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跳绳引发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各种活动来寻求健康和平衡,而跳绳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它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引发我们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深入思考。
最近一个多月我在跳绳,过程中发现,它跟做产品或创业好像有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想把它分享给你,期望这种“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思考逻辑,对你做产品或创业有一些新的启发。
一、为什么是跳绳?
我是今年9月初开始跳绳,起因是我媳妇让我5岁的儿子开始练习跳绳,视频中的他显得比较“笨拙”,双脚离地跟绳子落地完全分家,每次都是把绳子放到地上“躺好后”,双脚再跨过去,动作分离不连贯。
我就比较心急,远程指导了几次,效果不佳,直到有天周末回家,跟着他一起跳,给他做了示范后,他突然就开窍了,当天就可以连续跳20次。
同时,我自己来公司2年多,胖了近20斤(从120涨到140),一直想运动,却总能找到偷懒的理由(比如小区附近没有合适的运动场所)。
我媳妇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下(主要表现在积极给我买跳绳),跳绳突然成了运动的最佳选择。它对场所的要求低,又可以给我儿子做个榜样,也可以跟他一起感受跳绳的无聊与乐趣。
我开始跳的时候,毫无章法。有时随意跳几十下,有时随意跳100多下,感觉累了就回家(可能总共也就400-500下)。
后面经同事提点,说每次跳100下,不管是否连续,然后跳多组,所以我就开始跳5组/天。
再到现在是每次跳5组或7组,每次100次,150次和200次进行组合,每天至少可以跳500次,最高到1000次。
二、跳绳过程,让我想到做产品或创业的过程
首先,你需要一个动机。动机往往是以问题(或问题组)的方式出现,而出现问题的人群越多,问题越严重,动机则越强烈,可能就会出现巨大机会。反之,至少也是一个产品机会。
所以你产品的机会,往往就来源于你自身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佳。
比如我跳绳的内在动机是跟我儿子“炫耀”,建立父子之间的事情纽带,而他跳绳的动机来自于应试教育,而外在动机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和保持一个好心情。
第二,你需要一个愿景和使命。
我跳绳的使命是给我儿子树立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愿景是成为我儿子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第三,你需要一个目标。
开始时,没什么目标,就是跳到哪算哪儿,跳了几次后,根据身体反应(心肺劳累以及膝盖程度度)而决定每天的次数,感觉就非常容易劳累,容易放弃;后面定了一个每天至少500次的目标。
第四,你需要拆解目标。
目标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把大目标拆解为可量化、可衡量的小目标;二是把小目标进一步拆解为可执行的指标或任务。
比如把控制体重和当榜样拆解为”每天至少跳绳500次“,这是拆解为可量化、可衡量的小目标;
再把”每天跳绳至少500次“拆解为:每组至少100次,最至少5组,可以增加总次数,但每组次数不能少,以及每天总次数也是可以多,不可以少,颇有一种”每天前进30公里“的感觉。
第五,你需要掌控节奏。
大伤易折,大火易过。重要的不是每次的速度或每组的连续数,而是节奏。
开始时,不热身,追求速度、效率和连续性,下楼直接就是快速跳一组,大概100多次,结束后至少休息5-10分钟,才能跳第二组,到第三组时,心肺基本已经拉爆,休息时间越来越长,直至500次后,立马结束,人已经大喘到扶墙走的程度。
最近几天开始调整了节奏,主要调整三个方面:
- 第一是增加热身,每次下楼先在小区的人行道慢跑1公里左右,让身体热起来;
- 第二是调整速率。不再追求快速,而是在一呼一吸之间进行跳绳,均速最佳;
- 第三是保持同等的间歇时长。每组至少100次,或150次,每次间隔1-2分钟最佳。
第六,你需要点创新。如果做不到颠覆式创新,至少也是需要微创新,尤其是在如何保持用户持续使用你的产品方面。
比如开始跳绳时,我全都采取的是原地跳,好像这是标准、自然的跳绳动作,可时间久后,你会觉得无聊,心理很容易感觉疲累。
所以,我就开始移动跳绳。即在一个30* 20米的小广场上,一边跳绳,一边往前推进,跳到广场头后,再后退跳回来,一个来回大概100次。
当我这么做之后,发现自己关注的视角从跳绳转移到了移动线路的规划,好像跳绳更有意思了。
最后是限制性条件或利好。比如政策对你做的事情的限制或利好,这是最可能存在”黑天鹅“事件的因素之一,也是最可能让你有机会成长起来的因素之一。
现在的公园或小区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在教孩子跳绳的场景,好像跳绳成了一项全民运动一样,而背后最大的推手是政策。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跳绳作为小学体测的考察项目,并且是唯一一个加分项目。
例如,小学一年级男生一分钟跳绳满分是109个,女生是117个。随着年级的提高,男生一分钟跳绳的满分依次为109个、117个、126个等。
所以,跳绳成了小学生群体的必备运动项目,也成了一家教育机构的产品(或创业)机会。
当然,如果政策哪天发生变化(就像2017年7月的”双减“政策一样),可能对你又是”灭顶之灾“。因此,保持企业的产品多样性与稳定性,也是你必须关注的重点。
三、为什么做公众号?
我的动机源于面试过程中,反复被问:“你有方法论吗?”,所以自己做产品过程中就会刻意练习、总结,当到一定程度后,就想把它分享出来,仅此而已。
今年初时,通过微信公众号认识了一位台湾的伙伴,他也是在北京做了好多年产品后,最后回到老家台北做产品,他的产品路径跟我很相似,之前在在线教育行业多年,现在转行至HR SaaS行业。
当时也是因为一篇HR SaaS相关文章的分享,让我们有了联系。
经过几次微信的交流后,可能对他刚进入HR SaaS行业的工作有所启发,他就想给我发个红包表示感谢,我果断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我做产品方法论集散地的初心是自我总结和刻意练习,如果能对你有启发或帮助,那就是“一箭双雕”之喜。
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使命和愿景的话,那就是像我的Slogan所说:学好方法论,换遍工作都不怕,期望可以通过“继往圣之绝学”的方式,让你学好方法论,洞穿你的职业生涯,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经理一岗。
你从我发文的轨迹看,发现我的节奏并不固定,尤其中间可能断更了1年多,直至今年1月份开始才又恢复。
就像跳绳一样,如果要想让它变得稳定、可持续,那我需要一个目标与节奏。
所以,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它成为个人品牌的关键产品之一,也希望它可以陪你一起成长,成为你的一个做事方法聚集地。
不追求速度,但求节奏稳定而持久;也不追求阅读量,取悦自己比取悦别人更重要。希望可以保证自己的节奏,至少可持续更新3年,以每周1-2份内容产出。
- 内容形式:图文或视频不限。前期过于注重图文,自觉过于死板,所以从9月初开始图文或视频一起分享;
- 内容结构:以方法论、商业洞察、产品经理日常为主,期望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经理的完整体(俗称“三位一体”),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经理,以及他们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论等;
四、总结
今天,我分享了跳绳经历,从中提取与产品开发、创业相似的方法论,以及我做《产品方法论集散地》的逻辑。
第一,做事需要动机。动机始于自己,终于群体/社会问题;
第二,做事需要使命和愿景。它们来源于你的初心,明确“为什么”;
第三,你需要一个目标。它指引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第四,你需要学会拆解目标。它可以让你聚焦,让你知道从何入手;
第五,你需要掌握节奏。它比速度重要,让你做的事变得稳定、可持续;
第六,你需要创新。它让你变得个性化,让你具备竞争力;
最后,你需要考虑政策因素。它可以让你“快速腾飞”,也可以让你“坠入深渊”。
专栏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枚在线教育的产品,关注互联网教育,喜欢研究用户心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做产品或者创业,发散性思维使很重要的一个点。
嗯,发散与收敛、决策与执行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