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0 评论 525 浏览 4 收藏 49 分钟

本文将深入探讨UGC社区的形成动因、运作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带领读者理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构建和维护一个健康的UGC社区来促进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星爷的电影《功夫》,开篇便带我们走进了1940年代上海的一个破旧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猪笼城寨,这里建筑破旧,街道狭窄,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气息。

在这片贫民区中,居住着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虽然身份各异,但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真实存在,如酱爆,一位不拘小节的理发师,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随性与自由;苦力强,以“十二路谭腿”闻名,平日里默默扛起生活的重担,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小裁缝,精通洪家铁线拳,用细腻的针线缝制着生活的希望;还有那位手握五郎八卦棍的油炸小贩,在热油与烟雾中守望着平凡的幸福。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

居民们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而影片中的猪笼城寨就是一个社区。

这期内容,就来聊聊UGC社区。

分享社区内容之前,先举个例子

2009年,腾讯推出了一款模拟经营类游戏——QQ农场。

很多同学应该对这款游戏印象深刻,游戏以农场为背景,玩家将化身为一位充满智慧的农场主,体验从选购种子、辛勤耕耘、精心浇水、施肥除草到硕果累累、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再到一系列趣味盎然的互动玩法,如“偷菜”的惊喜刺激、“养狼狗”的守护乐趣,以及好友间的“帮助浇水”等。

这些设计不仅为玩家带来了丰富的游戏体验,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偷菜”热潮,无数搞笑、生动的动态视频流传至今,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QQ农场巧妙地将“社交性属性”融入这个简单而富有深度的游戏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用户间的互动与联系,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交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那么把游戏中的设定映射到现在的社区中,例如微博的“评论”、‌“转发”、“点赞”‌、“@提醒”‌、“私信”‌;知乎的“邀请功能”、“@用户功能”;豆瓣的电影、‌电视、‌书籍、‌音乐等进行点评和讨论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话题的社交属性,用户的操作行为会作用到其他用户身上,以此来带动话题的传播和进一步发酵。

「听起来就是圈一批用户,加上投稿、点赞和评论功能」

这么说也没错。

其实社区并不是互联网的独有产物,以前的“村头门口大树下”、“村里小卖铺”这些地方,因为同一属性的人的聚集,就产生了UGC,那就是社区的原始形态。

0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UGC社区形成的动因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是信息,“人”是人群,寻找信息认同和群体认同,应该是刻在人类原始基因里面的。

大家不仅关注信息的价值,而更侧重于是否能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如同脱口秀的精髓,只有当听众能够精准捕捉到其中的笑点,才会觉得妙趣横生。

同样,社区上那些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热门话题,其真正的价值往往在于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非仅仅在于其表面上的信息价值。

融入某个群体时,对高大尚的追求往往并非核心,而是那份深沉的归属感占据了主导。

社群成员在彼此间找到了舒适的共处空间,毫无尴尬之感,他们共同拥有着鲜明的标签,一同投身于相似的事业,热烈地讨论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了共同的快乐源泉,建立了共同的信仰,并共同为所取得的荣誉而骄傲。这种归属感,让群体成员紧密相连,共同前行。

因此,好的社区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分类器,大到APP、频道、群组,小到帖子和评论:产品定位足够清晰,能够吸引一批人,也能拒绝一批人;有足够高的浓度,同好能无时无刻地扎堆在一起;分类足够明确,区隔不同类的信息,防止串味。

分享这期内容之前,先带大家了解三个概念

1.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UGC「用户生产内容」是由平台用户自主创作的低门槛、去中心化的内容形式,其自由、民主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转评赞”等互动行为让优质内容得以凸显。

这种内容创作模式源自互联网社交平台,强调用户与平台的互动关系,平台通过提供功能和话语权,激发用户创作,从而增加平台活跃度和吸引力。

为留住用户,平台需要不断提供大量优质内容。

UGC社区不仅是用户内容消费的场所,更是一个以兴趣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增强用户粘性和活跃度的社区结构,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用户从单一的内容浏览者转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2.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在内容质量和创作主体上有显著区别,PGC具有专业知识和资质的权威创作者生产,内容质量高且专业性强,而UGC则由普通用户创作,质量参差不齐。

PGC的商业模式在早期较为明确,依赖资金投入推动内容供给和消费,若投资回报率不达标,转向UGC模式则面临挑战。

尽管UGC社区在早期商业模式不清晰,但随着社区认同感的建立和创作者生态的成熟,后期引入PGC内容以提升内容质量和核心价值是可行的。

PGC内容是平台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关键,它不仅体现了平台的专业水平,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3.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OGC「职业生产内容」的内容创作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新媒体从业背景、新闻传播专业或传媒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以丰富的媒体经验和专业素养创作内容;

另一类则是特定领域的精英和专家,他们凭借在特定领域的深厚造诣和专业知识进行内容创作。

这两类人群虽有所重叠,但各自在专注领域和专业水准上有所区分。与PGC相比,OGC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更具目的性和盈利性,PGC往往源于个人兴趣和表达需求,而OGC则以获取报酬为主要驱动力。

同时,那些同时具备媒体专业背景和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OGC领域中显得尤为稀缺,他们既精通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优秀的传媒技能。

UGC 是互联网侧重平台功能的概念,一个平台说做UGC是指开通功能,实现用户可以自主创作提交内容通过平台发布传播。

PGC 是对内容进行划分的概念,指更加专业化的内容、优质化的内容、平台核心价值的内容。

OGC 是侧重营销、推广、市场的概念。

三者,其实是可以转化的,PGC就是随着互联网发展,从UGC中细化的一个分支。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学习,也许,你的内容就从UGC转化为PGC,再具有一定的商业性,有报酬,也许就转化为了OGC。

0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潜在消费用户在初次消费时往往会产生犹豫,因为难以辨别产品/服务的品质以及产品/服务是否够适合他们。

所以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初始阶段,品牌面临着在初次消费者和品牌之间建立信任并且打破交流的障碍,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关于品牌的真实感受的困难。

而用户反馈和消费体验给初次消费者提供了他们需要的信息,提升品牌的购买转化率,使得品牌能够和消费者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搭建 UGC的原因。

UGC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提升业务的增长:

1. 和用户建立关系

通过用户提供内容及反馈为品牌的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内容,真实的内容能够促进品牌的潜在消费者转化为既有消费者。

品牌通过在潜在消费者与已购买消费者之间围绕品牌建立社区,品牌社区打破了独立消费者之的藩篱,在品牌与潜在消费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从而提升购买转化率。

2. 提升社交广告的效率

UGC不仅是品牌在网络上建立互信的的方式,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在既有消费者这之建立强烈的认同感。品牌在网络上的广告往往容易被潜在消费者忽视,但是既有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真实的消费体验,包括评论及图片等可以建立可信的品牌形象并且能够吸引流量。

3. 在品牌的检索结果中提升视觉化吸引力

用户反馈与消费者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的其他内容不同,UGC在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购买转化率的同时,能够促进新的顾客生产更多的内容。当潜在消费者处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时,品牌使用UGC能够鼓励他们为你的网页带来更多的流量。

用户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面对企业的消费者,不同消费阶段营销内容的提供至关重要,通过 UGC为潜在消费者提供价值,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长。

市场上社区产品很多,可大多数都不能称其为社区。

怎么才算形成了一个社区呢?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群体一致性,一致性的内在,是价值观的统一;外在,则是一个社区的氛围。

这种一致性如何产生?通过社区的网络效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称为网络效应。

在社区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网络效应,生产者提供内容,消费者提供正反馈。

生产者之间也存在网络效应,A的内容受欢迎,B马上就开始学习借鉴。

所以社区里面一个套路从流行到玩腻了,也就几天时间。

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网络效应,通过点赞、评论,消费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其他消费者确立认同感。

这种多方面的网络效应,造成了社区的几个特点:生产内容效率极高,群体一致性,长期留存好,排他性天花板。

0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给大家抛个问题:“从0-1设计社区功能页面时,可以先直接搬运市场上同类型,或者成熟的产品,后续再视情况调整吗?”

给大家3秒钟的时间思考。

3,2,1

好的,时间到。

相信很多同学在刚开始设计社区能力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直接照搬照抄同类型,或者市面上成熟的产品。

答案是:不建议

设计功能和页面应该是整个系统搭建步骤的最后一步,它就像你考试时提笔书写的答案,是一个结果的呈现过程,但在这之前你需要搞清楚试卷里的问题是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需要调用哪些知识点、有限的时间下如何分配答题优先级。

从0-1设计UGC社交时,需要明确整个产品的定位、然后思考产品的策略框架、再从用户视角提出功能和页面清单并评估优先级,即前期上线哪些功能和页面,最后才是进入功能页面设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社区定位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存在的意义。

简单的来说就是给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问题。

社区是一个基于某个点交流互动并持续产生内容的空间,简称同好互动空间。

比如天涯社区,天涯虚拟社区成立后,开办了股票论坛、天涯杂谈、电脑技术、情感天地、艺文漫笔「后改名为舞文弄墨」、新闻众评、体育聚焦、书虫茶社「后改名为闲闲书话」、旅游休闲、海南发展、天涯互助等栏目。

同类人留在了这个空间,倾听别人的声音和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自然而然沉淀出关系链,让用户与产品之间增加更多情感的连接,从而提升黏性。

这里的「某个点」,是用户来到这个社区的最初动机,也是社区对于自我的定位。

对于社区,好的定位是成功的一半。

1. 那么,什么是好的定位呢?

好的的定位是从目的寻找到市场的空白点或尚未满足的点。

比如19年所有小说类产品基本是都订阅收费的环境下,米读利用免费阅读这个空白点,短时间内成为免费阅读头部产品。

寻找这个点的时候,需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

目标用户的需求是否存

目标用户数是否足够多 ,只有用户数量足够多,商业价值才会大。

特别是对APP或竞品未来增长预测,这个预测结果便是可以带来增长的上限。

产品定位往往只需要一段话甚至一句话,看似简单,但在产品经理的实际工作中,搞清楚产品定位其难易程度受到该产品提出的背景、组织分工、考核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站在产品经理的视角探讨从0-1搭建UGC社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社区想法由产品侧提出,由产品侧主导完成,社区定位由产品侧进行明确,难度较大且耗时较长,包括主导前期的用户调研、数据统计、竞品分析,并且可能需要在这个阶段提出社区的核心指标、预期的成本收益等;

社区想法由领导/战略层提出,由产品侧主导执行,一般已经有核心指标了,社区定位也有大致范围,产品侧应更多专注于勾画用户群体、分析用户痛点,从而进一步让社区定位清晰。

注:有种特殊情况,领导/战略层提出想法,但对于社区定位并无过多信息,此时产品侧需要更多的去分析当时提出的背景,寻找和输出相关支撑材料,然后与领导/战略层进行范围确认,确保方向如其预期。

社区想法由合作部门提出,或者由合作部门主导执行「比如内容侧」,产品侧在社区定位这部分的工作则是配合执行或者与合作部门进行沟通确认。

社区定位的差异,对后续产品框架、特别是功能优先级的评估影响较大,因此务必在有清晰的定位下再进行后续步骤。

产品定位并不会一成不变,它往往会随着产品的成熟、数据的瓶颈、部门kpi的变化等因素有所调整,但这并不影响从0-1的这个阶段将它清晰明确化,实际上,产品定位在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确定了社区定位,接下来就应该思考聚集什么样的用户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社区依赖于人的表达和互动,所以自然要聚集一群「知己」。

2. 那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知己?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越相似的人越容易成为知己,尤其是彼此重视的东西越相似越好。

这些东西如果要排序的话,大体是三观 > 兴趣 > 身份「职业/学校/家乡等」> 年龄性别

互联网产品很难评估三观,所以通常假定:如果你们喜欢的东西越多重合,你们大概率是同一类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社区大多围绕兴趣,很少围绕身份和年龄性别。

介绍了初创产品聚集用户的方法,也就是给用户一个使用你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要简单直白刚需。

当有了筛选相似用户的办法后,还得去找到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存在。

3. 去哪里找他们呢?

去他们聚集的地方。

去已有的社区、搜索引擎、线下场合、对应的KOL社群、优质内容的评论区。

去任何他们大概率出现的地方。

然后推销你的产品。

这是UGC社区的第一道槛:知道要聚集哪些相似的用户,然后用内容或文化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找到并转化他们。

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找准了需求点才能高效转化。

聚集到用户后,需要鼓励用户表达「评论和投稿」。

营造鼓励表达的氛围,这听起来是一个很虚的词,但它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用户的表达欲。

在安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用户才愿意表达。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通过观察场地、其他人的身份、穿着、言谈举止等等因素来判断当下的氛围,然后决定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话。

那对应到线上社区,这些因素就是视觉设计、社区内容、用户间的互动、老用户的示范等等。

氛围不是玄学,可以拆解成具体的行为准则,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引导。

有了适合表达的氛围,还要让用户经常有「这个我也能发」的想法。

一种方法是官方组织话题活动,有意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

另一种方法是多分发普通人的、可模仿的内容。

两种方法能奏效的关键是内容能火,用户有预期发出内容后能得到认可。

这种预期不断被验证之后,大家就越容易产生「我也能发」、「我也要发」的念头。

确定完用户群体和产品定位,就可以着手搭建基础功能架构。

好的社区一定是可以降低创作者门槛。

降低用户创作门槛,把控整个内容社区调性「辅助审核」的关键,要朝着轻量化且简单好用出发。

如果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可以考虑图片智能优化、错别字智能矫正,一键导入等能力。

与之匹配的还应该有热门话题勾选、近期有奖活动等有助于提升内容调性的功能。

编辑器分为短动态、长图文、视频、问答等形式,具体可匹配自身社区平台。

Feed流呈现方式确定左图右文、左文左图、上文下图、单张大图、瀑布流、两栏网格、三栏网格等形式中的一项或者几项,选择最适合社区内容呈现方式,再去思考推荐问题。

4. 那什么是Feed流呢?

可以拆分成2个词来理解:

Feed:英文翻译是喂养的意思,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户需要什么,就给用户提供什么。

从技术层面讲就是产品通过数据算法为不同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吸引用户无限下拉。

流:信息有规律排版的一种呈现形式。

简单点来讲,Feed流就是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信息流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Feed流主要有3种常见形式:文字流、图片流、视频流。

1)文字Feed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 组成:主标题文字+副标题文字
  • 优点:一屏之内展现的信息数量多,信息获取率高。通过对标题信息的提炼快速告诉用户当前模块的核心内容。
  • 缺点:视觉冲击力较弱,仅有标题信息,内容展示不全面。
  • 常见布局方式:左右布局、上下等布局

2)图片Feed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 组成:图片+辅助文字
  • 优点:视觉冲击力强,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力。图片比文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相对于文字,图片的浏览速度更快,印象更深刻。
  • 缺点:图片占用空间大,展示内容少;信息传达不如文字明确,对图片质量要求高。
  • 常见布局方式:大图、宫格、拼图、瀑布流等布局

3)大图布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大图布局也就是不管用户上传几张图片,Feed流中始终以一张大图形式展现。

适配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展示图片固定比例;另一种是随图片而变化。

展示图片尺寸固定

不管用户上传的是横图还是竖图,展示图片的比例始终固定,常用的比例有1:1、3:2、4:3、16:9等。

采用该适配方式图片占用空间小,可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适合想要提高用户阅读效率的产品。

4)宫格布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宫格式布局就是用户上传的图片会适配到一个个的方格中,宫格布局常见的排版有3宫格、6宫格、9宫格等。

5)视频Feed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 组成:短视频为主「长视频占用用户时间长容易导致用户缺乏耐心」+辅助文字
  • 优点:满足用户的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沉浸式体验好,更加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一般情况下会主动且循环播放,画面占满全屏。例如快手、抖音、微视等。
  • 缺点:占用空间大,展示内容少;需要缓存,对网络质量要求高。

0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UGC社区算是互联网行业中出现很久,其架构、形态和方法论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一种产品类型,其核心是以内容为主,势必要涉及到内容审核和违规的处理,B站上传发布作品时,要等半小时的审核通过才能完成作品发布,这对创作者的用户体验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那这样的审核策略是否有必要呢?

给大家3秒钟的时间思考。

3,2,1

答案是:非常有必要

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网络内容合规的管控一直都执行着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尤其在近几年出现标准越来越细、惩罚力度越来越猛的趋势,而UGC社区作为以用户自生产内容为核心业务的产品,自然是此类风险重灾区。

对于存在违规现象的社区,轻则下架整改,重则无限期关停,对于社区管理者,尤其是资方而言,绝对是无法承受的损失,天涯社区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内容审核直接关系到社区生死存亡的红线,绝对不能碰,哪怕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当然,做内容审核,不仅是为了应对监管侧,还需要有其它方面的考虑

  • 涉及违法违规的:这是底线,需要最严格的手段去处理;
  • 影响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比如辱骂、攻击信息,无意义的水贴,以及广告,风险适中;
  • 影响社区内容调性的:社区通常都有自己的内容侧重,无关方向的内容通常来说不应该得到鼓励,否则会影响品牌形象,例如在知乎过多存在一些八卦娱乐信息,势必会对专业度有负面冲击,但风险较低;
  • 涉及用户安全的:诸如诈骗和灰产信息,作为社区平台有义务保障用户自身财产等各方面安全,也需要重点关注。

社区管理者在做相关决策时,要通盘考虑以上几点因素,针对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不一样的反制措施。

1. 用户体验和内容审核之间该如何权衡?

产品经理要为用户体验负责,一味地为合规做出妥协和牺牲,会打击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对社区用户的增长或产品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何况这样的机制还会耗费相当一部分成本的。

可以基于前面提到几种不同的违规现象,在用户体验和内容审核之间做出不一样的折中,比如风险较低的现象,可以适当放松管制,采取诸如先发后审、限流、机器处理等措施。

并且根据具体时段、具体时期的特征,执行灵活的审核策略,例如,假设晚上是人工审核团队休息的时候,一旦线上出现违规内容,可能无法及时干预,这个时段就要执行较为严格的策略,再比如某些特殊的纪念日,微信等社交和社区平台会全面禁止用户更改头像等信息,并对用户所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屏蔽或限流,等到风头过去才会放松,继续以用户体验为主,就是针对特殊时期做出的管控策略。

2. 基本的内容审核方式有哪些?

在审核时机上,主要分为先审后发和先发后审两种策略,理论上所有内容行业都要遵循先审后发原则无论审核这步是机器辅助还是人工做出,这样风险较低一些,而允许用户先把内容发出去,再由人工或者机器干预,仍然存在违规内容暴露出去的风险,在决策时需要重点斟酌。

而无论时机如何,针对“审”这个动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3. 提高准入门槛

  • 新手任务:要求新用户做完一些任务才有资格产出内容,往往与社区等级制度挂钩,从源头上降低垃圾信息出现的可能,曾红极一时的天涯就采取过这种措施;
  • 通过考试:新用户完成在线测评并且达到一定分数才有资格在社区中发布内容或者评论,目的多是为了筛选价值观和爱好一致的用户,维护社区调性避免冲突,多见于兴趣类社区;
  • 内测邀请:种子用户由人工邀请,新用户由种子用户邀请,是为在早期沉淀高质量内容从而定下社区基调,也能省去一些高成本的内容审核策略。

4. 自动化处理

  • 敏感词处理:建立词库,对社区内容中命中词库的违规词汇进行替代处理,但不处理对应的全部内容,这样既有效率和效果,对用户体验的伤害也比较小;
  • 违禁ID库:记录删除或禁言过的ID号码,对库中用户各类行为进行自动的屏蔽或者限制,通常也需要人工来维护,效率和效果都不错,对其它用户影响较小;
  • 屏蔽:用户发布的内容只要包含违规敏感信息,则无法发布或发布后仅用户本人可见,这样做在兼顾效率和效果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毕竟只做部分词汇的处理难免有漏网之鱼,但对用户体验的伤害也比较深,最好能有办法在发布前就告知用户哪里存在可能的违规情况。

5. 人工干预

即通过人工手段对特定用户或者内容在后台进行处理,但用户量和内容那么庞杂,再大的审核团队也难以全面兼顾,此时就需要对社区用户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种类用户的可能性进行处理,新人用户,刷广告可能性高,需要重点标记和关注,有违规记录的用户,再次违规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同样需标记关注,而社区的KOL往往可以设置成可信任ID,具体处理的手段包括沉贴、删除、禁言、封号、黑名单等。

6. 用户协助

  • 举报机制:即由社区用户对违规行为进行判定,并发送相应信息给社区后台,这样可以借助用户的力量进行干预,补足官方人工或者机器审核的盲区,也能激发社区用户维护氛围的意识;
  • 友善度:用户对其它用户的违规行为进行判定做出反馈,不直接递给运营但是会影响违规用户信誉值从而限制其社区行为,这种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很大程度上也能减少人工干预的成本,但弊端就是用户之间判定标准不一致,造成滥用,对社区氛围反而可能有负面影响。
  • 自主删除:作为内容生产者,有权限删除自己内容下的违规评论或跟帖,这可以方便快速维护创作者的利益,省去了人工干预、机器审核的策略,通常在局部特定场景下采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根据先审核后发原则,可结合项目本身制定机审+人工审核+用户协助审核策略,即用户发布内容的那一刻机器根据敏感词库或第三方审核字库自动审核,机审通过后发布,未通过,设计报警提示,移交人工审核,来降低审核工作量,并在线上环境开发用户举报入口。

这种个性化的审核策略成本非常高,需要结合业务或公司实际情况来评估是不是需要这么做。

0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内容初始化,新上线产品,得先往里灌点儿东西,还要保证灌的东西是符合目标用户喜好的。

另外,在初始化的时候,还要挑选一部分话题作为初始启动话题,这能聚焦用户的关注和讨论。

少量用户加入生产,这些用户最好是意见领袖或者小圈子里的名人,有能力生产优质内容,这样容易形成标杆效应,带动更多人加入社区。

朋友圈不给你任何奖励,你为啥还坚持发动态?

是不是朋友圈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换句话说,没人给你点赞、评论,你还会去发动态吗?

所以说,找到平台特色,解决用户某种特定需求。

可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两种方式去刺激用户生产内容。

1.精神激励

IP形象打造,产品不仅要做好“关注”功能,还要做好优质作者批量推荐,让创作者拥有十足的网红感;

做好创作日榜、周榜、月榜,并对上榜用户给予勋章海报等荣誉;

头像+V及相关头衔,先行对用户分层,拔出头部、腰部等核心用户,给与其独特的V标及头衔,放大这部分用户的话语权,帮助用户提升领袖标杆;

#非奖励热门话题#,适当抛出当下匹配本平台的热门话题,大批量推送到用户面前让其进行讨论,支持优质用户独显尊贵身份,乘机梳理权威性;

用户对内容的有效消费,也可正向反馈给创作者,消费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有效阅读、评论、点赞、分享、收藏、打赏等等行为,会是产出用户最直接的激励。

用户成长体系是用户核心利益维护的关键,也是平台对用户分层运营的指标,更是将种子用户转化为核心用户的关键。

  • 等级体系:有助于提升用户活跃和留存,主要由用户当前等级和升降提示、相对等级激励政策、等级之间的升降规则「量化指标」、等级层级数量和关系组成。
  • 用户升级:分为主动行为、被动行为两种,即用户主动参与各种任务升级,或者产品端给予用户的激励/处罚而导致的升级/降级,常规的升级行为有:每天登入、签到等,适当降级也可反向激励用户活跃;
  • 积分体系:有提高用户活跃度、刺激消费、增加粘性、提升用户忠诚度、提升用户离开成本主要作用,是对产品端内虚拟货币把控的一种运营策略,与之相对匹配的则是积分商城,也可以再设置抽奖回收积分;
  • 任务系统:与积分体系相对应的便是任务体系,用户可通过新手任务、日常任务、活动任务、勋章任务、游戏任务等刺激做出不同行为,达到相关要求即可获得相应奖励;
  • 勋章系统: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入任务系统,主要是通过相应的任务,让用户获得相关虚拟勋章激励等荣誉。
  • 会员体系:这个得看社区是否有这个需求,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的,会员体系基本适用于视频、音频、电商等平台。

对于内容社区平台,日常及节假日以产出为目的的话题、专题、产品化活动,算是最直接刺激产出的方式。

一般社区或者APP都附带有福利中心「奖励规则」,作为激励用户产出、消费的引擎,商城的建设不光是某一指定的功能,更应该贯穿整个社区。

完整的商城必定充斥着购物优惠券、实物、自家虚拟币等几种商品,以及附带签到打卡等功能。更重要的是,这里需要一个计算属性极强的功能,统计着用户所有的行为。

2. 物质激励

固定基础奖励机制,每篇高质量文章可获得XX奖励,以此正向反馈创作者,形成闭环。

通过活动,刺激用户产出高质量内容,此类活动包括产品化任务闯关形式、奖励话题共鸣、专题活动等。

或者付费阅读、打赏、图文带货、广告分成等方式。

0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内容社区作为一种单独的商业模式,核心是培养一个能够生成内容的活跃用户社区,失去用户,社区就失去了生命力。

内容社区核心是优质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这些内容不局限于用户发帖与上传,还包括用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举报不良内容等有价值的活动。

社区的关系链也基于内容发生,因此内容的好坏对于社区十分重要。

数据指标的建立也围绕着内容展开,从内容生产角度,核心指标是确保是否有持续并优质的内容供应,如优质/低质内容数量、创作者数量,生成内容的价值、内容上传成功率等。

从内容消费角度,核心指标是衡量有足够多的用户沉浸在内容中无法自拔,如活跃用户数、平均停留时间、用户参与度以及用户参与度变化等。

在理想状态下,内容社区是希望所有用户既是内容的生产者,又是内容的消费者,但现实是,大部分用户都在潜水,小部分用户生成了绝大多数内容。

1. 内容生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 活跃数与回访客:活跃用户数包括日活DAU、周活WAU、月活MAU,口径的确认可以是浏览一篇内容,或点一次赞,或产生一次评论进行界定。当用户变成常客时,就是回访频率提高时,内容社区就取得成功了。
  • 用户参与度:用户参与度分为不同级别,用户登录、回访、浏览、点赞、订阅、收藏、转发、评论、创作,每个级别都代表不同程度的用户参与度。同时各个级别的用户带给社区的商业价值也有所不同,尽管不同内容社区的具体步骤存在不同,但都参与度漏斗都十分相似。它也是评估内容是否好坏的关键信号。
  • 平均停留时长:用户平均停留时间越长,就说明社区的用户粘性越好。
  • 用户参与度的变化:在用户参与度漏斗模型上,加上时间维度,就可以比较各级别用户参与度的增长,用于衡量内容社区的发展。

2. 内容消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0到1探索UGC社区构建

  • 创作者数量:优质的内容对平台非常关键,优秀的创作者也很重要,要想社区的内容持续不断的产出,需要一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的支持,平台需加以奖励和引导,鼓励更多内容创作者的加入,平台的创作者基数,决定了内容的基数。
  • 内容上传成功率:如果希望用户在社区分享内容,内容上传成功率则至关重要,可以利用它的漏斗模型进行检测和优化,它是内容社区的核心功能,需要一直优化。
  • 优质/劣质内容数量:内容社区会因优质内容而兴盛,但实际上,虚假或低质的内容对于内容社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这个需要社区持续的分析和大量的工程投入,还有建立一个阻击垃圾内容的保护机制,内容质量是用户满意度的一个主要指标。
  • 内容价值:用户生产的内容都具有一定价值。可以将这条内容的浏览量、关注量、收藏量、评论数、以及作者的提成收入和广告收入等来衡量生成内容的价值。

那以上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数据漏斗。

正真PUSH到业务层面,要关注的数据指标和链路其实要复杂的多。

社区最重要的还是氛围,但氛围又是难以量化的。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注水太多,就违背了社区本身的价值。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北极星指标,那可能就是社区在特定画像人群中的渗透率,注水永远无法真正的提升渗透率。

这期内容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

搭建一个好的UGC社区是非常艰难的,它要求精确聚焦具有共同属性的用户群体,营造并维护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并持续为用户提供正面的反馈与激励。

很多UGC社区在试图扩大规模时遭遇了瓶颈,原因在于随着用户体量的激增,即便借助算法进行个性化内容分发,也难以避免用户属性的多样化,从而对社区原有的独特氛围和文化造成冲击,使其难以维系。

社区氛围和文化遭到重创,往往难以修复,因为最初定下的社区基调沉淀的核心用户一旦流失,基本上不可能回流。

值得庆幸的是,用户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兴趣的迁移以及潮流的轮转,为新兴UGC社区的诞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机遇。

因此,对于有志于开辟UGC社区的参与者而言,关键在于敏锐捕捉并紧跟潮流趋势,深入理解并满足新兴用户群体的需求变化,甚至主动融入其中,成为推动潮流的一部分。

同时,保持耐心,静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高效且富有同理心的运营策略将比单纯的产品创新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决定社区兴衰成败的核心要素。

本文由 @PM大明同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