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遇到的那些坑
本文深入探讨了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应对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克服这些挑战。通过实际案例和建议,本文旨在为产品经理提供一盏明灯,指引他们穿越职业发展中的荆棘之路。
产品经理工作,是一个持续打怪升级的工作。从规划、选择路线,到启程闯关,一路披荆斩棘,极容易被拦了路、迷了眼,一程又一程,不知前路,难返归途。
今天我们就来盘盘这一路上的那些坑。
首先在产品规划阶段,与老板之间的“不明确”。
这个“不明确”,一方面指我们与老板之间的观念差异。
不同的人由于教育及社会阅历等形成的观念及认知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岗位的价值导向差异,导致看待事物的视出发点、角度和目的不同,从而产生观念上的差异。
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三种选择:
- 做个“乖员工”,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
- 收集论据与领导沟通,通过专业知识说服对方;
- 收集论据与领导沟通,被更专业的知识说服,亦或被迫接受。
当然,不同策略适用于不同的领导,不一而定。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的领导沟通的方式也不一样。
如果对方善于倾听意见和建议,那尝试与对方沟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坚持自己观点的情况下能够让领导看到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个执行命令的“工具人”。
如果对方喜欢一言堂,难以听取不一样的声音(这种领导真的很常见),为了避免产生冲突,直接接受也未尝不可。只是,有的人会为了坚持自我而尝试博弈,这就另当别论了。
与老板之间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于有时候老板们的想法过于“高屋建瓴”,难以揣度其战略意图,更不知如何落地。
大部分情况下,领导们会指出一些方向或战略,这些方向或战略往往是概括的、模糊的,细究之下会存在诸多可能性。
如果根据接收到的有限的信息直接开展工作,要么陷入无方向的怪圈,要么走错方向,需要不断尝试-反馈-尝试-反馈,最后可能摸索成功,但效率极低。
这种情况下,不要怯于与领导沟通。要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结合对方的话语、态度、表情、语气等各方面获取和汇总更详细的战略意图。并通过将问题或解决方案复述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相关信息。
其次,在收集需求过程中,我们可能面临与业务或需求方的“脱线”。
我们理解的需求是否是客户表达的需求?客户表达的需求是否是其真实需求等等。
产品经理在需求收集分析过程中,切忌“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场景出发、从业务流程出发。
这部分我在前几篇《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需求分析》及《产品需求的三重境界:超越看山是山》中都有提到,感兴趣的可以往前翻一翻,这里不做赘述。
产品需求完成之后,部分情况下,需要与设计师沟通UI设计,特别是C端产品,对于视觉和交互体验有较高要求,需要设计师介入进行优化设计。这时,产品经理与设计师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争议”。
设计师会通过获取的项目信息及既往经验来进行UI设计,而信息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解决方案的不同。因此,在提交设计需求之前,产品经理需要尽可能清晰且完整地阐述项目背景及业务流程与场景,告知用户的使用习惯。
从这一环节开始,产品经理就是用户的代言人。
产品经理最大的沟通困难之一,可能就在于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了。
从本质上说,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了认知层面的“不理解”。
因此,产品经理需要用更加“通用”的语言来描述需求,比如:讲故事,什么人,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做什么事情,等等。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所谓的“业务流程”,但是大家从小都听故事,场景性的描述往往更便于人理解。
沟通是双向的。需求表达后,开发人员会给予一定反馈,听不懂,怎么办?
一方面,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一定的基础技术知识,能够与开发对话;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触达问题本质,即“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要怕开发不耐烦,不耐烦总比理解不一致功能重做的要好。
产品经理的工作贯穿项目全流程,各个环节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可取的态度是,不要害怕问题,通用的问题公式是:定位问题-寻找根本原因-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看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实际工作工程中,往往陷于找责任人,推诿责任,或浮于问题表面,忽略本质。就好比,牙疼的原因是蛀牙已经触动到牙神经,但医生却只是开了一点止疼药,治标不治本。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直面它,彻底解决它。
本文由 @简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