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程,产品经理如何守得云开见月明?

0 评论 480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当前各个公司优化、毕业了一波人,剩下的人找工作也没有消息,不少人对未来都是抱有悲观的态度。这篇文章,作者从经济、社会学和自己的感悟,分享了自己如何看待未来的“风浪”,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是一位产品经理,那么你一定感受过每隔几年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前几年是“互联网+”,后来是“AI+”,然后呢?区块链、元宇宙、再到今天的AI大模型,似乎每一阵风都能把你吹得晕头转向。

可这世界啊,不只有“风口”,还有“暗礁”和“海啸”。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一路狂奔,但如今到了“降速转型”的关键时刻,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尤其是我们这些手握产品的“操盘手”。那么,如何在这场宏大的经济转型中抓住机会?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产品经理的未来在哪儿?

接下来,我要从经济学、社会学,再加上自己的十年产品经历和感悟,来聊聊未来那些看似遥远但其实已经扑面而来的“风浪”。

01 从需求到欲望:你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吗?

一开始,产品经理的工作挺简单,用户想要什么,你做什么就行了。但现在呢?光是“满足需求”已经不够了。用户的需求被各类市场教育得越来越“精致”,他们需要的,是你能读懂他们未曾表达的欲望。

马斯洛的梯子升级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家都熟。吃饱穿暖后,大家的需求就开始逐渐攀升,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步步逼近。你以为手机上的“全面屏”“摄像头三摄”是技术革新吗?不,它们不过是用户拿去“社交炫耀”的符号。毕竟,谁不想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新iPhone呢?

但这背后是什么?是用户的心理预期。经济学上有个词叫“边际效用递减”,随着物质的增加,满足感反而减少。也就是说,光靠功能的提升已经很难再打动用户了。产品经理们,如果你还在为“性价比”绞尽脑汁,那得小心了,这条路早就不是制胜法宝了。

用户心理的变迁:不是功能,是认同感

以蔚来为例,为什么大家愿意多花钱买蔚来而不是便宜的电动车?因为用户买的不是车,而是一种社交身份——你在蔚来车主社区里,不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被赋予了某种“高端圈层”的认同。所以你是否发现比亚迪、长城汽车这几年也变了,也在搞粉丝,搞社交认同,搞自建服务。这就好比,在某些场合,iPhone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而是能证明“你和他们不一样”的凭证。

02 技术风口背后的冷思考:AI真的是机会,还是浮躁的梦?

科技圈里有句老话:“风来了,猪都能飞。”可风过之后呢?摔下来的猪能活几只?不难想象,每当一项技术来临时,总有一大批创业者蜂拥而至,唯恐错过风口。AI也是如此,似乎不带上“AI+”,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科技的。

AI大潮中的冷思考:风口能吹多久?

AI给产品经理带来的确是巨大的机会,但机会与挑战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别光想着技术多酷炫,想想它能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才是王道。AI并非“万能良药”,它能优化决策、提升效率,但技术终究是手段,落地的场景才是核心。

就拿AI医疗来说,很多医院早已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这看起来很“黑科技”,但用户(也就是患者)最关心的,依旧是:你这技术能不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再强大的算法,倘若没能提高看病效率,用户关心的不过还是“排队多久”和“能不能报销”。

所以啊,风口来了,别光想着怎么“蹭”,还得想明白用户的“真实痛点”在哪儿。跟风容易,扎实解决问题,才是长久之计。

03 行业垄断下的突围:巨头林立,你还要怎么活?

互联网的江湖里,总有几个巨头盘踞一方,把持着最肥的肉。而中小产品经理们,要么乖乖当“小弟”,要么拼了命寻找那些巨头不屑一顾的“边角料”。

马太效应:越大的企业,越有优势,强者恒强?

经济学里有个叫马太效应的东西,说的是是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你想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巨头,资源多、用户多、市场成熟,交易成本自然低。你要和他们硬碰硬?基本上就是找虐。

但别灰心,想要突围,不必直接对抗巨头,而是找到自己的“小而美”。

比如,兴盛优选在社区团购崛起的时候,美团和拼多多都还没反应过来。等巨头们意识到社区团购的潜力,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与其跟巨头硬碰硬,不如在他们还没注意到的角落,打出一片天。(最近看兴盛优选形势不好了,因为巨头反应过来砸钱占市场,让兴盛优选没有像拼多多一样冲出来,不过从最新消息看,收缩后的兴盛优选专注局部地区也活的不错)

04 政策红利:大环境的风向,就是你的航向

要想在中国市场上立足,除了用户需求和技术风口,政策导向也是一张关键牌。你不能不管政策风向,就埋头做产品。事实上,很多时候政策才是决定产品成败的“隐形手”。

凯恩斯主义的启示:政府调控如何影响市场?

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市场,这在凯恩斯主义里是基本理论。尤其在中国,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政府大力补贴电动车,直接推动了整个市场的井喷。产品经理们如果能提前嗅到政策风向,提前布局,绝对事半功倍。

案例分析:再看光伏产业,十年前没人相信它会成为今天的市场宠儿,但当年那些紧跟政策脚步、布局新能源的企业,如今都成了大赢家。(大家别看A股市场哈,咱A股和企业发展好不好不一定成正比,这里主要谈趋势)产品经理如果能把握住政策红利,那可真是如虎添翼。

05 社会变迁与消费心理:不只是做产品,更是在创造文化

说到消费升级,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是不可忽视的背景。咱们做产品的,不是说光研究用户想要什么功能,更要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用户买的,是身份和象征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产品不仅仅是消费品,它背后代表的是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文化符号。今天的用户选择产品,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是为了在社会中彰显自己的身份。小红书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户不仅在乎产品本身,更在乎“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象征意义。

06 供给侧改革的启示:你的产品是否准备好迎接未来?

供给侧改革这词儿,听起来总是高大上,但对产品经理来说,核心不过是“你能不能提供更优质的供给”。别以为市场上有需求你就能活,供给的质量才是王道。

创新供给的关键:从技术到商业模式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通过创新提升供给质量。这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革新。看看小米的生态链,凭借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的组合,它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还通过供给侧的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性价比。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

风口起,浪打来,产品经理的未来何去何从?

回顾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政策的力量、技术的冲击、用户心理的变迁以及巨头的压迫。在这场大浪里,产品经理们确实如同小船,时刻面临风吹雨打。但别忘了,浪来了,不一定是坏事。风浪虽然汹涌,但它也会带来新的机会。

产品经理的未来到底在哪儿?

无论风口如何变化,最终决定产品成败的,依旧是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政策红利的敏感嗅觉。你不能只做技术上的堆叠和功能的拼接,还要有战略眼光,思考如何在大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要做什么样的产品经理?

我们常说,产品经理是“一手抓需求,一手抓技术”的角色,但在未来,真正的好产品经理,不仅要“抓”得住需求,更要“看”得见趋势、“听”得懂政策风向、“走”得稳在技术之潮下的步伐。这并不是说你要懂所有领域的细枝末节,而是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抽丝剥茧,找到那些真正能推动你产品前进的力量。

产品经理的职责已经远远超越了“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在未来,你要成为一名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操盘手,时刻掌控着市场脉搏,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路径。你不仅要站在风口上,更要懂得如何迎风起舞。

写在最后:人生如潮,产品如舟

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中,我们产品经理不过是渺小的船只,漂流在时代的潮流中。有时,我们会因风浪迷失方向,有时,我们会被大船的航迹掩盖,但只要方向明确,终有一天,浪也能成为我们的助力。

有人说,产品经理是站在技术、市场和用户三岔口的人,压力山大,但机会也无穷无尽。每一次技术浪潮的来临,都是一场大洗牌,也是一场大冒险。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不随波逐流,做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产品。

浪再大,也有平静的时候。风再急,也总有顺势而行的机会。希望你能在未来的风浪中,做一名“随风起舞”的产品经理,而不是被浪打翻的小船。记住,抓住趋势和方向,你就能乘风破浪!

一些参考

经济学原理、社会资本:理论与应用、凯恩斯主义:市场调控与政府干预、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供给、从供给侧改革看未来经济趋势。

本文由 @乱七八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