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产品的四层架构:开启智能未来的密码

0 评论 1540 浏览 3 收藏 21 分钟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AI产品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AI的应用正不断拓宽我们的想象边界。但构建一个成功的AI产品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入理解AI产品的架构和开发流程。

AI对我们来说已经不算是新鲜词了,尤其是ChatGPT发布后,关于AI、大模型的讨论铺天盖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到了存量竞争时代,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也渐趋成熟,甚至说,在当前环境下,人才市场有些过于饱和。如何破局?如何寻找职业生涯的第二增长曲线,或许,AI就是我们当前最好的机会之一。

未来已来,少年,你准备好了吗?

了解如何成为AI产品经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AI产品的架构。

01 AI产品的四层架构

如果把AI产品看成一座冰山,那么它的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四层:

第一层:数据基础层

第二层:算法与模型层

第三层:应用服务层

第四层:用户交互层

02 数据基础层

数据基础层是 AI 产品架构的最底层,也是一切智能的源头。它主要需要考量以下内容:

1.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首先要确定数据的来源。

对于AI产品而言,数据源多种多样。内部数据源可能包括企业自身积累的业务数据,如电商企业的销售记录、用户评价、商品信息等。外部数据源可以是公开的数据集,例如图像识别领域常用的MNIST(手写数字图像)数据集;也可以是通过网络爬虫从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如新闻网站的文本内容、社交媒体的用户动态等,但需要注意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和隐私问题。

其次是数据采集工具和技术

为了获取数据,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例如,在传感器数据采集方面,物联网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会将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到数据存储系统中。在日志数据收集时,会利用日志收集工具,如Logstash等,将服务器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收集起来,这些日志数据对于故障诊断、用户行为分析等AI应用场景很有价值。对于网络爬虫,像Scrapy这样的框架可以帮助开发者按照预定的规则抓取网页内容。

2. 数据储存

数据存储类型主要分为结构化数据存储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结构化数据存储通常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这些数据库适用于存储具有明确格式和关系的数据,如用户账户信息(用户名、密码、注册时间等)。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主要针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例如,对于图像数据可以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或者对象存储(如Amazon S3)来存储海量的图像文件;文本数据可能会存储在NoSQL数据库(如MongoDB)中,方便处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文本内容。

同时,数据存储需要也考虑存储架构和策略。

储存架构可以分为本地存储、云存储或者混合存储。云存储提供了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像谷歌云存储、阿里云存储等服务可以根据数据量的大小灵活扩展存储空间。

存储策略包括数据备份策略、数据冗余策略等。为了防止数据丢失,需要定期备份数据,并且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储备份数据以应对可能的灾难情况。同时,采用数据冗余技术,如数据副本,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

3.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数据清洗主要是处理数据中的噪声、错误和缺失值。例如,在收集到的用户调查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些无效的回答,如年龄填写为负数或者文本输入不符合要求,这些数据需要被识别和清理。对于缺失值,可以采用填充策略,如用均值填充数值型缺失值,用最常见的类别填充分类数据的缺失值。

数据预处理则包括数据标准化和归一化。在机器学习算法中,很多算法对数据的尺度敏感,例如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数据标准化可以将数据转换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而归一化可以将数据映射到一个特定的区间,如[0,1]区间。

对于文本数据,预处理还包括词法分析、词性标注等操作,为后续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做准备。例如,将文本分割成单词,给每个单词标注词性,这样在文本分类等任务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文本特征。

4. 数据标注

在监督式学习的AI产品中,数据标注是很重要的环节。

对于图像数据,标注可以是图像分类标注(如将图像标注为猫、狗等类别)、目标检测标注(标注图像中物体的位置和类别)、语义分割标注(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标注为不同的类别)。对于文本数据,标注可以是情感分类标注(如将评论标注为正面、负面或中性情感)、命名实体识别标注(标注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名等实体)。

另外,不同的标注方式有专门的数据标注工具,如LabelImg用于图像标注,它可以方便标注人员在图像上绘制边界框并添加类别标签。

在标注流程上,通常包括标注任务的分配、标注人员的培训、标注质量的审核等环节。标注质量的控制很重要,因为标注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AI模型的性能。可以采用多人标注同一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或者对标注后的样本进行抽样检查来确保标注的准确性。、算法与模型层

03 算法与模型层

算法与模型层是 AI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AI产品经理需要考量以下内容:

在进行 AI 模型训练时,需要考量以下内容:

1. 数据方面

1)数据质量

  • 准确性:确保数据准确反映真实情况,没有错误或偏差。例如,在图像分类任务中,图像的标注必须正确无误。
  • 完整性:数据应涵盖任务所需的各种情况和特征,没有重要信息的缺失。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文本数据应包含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义表达。
  • 一致性:数据的格式、标注标准等应保持一致,以便模型能够有效地学习。例如,在数据集中,图像的尺寸、分辨率应统一。

2)数据数量

足够的数量可以让模型学习到更广泛的模式和特征。如果数据量过少,模型可能会过拟合,即过于记忆训练数据而无法泛化到新数据。可以通过收集更多数据、数据增强等方法增加数据量。

3)数据多样性

包括不同场景、条件和类别。例如,对于物体识别模型,数据应包含不同角度、光照条件、背景下的物体图像。这样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都能表现良好。

4)数据平衡性

避免数据集中某些类别过多或过少,导致模型偏向于多数类而忽略少数类。在分类任务中,应尽量使各个类别的数据数量相对均衡,可以通过过采样、欠采样或合成数据等方法来平衡数据集。

2. 数据架构选择

1)任务适应性

根据具体任务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例如,对于图像分类任务,卷积神经网络(CNN)通常表现出色;对于时间序列预测,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可能更合适;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Transformer 架构等被广泛应用。

2)复杂度与计算资源

复杂的模型可能具有更高的性能潜力,但也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训练。需要根据实际的计算能力和时间限制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复杂度。同时,也要考虑模型在部署阶段的资源需求,确保能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高效运行。

3. 超参数调整

1)学习率

学习率决定了模型参数更新的步长。过高的学习率可能导致模型无法收敛,而过低的学习率则会使训练过程非常缓慢。需要通过试验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率,或者采用学习率调度策略,如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减小学习率。

2)批量大小

批量大小影响训练的效率和稳定性。较大的批量大小可以利用并行计算提高训练速度,但可能需要更多的内存;较小的批量大小可能使模型更接近随机梯度下降,有助于跳出局部最小值,但训练时间会更长。

3)正则化参数

如 L1 和 L2 正则化、Dropout 等正则化方法的参数,用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防止过拟合。需要调整这些参数以在模型的复杂性和泛化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4. 训练过程监控

1)损失函数

观察训练过程中损失函数的变化情况。损失函数应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减小,如果损失函数不再下降或出现波动,可能需要调整超参数、检查数据或模型是否存在问题。

2)评估指标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性能,如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 值等。在训练过程中定期在验证集上评估模型,以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

3)过拟合与欠拟合监测

过拟合表现为模型在训练集上性能很好,但在验证集上性能差;欠拟合则是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性能都不佳。通过监测训练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过拟合或欠拟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数据量、调整模型复杂度、使用正则化等

5. 可解释性和伦理考量

1)可解释性

对于一些关键应用领域,如医疗、金融等,模型的可解释性很重要。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可以增加信任度,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偏差。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可解释性的模型架构,或使用解释性方法来分析模型的决策。

2)伦理考量

确保训练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符合伦理规范,不侵犯个人隐私和权益。同时,考虑模型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避免产生歧视性或不公平的结果。在模型开发过程中,应进行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

04 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将 AI 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服务,为用户带来价值。

以下是AI技术应用的几个场景方向:

  • 用户画像构建: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例如,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
  • 物品特征提取:对推荐的物品进行特征提取,如商品的属性、内容的主题等。
  • 推荐算法应用:采用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混合推荐等算法,根据用户画像和物品特征,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或商品。
  • 目标检测:在图像中检测出特定的物体或目标,并确定其位置和类别。例如,在安防监控中,图像识别软件可以检测出异常行为或入侵物体。
  • 图像分类:将图像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风景、人物、动物等。通过训练好的图像分类模型,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分类。
  • 图像编辑与增强:利用 AI 技术对图像进行编辑和增强,如自动美颜、图像去噪、色彩调整等。
  • 语音识别:能够将用户的语音输入转换为文字。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的语音数据进行训练,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助手查询天气、设置闹钟等。
  • 自然语言理解:理解用户输入的文字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采用语义分析、语法分析等技术,使语音助手能够理解用户的意图。
  • 语音合成:将文字转换为自然流畅的语音输出。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为用户提供语音反馈,增强交互体验。

除了具体的智能应用,AI产品经理还需要了解应用的集成和部署,主流的部署方式有以下两种:

  1. 云部署:将应用部署到云计算平台上,利用云平台的弹性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应用的快速扩展和高可用性。例如,互联网应用可以通过云部署,根据用户访问量的变化自动调整计算资源,确保应用的稳定运行。
  2. 边缘部署:对于一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可以将应用部署到边缘设备上,减少数据传输延迟。边缘设备可以在本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同时,将不同的智能应用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将智能灯光控制、智能家电控制、智能安防等应用集成到一个手机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方便地控制家中的各种智能设备。

此时,AI产品经理们便需要重点考虑应用之间的接口设计,即定义清晰的应用接口,确保不同应用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例如,在医疗信息化系统中,不同的医疗设备应用需要通过接口将数据传输到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

05 用户交互层

用户交互层是 AI 产品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这点倒是与传统的产品经理职责重合度很高。

作为AI产品经理,我们需要重点考量以下几个因素:

1. 用户界面设计

  • 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使用习惯,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置。例如,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颜色、字体大小等。
  • 基于用户画像,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界面内容。例如,对于老年用户,可以提供更大字体、更简洁的界面;对于专业用户,可以提供更多高级功能和详细的参数设置。
  • 采用简洁明了的布局和图标,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功能。例如,在智能语音助手中,将常用的功能按钮放在显眼的位置,如语音输入按钮、历史记录按钮等。

遵循用户习惯和认知规律,设计符合用户直觉的操作流程。例如,在手机应用中,采用滑动、点击等常见的操作方式,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

2. 用户交互方式

  • 及时反馈:当用户与 AI 产品进行交互时,及时给予用户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被正确识别和处理。例如,在语音助手接收到用户的语音指令后,立即给出语音提示或在界面上显示相应的反馈信息。
  • 可视化反馈:通过图形、图表等可视化方式向用户展示交互结果。例如,在智能健康管理应用中,通过图表展示用户的运动数据、健康指标变化等,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 语音交互:支持用户通过语音与 AI 产品进行交流。语音交互具有便捷性和自然性,用户可以在双手忙碌或不方便操作设备时,通过语音指令完成任务。例如,在驾驶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车载导航系统。
  • 手势交互:利用摄像头或传感器识别用户的手势动作,实现与设备的交互。例如,在智能电视中,用户可以通过手势操作进行频道切换、音量调节等。
  • 文本交互:除了语音交互,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文字与 AI 产品进行沟通。文本交互适用于一些需要精确输入的场景,如搜索查询、文本编辑等。

作者:阿宅的产品笔记;公众号:产品宅

本文由 @阿宅的产品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