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九)
本文详细探讨了用户需求的定义、识别方法、采集来源以及优先级划分策略,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平衡和处理紧急需求,确保产品与市场同步前进。
在浩瀚的市场海洋中,用户需求如同指引航向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了产品创新的道路,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用户需求,简而言之,是用户在特定生活或工作场景下,渴望达成的目标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们源自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不满,驱动着每一次的尝试与变革。
一、用户需求的定义与识别
用户需求通常指的是用户在特定情境下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解决的问题。这些需求可能源于用户的生理或心理不满足感,它们可以激发用户采取行动。用户需求是产品或服务设计的基础,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体验。
识别用户需求是一个发现和理解用户目标的过程,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 头脑风暴:团队成员聚在一起,自由地提出想法和问题,以激发创新和发现潜在的用户需求。
- 调研访谈:通过面对面或在线访谈的方式,直接从用户那里收集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 用户调查:设计问卷或调查,收集大量用户的数据,以识别普遍的需求和偏好。
- 用户反馈分析:分析用户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反馈,从中提取需求信息。
- 产品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用户与产品交互的数据,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
- 竞品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了解市场上已有的解决方案和用户可能的需求。
二、需求采集的来源
在进行产品或服务设计时,我们需要从哪里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这些需求信息对于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设计符合市场的产品至关重要
1. 公司内部来源
公司内部是需求采集的重要渠道之一,主要包括:
- 老板或高层管理:他们可能基于市场趋势、公司战略或投资回报的考虑提出需求。
- 同事:跨部门合作时,不同部门的同事可能会根据他们的专业视角提出需求。
- 产品团队: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等团队成员,他们通过用户反馈、数据分析等方式,挖掘潜在的需求。
2. 产品自身
产品自身也可以成为需求的来源,这通常涉及到:
- 策划与挖掘:产品经理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访谈、竞品分析等方式,主动策划和挖掘用户需求。
- 用户使用数据:通过分析用户与产品交互的数据,如点击率、留存率等,来发现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
3. 公司外部来源
公司外部的来源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包括:
- 最终用户:直接使用产品的用户,他们的需求和反馈是最直接和真实的。
- 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他们可能对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定位有更具体的需求。
- 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分销商等,他们可能对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特定的需求。
通过这些来源和方法,我们可以全面地收集到用户的需求信息,为后续的需求分析和产品决策提供依据。需求采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从各个渠道获取信息,并根据市场和用户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需求的优先级
三年前,我刚从杭州归来,收到了一位当地朋友的内推机会,应聘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职位。面试过程中,我被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情境题:公司内部两个关键部门几乎同时提交了紧急需求,均声称其需求刻不容缓,要求优先处理并尽快上线。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我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当时我询问了面试官关于这两个需求紧急性的具体依据。我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基于客观事实来评估需求的紧急性,比如是否存在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严重bug(如用户支付流程中断、物流追踪失效等),或是是否有明确的客户承诺(用户反馈这个功能你明天上线我后天就下订单的证明;或者用户反馈这个功能你明天不上线,后天我就退款的证明)。然而,面试官反馈说,这些具体的依据并未被提供,仅仅是部门负责人的主观陈述。
面对这一情况,我提出了我的第一套解决方案:尝试通过跨部门协作,从现有资源中灵活调配,看是否能暂时增援研发力量,以并行开发两个需求,并承诺会紧密跟踪进度,及时向两个部门通报上线时间表。简单点说就是加人加班,从其他组增加研发人员,同时研发两位部门负责人提的需求,并且及时向对方反馈上线时间节点。
然而,面试官遗憾地指出,公司当前的人力资源已处于满负荷状态,无法额外增加研发人员。
随后,我提出了我的第二套方案:向两个部门负责人明确传达,我们已经收到并认可了他们的需求紧急性,但由于研发人员和需求排期的限制,我们只能按照需求提交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研发工作。同时,我会保持高度的透明度,确保每个部门都能了解到项目进展和预期的上线时间。
然而,面试官进一步指出,直接告知顺序可能导致部门间的不满与冲突,因为这两个部门在公司内部都占有重要地位。两个部门我们都得罪不起。
于是,我提出了第三套取巧的方案:在保持原有排期不变的前提下,我会以一种积极且建设性的方式分别向两个部门反馈,说明我们正在加速处理所有紧急需求,同时基于对公司整体战略、技术难度及商业价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你们部门某个需求获得了“插队”的待遇。同时对于后续提交的需求晚于前一个需求上线的情况,我会强调其复杂性、开发难度及对公司商业价值的重要性,以此作为解释其上线时间稍晚的合理依据。
通过这一系列深入分析与策略提出,我展现了对复杂问题的敏锐洞察与处理能力,最终赢得了面试官的认可,面试结果顺利通过。虽然出于个人职业规划的考虑,我最终没有加入这家公司,但这次经历无疑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一段宝贵的财富,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明智且兼顾各方利益的决策
通过这一事例可以得出,在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中,需求的优先级与决策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哪些功能和改进将被优先实施。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 四象限定位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将需求分为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这种方法帮助团队快速识别和优先处理那些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需求。
- MoSCoW方法:这是一种分类方法,将需求分为“必须有(Must have)”、“应该有(Should have)”、“可以有(Could have)”和“不会有(Won’t have)”。这有助于团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 RICE分数模型:这种方法通过评估需求的Reach(影响范围)、Impact(影响力)、Confidence(信心)和Effort(努力)来量化需求的优先级。每个维度都会根据其对项目目标的贡献程度进行评分,然后综合这些分数来决定需求的优先级。
- KANO模型:KANO模型将需求分为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无差异型和反向型。这个模型有助于理解不同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并据此确定优先级。
- 价值和成本评估:评估每个需求的价值和实现成本,优先考虑那些具有高价值和低实现成本的需求。
- 用户故事映射:通过用户故事映射,团队可以可视化地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旅程,从而更好地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 风险评估:考虑实现每个需求的风险和潜在影响,优先处理那些风险较低或对项目影响较大的需求。
- 敏捷方法:在敏捷开发中,需求优先级会根据迭代和冲刺计划不断调整,以响应变化和用户反馈。
- 利益相关者分析: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以确定哪些需求对项目成功最为关键。
-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研究来支持需求优先级的决策,确保决策基于实证。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以确保决策既全面又符合项目目标和用户需求。同时,需求优先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项目进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选择合适的需求管理工具,如PingCode、Worktile等,可以提高需求优先级划分的效率和准确性。
用户需求,是产品生命的源泉,也是企业成长的阶梯。在这条不断探索与满足的旅途中,我们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创新的勇气,以及持续优化的耐心。正如航海者不断修正航线,以应对变幻莫测的风浪,我们也应灵活调整需求优先级,确保产品始终与用户同行,与时代共进。让我们携手并进,在需求的海洋中,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本文由 @得闲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