也在积极布局播客内容,通过独家签约、自制内容等方式增强竞争力,但相较于 Spotify 等国际平台的大手笔投资,国内平台的商业化探索显得更为谨慎和渐进。

对比之下,中国播客市场在商业化道路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用户付费意愿较低、品牌广告投入不足、版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参考。此外,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也是制约其商业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然而,中国庞大的听众基数和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为播客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市场教育的深化、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中国播客的商业化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土特色,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化路径,将是推动这一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

3. 细分用户才是下半场创业的最优解

在这样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中,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那些追求高密度信息吸收、注重效率提升的听众。

他们需要更智能的搜索、过滤、整理工具,以及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这为专注于提供高质量播客工具的创业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小而美”商业成功的大门。

在这个“5 亿用户+400 万播客主”的庞大市场中,如何精准捕捉并满足这些细分需求,是把握商业机遇的关键所在。

学习与教育领域的深耕:对于学习型听众,播客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自我提升的工具。针对这一群体,播客工具可以集成笔记功能,如 Clips by Wavve,让用户在收听时标记重点,自动生成笔记摘要,甚至连接至 Evernote 或 Notion 等笔记软件,实现学习资料的高效整合。此外,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速记和翻译工具,能让外语学习播客的用户在享受内容的同时,自动获得字幕或翻译文本,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专业人士的内容筛选与管理:针对商务人士、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士,时间宝贵且对内容质量要求极高。为此,播客工具可开发智能化订阅管理系统,如 Castbox 的“Podcast Networks”,依据用户职业背景和兴趣偏好,智能推荐行业报告、专业讲座等高质量内容,减少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同时,集成日程同步功能,自动安排播客播放时间,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辅助工具,而非干扰项。

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定制服务:健康意识的提升促使了健身、冥想、饮食等生活类播客的兴起。播客工具可以集成健康监测功能,如与 Fitbit、Apple Health Kit 等健康应用联动,根据用户的运动状态或生物钟调整播放内容和节奏,如早晨播放激励性播客,晚上则切换为冥想引导音频,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

社区与互动的深度整合:社区感是播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开发者可以创建或集成社区平台,如 Discord、Clubhouse 等,让听众在收听播客的同时,能即时参与讨论,与主播和其他听众互动。这不仅能增强听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渠道,促进内容迭代与创新。

个性化播客节目的定制化创作工具:针对创作者,特别是独立播客主,提供一体化的创作、编辑、分发工具,如 Zencastr 的远程录音、多轨编辑功能,以及 Headliner 的音频转视频服务,帮助创作者提升内容制作的专业度和效率,同时,集成 SEO 优化工具,帮助内容更容易被目标听众发现。

本文由 @ jiangcz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