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判断需求优先级?

2 评论 791 浏览 1 收藏 11 分钟

产品经理是一个需要频繁做决策的岗位,其中需求优先级判断是最基础、最日常的工作。比如哪些需求需要优先处理,哪些需求可以延期处理,哪些需求就不处理等。

小互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判断需求优先级的?

入职1周,我是如何做产品规划的?

前文提到过,我是22年从做了近10年的教育行业转行至HR SaaS行业,当时刚入职就需要快速输出一个重构级别的解决方案,同时梳理了1736条需求做了一份产品规划。

当时对需求的优先级的判断逻辑,非常简单:

  1. 需求量。同类需求量更高者更优先;
  2. 需求紧急度。提需求时,系统让用户自选紧急度(即非常紧急、紧急、普通、较低);
  3. 需求依赖性。根据需求前后依赖性进行排期。比如排班需求可能依赖日历和班次相关需求,那就先做日历和班次,再做排班需求。

但这个逻辑有两个Bug:

  • 第一,用户提的优先级,不具有代表性。谁也不会写自己的需求紧急程度较低或普通,所以八成以上都是紧急或非常紧急;
  • 第二,只考虑用户价值,不考虑商业价值。需求量代表的是用户(即HR)的价值,却不能有效反馈需求的商业价值。比如到底哪些需求是可以形成差异化?哪些需求更符合企业战略目标?

虽然最终产品规划用了半年时间,落地了50%,成功让我在新企业站稳了脚跟,却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两年后的今天,我对需求优先级的判断,又有了一些新认知,今天把它分享给你。

需求优先级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也是从用户价值到商业价值综合权衡的结果

咱们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产品价值 = 用户价值 x 商业价值 – 情绪成本 x 2。对B端产品来说,用户价值 = 用户价值(即使用者的价值) + 客户价值(即买单者的价值)。

小提示:产品价值公式是来自唐沐老师,我只是加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并运用而已。

怎么理解?

需求优先级的判断,是一个层层筛选后的结果(它就像一个筛漏一样),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首先是判断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的判断是一个相对宏观的价值判断,它是基于企业战略选择而做的需求价值判断。

比如客群选择。企业A专注于服务中大型和超大型客户,企业B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或企业C专注于餐饮连锁行业,企业D专注于制造业等;

比如行业选择。企业A聚集餐饮门店连锁,企业B聚集制造、医疗医药行业,企业C聚集建筑建材、房地产行业等;

比如赛道选择。企业A选择聚集HR赛道,企业B选择聚集ERP赛道,企业C选择聚集财务赛道等;

所以客户群体选择(或叫市场细分)、业务聚集等战略性选择,本身就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需求优先级判断。

举个例子。

企业A原先聚焦服务餐饮连锁客户,因餐饮市场萎缩,被迫开始转型至其他行业客户,对应行业需求的优先级,必然就会被提高。

或者企业B原先聚集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转型去做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则对应数据安全、本地化部署等需求就会被提高;

企业C原先聚集国内市场,战略决策进军欧美等国际化市场,则对应国际化的需求就会提升优先级。

第二,判断情绪成本

情绪成本x 2的原因是产品本身就会带给用户一些情绪上的负向成本,它会受到用户的认知、偏好以及场景所左右,同时,还会受到产品获取商业过程中所带来的负向成本叠加。

比如从用户视角看,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因产品功能与实际场景的差异,本就会积累一些负向情绪成本,而产品更新过程中,为解决客户B而被迫做的一些卡单需求,结果却影响了客户A。

则对客户A来说,既没有解决它所积压的情绪成本,又可能因此影响了它的使用习惯等,所以情绪成本是在不断叠加的过程。

从企业角度看,需求落地是消耗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实现需求的产研成本、错失的机会成本、产品的替换成本以及落地的运营成本等,它们都属于企业内部的情绪成本。

所以,需求优先级判断时,你还需判断对用户和企业的情绪成本。

举个例子。

之前员工的年假仅显示总剩余余额,有部分客户反馈,期望显示年假明细和有效期(即公司年假剩余多少,法定年假剩余多少等)。

本身功能并不复杂,结果我们上线后,却带来了不少的客诉问题。

另一部分客户不期望员工区分公司年假、法定年假,对它们来说,都是年假,避免员工有歧义,甚至离职时,以法定年假必须折算工资等为由,产生用工纠纷。

最终被迫紧急又进行了版本升级,结果就是增加了不少用户和企业内部伙伴的情绪成本。

第三是判断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微观层面的判断,用公式表达的话,就是 需求价值 = 需求量 * 需求阻塞度 * 需求频次

首先是需求量:B端产品需求量 = 客户数 * 用户数;C端产品的需求量 = 用户数。简单来说,需求量越大,投入产出也越大。

比如加班补贴需求,共有10家客户有需求,每家客户平均涉及100人,每周加班3次,那结果就是10*100*3= 3000

比如加班打卡超24小时的需求,共有5家客户有需求,每家客户涉及100人,每周1次,那结果就是5*100*1 = 500

所以加班补贴 > 加班打卡超24小时。

其次是需求阻塞度。

  • 关键流程阻塞(如签约/续费阻塞) > 基础流程阻塞(如用户业务流阻塞) > 用户认知阻塞(如用户偏好/认知阻塞)> 体验性优化> 功能性优化 。
  • 无解决方案 > 有解决方案但麻烦 > 有解决方案但客户觉得不满意。比如客户A期望系统年假余额是按小时显示,而系统均是按天显示,这就属于有解决方案却客户不满意;

最后是需求频次:高频 > 中频 > 低频。产品不同,频次等级有所差异。比如B端产品,用户可能每周/每月使用某个功能3-5次即是高频,而对C端产品来说,只能是中频或低频;

总结

优先级判断的本质是一种决策,决策即选择,只要是选择就会受到价值偏好影响,而价值偏好又会受到企业战略选择、用户情绪、用户价值,甚至是产品经理自身价值偏好的影响。

所以,需求优先级判断,并不存在100%正确且理性的情况

但我们至少需要有一个价值判断的框架(或叫方法论),即:产品价值 = 用户价值 x 商业价值 – 情绪成本 x 2

商业价值核心是企业战略选择,它可能是目标客群、市场细分、业务选择等相对宏观的判断,这是需求优先级判断漏斗的第一层;

情绪成本核心是用户与企业双视角下的叠加与冲突,它是用户满意度、替换成本、机会成本、运营成本等的价值判断,属于需求优先级判断漏斗第二层;

用户价值核心是站在用户视角下的价值判断,它是【需求价值 = 需求量 * 需求阻塞度 * 需求频次】的综合判断,也是需求优先级判断的最后一层。

总结一句话就是:需求优先级的判断,就是用户价值、商业价值最大化和情绪成本最小化的权衡过程

专栏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众号: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枚在线教育的产品,关注互联网教育,喜欢研究用户心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终落地是怎么落地的,这个可以分享下吗

    来自广东 回复
    1. 嗯,可以看下之前另一篇分享:如何入职一周内,输出产品规划?,那篇文章相对比较清晰的分享了落地的情况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