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金钱羞耻:奥运赛场和打工人都要学会谈钱
从IMG的培养到耐克的赞助,再到组建专业团队,郑钦文的每一步都映射出现代体育与商业的紧密交织。本文将深入探讨职业化如何成就运动员的辉煌,并启发职场人在商业化浪潮中找到自我价值与成长的空间。
郑钦文在巴黎奥运夺冠让人激动。新生代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有力量感,在场下有活力。他们大方地在全球舞台上沟通,活出了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
在网球这个“体育改革开放”的领域,继李娜之后,郑钦文再次证明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可以到达的高度。在这条路上,新生代们可以辛苦,也需要刻苦,但却不需要苦情,甚至还可以乐在其中。
其实,职业化也是解决当下不少人工作困境的关键。
一、现代体育,没钱万万不行
回顾郑钦文的成长路,职业化是核心关键词。职业化之路上,商业力量与专业训练相生相伴,这让她成长路上的巨额投入不至于成为亏空,也实现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与商业成就的良性互动。
在关于她成长经历的诸多媒体报道中,一条职业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已经被勾勒出来:
2002年10月,出生在湖北十堰,6岁开始接触网球。父亲郑建文是一名田径运动员,对郑钦文实行精英式、国际化培养;
2011年,报名参加了IMG学院举办的一项面向全球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公开赛。IMG学院背靠全球知名体育娱乐营销公司IMG。因为表现出色成功与IMG签约。
2015年,耐克(Nike)成为郑钦文的赞助商,那时她才13岁;
2018年,郑钦文16岁,进入职业赛道,参加过法网、温网、美网的青少年组,成年后参加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巡回赛。她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教练、体育科学家、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费用一年300万;
2020年8月,正式踏上职业选手之路,世界排名630位;
2022年,首次征战法国网球公开赛进入16强,当选2022赛季国际职业女子网联(WTA)年度最佳新人,商业价值开始凸显;
2024年,郑钦文巴黎奥运会夺冠。目前签约合作的品牌:耐克、Wilson、蚂蚁集团、佳得乐、伊利、劳力士、麦当劳、swisse、霸王茶姬、兰蔻。
有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郑钦文可以过上更为体面和舒心的生活,找更有经验的教练,有运动科学团队支持,有更多各领域专业人才帮她管理个人形象、处理公关和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代言以及商业合作。
奥运会是一场竞技盛事,也是一场商业盛宴,围绕运动员的个人IP,赞助权益以及各种衍生品,支撑着奥运会的顺利进行,甚至这次被大家讨伐的“饭圈”文化,背后同样闪现着商业力量。
商业与体育之间,早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是有全球影响力的项目,就越能吸引钱的流入,而要在有影响力的项目中获得优势,钱的投入必不可少。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李娜时,郑钦文回应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成功者,我今后能走到哪里,取决于我自己接下来的努力。”这样的得体回答,绝不仅是是靠着聪明的头脑临场发挥,更需要见识、价值观以及专业培训。
二、职场人是时候告别“金钱羞耻症”
告别内卷,从“职业化”开始。
只有“职业化”,才能给个人更多的成长自由,以及更高的发展上限。这是网球运动员们带给打工人的重要启示。
当下职场人渴望从内卷中逃离,期待收获人生的旷野。但内卷的原因在于“蛋糕做不大”,只能在存量中厮杀。一个行业只有职业化程度高,才能做大做强,摆脱低水平重复竞争,个体才有可能脱困。
职业化的过程,对于组织是商业化,对于个人则是专业化。
对于组织而言,有商业化才有职业化。商业模式讨论的核心,是关于钱流向哪里,如何获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比。以用来梳理商业模式的“商业画布”为例,基座便是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在这之上有核心伙伴、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客户关系、渠道以及客户细分等。
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化意味着成为专业人士,有一套知识技能以及行事的伦理道德。“技能+伦理”,是构成专业的核心要素。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乃至新闻记者,都是要求两者兼具才能被称之为专业合格。
在组织商业化、个人专业化的过程中,“钱”成为职场的尺度,推动了各种要素的交换和流动。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要用一种“大家都认可且高效的语言”互动,这种语言就是“谈钱”。
钱就是商业世界的语言。薪水代表着公司和市场对你个人价值的估价,项目预算代表着老板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而现金流和盈利水平,则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健康度。
不谈钱,充满着“白嫖”感的职场生活最难受的。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人情世故代替了专业表现,“帮个忙”“给个面子”代替了权利与义务,深受“关系学”所害的国人们,应该能体会到。
处理好和金钱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和钱握手言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摆脱“金钱羞耻症”。钱只是“一般等价物”,钱怎么用,好还是坏,完全取决于人。
钱不会撒谎,撒谎的是人。如果我们要靠坑蒙拐骗才能赚到钱,那说明社会的价值交换体系出了问题,隐秘的角落里正承认着坑蒙拐骗的价值,而不是钱带来了坑蒙拐骗。钱只是尺度,不是原因。
三、有钱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有钱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吗?会,这是一项实验说的。
成立于2015年的OpenResearch,前身是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下属的实验性研究机构,由如今已经是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创办。这个机构最近聚焦的一项关键研究便是“无条件发钱(Unconditional Cash Study)”,当无条件给予实验对象每人每个月1000美元现金以后,这些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置有对照组。
这项试验背后,是一些硅谷大佬们对“给每个人发钱”,即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计划)的推崇。通过给予全社会每个人以一定数量的基础收入,来保障基础生活,从而消除贫困,更好帮助个体实现人生价值。UBI支持者认为,人们将因此可以从事更有价值有满足感的工作,而不用担心生计。而反对者则说,人们拿到了钱就回去吃喝玩乐,而不是工作。而且这会让每个人都被政府束缚住。
这个听起来有些乌托邦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被讨论以来,已经在加拿大、芬兰、肯尼亚和美国有过尝试,但都难以成规模。现在,UBI得到了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和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等大佬的支持,彰显着科技巨头们对于技术与普通人之间关系如何构建的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进化,劳动力短缺将不是问题。工作不再成为必须,需要给每个人以基本的收入保障,以维持社会运转。
《财富中文网》一篇文章对此的解读是:“如果AI会大规模抢夺人们的工作,那么全民基本收入对于维持大多数普通人的基本生计——以及继续使用他们产品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公布的实验结果有喜有忧,至少“人一有钱就变坏”这个结论被否定了,大多数的结果是正向的。实验认为,无条件发放现金(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是解决贫困和不平等的重要工具,但其效果可能需要与其他资源(如医疗保健和儿童护理)相结合才能最大化。
实验显示,无条件发放现金对接受者的基本需求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食品、租金和交通方面。接受者在规划教育、财务和未来发展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 健康影响:接受现金者使用医疗资源的频率增加,尤其是在牙科和专家护理方面。接受者接受任何牙科护理的可能性比控制组平均高出10%。每月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平均增加了20美元。与控制组相比,接受者的有问题饮酒行为减少了20%。
- 消费行为:接受者在食品、交通和租金等基本需求上的支出增加。每月总支出平均增加了310美元。与控制组相比,对他人的支持性支出每月增加了22美元,增长了26%。
- 就业影响:有了现金的人们在就业上更加灵活,但总体上导致了就业率、工作时间和收入的小幅下降。现金接受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了1.3小时,就业可能性低了2个百分点。重点是,接受者更倾向于寻找有趣或有意义的工作。
- 收入影响:不包括所发现金,接受者的家庭总收入平均下降了5%,相当于控制组平均家庭收入的2500至4100美元。
- 自主性与目标追求:接受现金者增强了接受者规划未来、追求进一步教育和创业的兴趣。接受者在项目最后一年追求教育或职业培训的可能性比控制组高出14%。平均而言,接受者比控制组更有可能有预算规划。
- 搬迁可能性:现金接受者搬家换社区的可能性提升。与控制组相比,接受者搬迁社区的能力提高了11%。积极寻找新住房的行动增加了23%。
尽管这只是个实验,但至少提醒了我们一个基本常识:
先有钱,才能有机会做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有钱好办事,有钱后才能办好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职场人类学】,微信公众号:【职场人类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