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开发、指标等数据产品大融合,可能是个坑!

0 评论 387 浏览 0 收藏 8 分钟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对于数据产品的整合和融合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将BI、开发、指标等数据产品进行大融合,构建一个全链路平台,是否真能带来预期的效益?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探讨数据产品大融合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最近看有人在写帆软的all in产品,正好此前我看过一款数据资产管理产品,感觉有点类似,就是企业把所有的数据产品都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全链路平台,当然我觉得链路最全的肯定是数据资产管理产品。

其它企业都是按照自身拥有的产品进行打通集成,比如帆软,他并没有整个数据产业链的所有产品,所以他的all in还不够完整,但是相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把所有产品进行了集成融合已经是最完整的产品了。

这个让我想起SAP,我们一直说SAP是一个非常重的系统,它集成了FICOMMSDPP等模块,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所有模块都有了,当然一般销售型企业的业务模块本身比较少肯定是已经覆盖,我们国内很多国产的系统会拆的很细,比如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说到这里大家有没觉得现在国内厂商要走的ALL IN产品的道路像极了SAP,本身都是各自专注各自模块的产品,要去走大集成之路,是不是产品越做越重了。

当然产品走集成化在一定程度上个人觉得是个趋势,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对于供应商来说,本身我拥有很多产品,但是一个客户如果只采购一个产品,那么这个客户的客单就不高,而且从另一方面说,当客户拓展到一定程度,比如帆软国内BI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了,它在去拓客更加困难,所以不如从老客户里去做新产品的拓客,那么单个客户的客单价就上去了,所以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企业本身具备更多产品的能力的时候,进行大融合卖集成平台,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其次,对于甲方企业,我们从底层到前端开始盘,到底有哪些产品,比如埋点、中台、BI、指标、治理、运营,这是比较全的模块内容,现在的状态是不同厂商做一块,所以导致很多项目参差不齐,这样给甲方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各种项目衔接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如果所有链路的产品全由一家企业提供,那么就比较省事,注意我说的只是省事,而不是顺畅,为什么不是顺畅,后面会分析。

在数据资产诞生之后,这种集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看过非常完整的产品了,但是我只能说完整,不能用效果的词来形容它。

从这2个方面来说,大融合可以说是一种趋势,因为利润和客户优势决定了这一市场需求。

但是我们重点是要来说这种融合其实是一个坑。

上方我说一家厂商给一家企业提供全链路产品服务只能说是省事,而不能说顺畅,因为每家企业最初创业的优势几乎是他们产品的优势,后面的产品都是横向或者纵向拓展的,但是并非他们的优势产品,每一家厂商它的优势是局部的,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要融合到一起给企业做全链路服务的时候,从产品以及从方案上来说,他们肯定会有一个节点是掉链子的。

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不认同,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产品,没有完美的方案,也没有所有都是第一的产品,涉及的链路多了,对于整体的解决方案要求非常高,这里的解决方案还涉及不同环节衔接的问题,这里说的衔接不是技术的衔接,而是方案的衔接,比如从数据治理到BI,目前市场这两种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风格,而且本身这两个项目也是不同的项目,现在如果让数据治理的公司做BI,效果不用期待,让BI的公司去做数据治理,那么他们也是莫名其妙,很难落地的,何况通过我们刚才对于整个链路工作节点的盘点,这里面的工作多了去了,比如埋点,比如运营,每一个节点的工作都非常复杂,现在要将这所有的工作都集成到一起,那么对于咨询顾问的能力要求就非常高。

事实上,市场上非常缺乏这样的顾问,因为他必须懂技术、懂业务,还得熟悉所有项目的落地需求,现在光是数据指标,bi,这种偏业务效果的项目就经常做得面目全非,何况还要加上其它的项目,从产品融合的角度来说,技术上是可以实现,但是从方案上又显得不切实际。

所以这样大的一个平台给到企业做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一次性支付的费用非常高昂,其次非常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最终买单的是企业,而且会发现根本无法甩掉,要么就要全部替换,SAP系统项目的费用有多高,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如果要更换,那么多的费用就付诸水流了。

所以,当厂商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不足的时候,数据产品大融合,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大坑,一个甩不掉,会令人痛不欲生的大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微信公众号:【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