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演唱会模式的思考

0 评论 1109 浏览 0 收藏 7 分钟

微信视频号通过举办线上演唱会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为歌手提供了全新的表演平台。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和成本的限制,让更多人能享受到音乐的魅力。然而,线上演唱会是否能完全替代线下的体验,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最近刀郎在微信视频号上办了一场线上演唱会,关于线上演唱会这种产品模式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诚然,这并不是微信视频号上,第一回有歌手开演唱会了,罗大佑、李建、崔健等等都尝试过。自2021年年底,腾讯就开始通过线上演唱会形态培养微信用户使用视频号的习惯。

演唱会的主角往往都是国民认知度较高、能跨圈层的经典形象,每每出现,就能引发一次怀旧浪潮。从数据表现上看,视频号演唱会也从前几场西城男孩、五月天、张国荣演唱会的一两千万,上升到稳定的单场四五千万观看人次。

这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微信视频号作为后发者寻找差异化定位的过程中的探索。

彼时,社会被疫情所笼罩,线下的群体性聚集娱乐活动是没办法举办的,线上大规模演唱会这个也不算是新生事物,在很早之前,电视台就开始组织跨年演唱会,把线下演唱会同步一份信号传递到电视台。

但是,粉丝的参与感和互动能力是非常弱的,可能只能通过热线电话,短信投票等进行互动。

疫情的背景之下,刚好有这个契机,微信也需要这样的机会完成视频号的推广普及。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有个很火爆的现象,就是到处都是演唱会,几乎每天都有演唱会。平时私下里聊天也会说到“演唱会太多,观众不够用了”,这是为何?

一方面过去几年疫情积压了很多的演唱会,原本明星有计划安排演唱会,在实体唱片衰落,数字音乐已经完全成为主流的当下,一般的歌手的大致按照3年1张专辑,在第1年出专辑,第2年、第3年办演唱会获得商业收入。

但是一般都不会批准,疫情之后放松审批了。歌迷朋友们抑制几年的消费也迎来报复性消费的节点。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比较冷,需要鼓励和刺激消费热情,演唱会这种形式,一场就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营业额,通过税收的形式也能补充一下财政支出,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当下,迫切需要扩大消费。

看线下演唱会在过去甚至当下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行为,一方面演唱会的场次有限,演唱会需要租用大型的场馆,需要提前几天进行布场准备。另一方面,票价比较昂贵,便宜点的好几百,贵点的好几千,即使是一线城市,平均下来一个人一般一年能看3-4场演唱会也算比较多的了。

线上的演唱会的形式,在场地容积和票价方面都能比较好地突破限制,同时上亿人观看都没有问题,票价方面现在还没有发展到付费演唱会的阶段,更多地通过企业广告赞助的形式进行。未来有可能有直接付费模式的演唱会,每张线上门票收个几十块钱到一两百块钱的样子。

这里面也会涉及到一个效率问题,因为线下的演唱会呀,还会带动周围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购物,之前有个新闻周杰伦在海南的演唱会,直接带动了当地十几个亿的收入,如果改成线上的模式,那这部分肯定就没有了,流通链条减少,对经济的拉动就变得很有限了。

这是我觉得为什么现在各种条件貌似都已经具备了,但是还是没有催生出比较主流的线上付费演唱会的模式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点的思考,就是受众群体的获得感,这是很重要的。演唱会,大家真的是为了听歌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在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大家的情绪压力很大,迫切需要一些方式进行排解,演唱会呢,实际上是个体验经济,很多人一起去抢票,等待抢票以及抢到票的阶段,都对未来有一些期望,被事情牵着,至少转移了注意力,参加演唱会呢也是一次旅游外出。人是个很神奇的物种,需要不断地变换场景,来制造一些新鲜感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满足那颗躁动的心。

线下的演唱会和歌手面对面,和几万人参加一个群体性的活动,按照一套仪式流程走下来,包括万人大合唱,听到勾起回忆的音乐,看到周围挥动的荧光棒,人会卸下自己的硬壳,回归到一种柔软的状态,这个体验是线上音乐会无法提供的。

本文由 @李明Brigh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