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岗带队后,这三个基本功让我很受用。

0 评论 1315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在职场的征途上,每一位领导者都如同舵手,引领团队破浪前行。东瓶西镜同学在跨岗带队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基础的工作能力,实则是支撑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石。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本文将分享那些在领导岗位上让他受益匪浅的基本功,带你一起探索如何在职场中稳固根基,实现长远发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星球小群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自打上个月开始,鹅城一纸委任状下来,镜同学便被亲自带领某业务线,算是成为该事业部的临时负责人。

说实话,这还不到一个月的短暂经历却让我感慨颇多,最让我感触的是,工作基本功其实是构建打工人底层的操作系统的关键,倘若基础不完备,就如同系统有 bug,势必难以长久发展。

可能在很多同学看来,产品基本功不就是围绕产品能力的老生常谈嘛,比如,业务洞察、原型设计、需求评审,等等,总归跳不出产品内核吧。

随便拿需求评审为例,这妥妥是我们的基本功,但也确实有不少同学基本功不扎实。

比如,我们昨天产品团队内部座谈会,其中就对需求评审进行了复盘分析,发现产品同学因评审环节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研发投诉的竟然很不少。

比如,有的同学评审时通知开发同学不全,个别开发压根不知道有这个评审;有的同学上来就演示原型,导致开发不知道业务背景;有的同学需求评审时讲解不清晰,导致开发人员一头雾水;有的同学评审时功能点有遗漏,导致后期项目延期。

你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产品基本功。

但镜同学今天想说倒不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能力要求,反而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但长期来看又很重要的工作基本功。

诚然,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建造高楼大厦,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宏伟的建筑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和习惯。

它甚至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从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到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协调,从对数据的分析解读到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所以,我越发觉得产品经理的基本功才是实现职场进阶和稳定存活的关键——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那些高大上的战略规划和创新理念,而忽视了基本功的修炼。

1、书面表达: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镜同学在读书小群也多次分享,书面表达,真的是相当重要的基本功。

但是,书面表达的要点是要驾驭文字呈现价值,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

我记得《体验设计》一书中写过,“好的设计需要用清晰的表达来传递价值。” 写各种书面材料同样如此,关键在于得用精准的文字把想法和策略展现出来。

我记得前段时间,我们老板批评品牌为他写的一个发言稿,说是过于堆砌辞藻却忽略了对业务价值的体现,文字是服务于业务的,不能舍本逐末。

举个例子:

我们团队里有个A同学,平时讨论问题总能抛出一些有启发的观点,可一让他写方案就犯难,前两天我让他写个活动方案,大纲我都帮他拟好了,结果三天才写两页,关键内容还很苍白。

众所周知,产品经理平时要面对各种书面材料,而且越往上走需要输出的东西就越多,像项目方案、产品手册、培训文档等等,如果书面表达能力差,不仅会带来工作问题,也会影响业务进展和个人升迁。

就像A同学写的活动方案,既没和业务结合,也没进行抽象升华,客户看了根本不明白咱的产品优势在哪,这就是典型的书面表达不行,从而导致无法准确传达产品价值和业务策略。

另外,书面表达不好还会影响项目推进,因为缺乏清晰的方案,团队成员不知道该怎么行动,所以我在向下管理时都会认真把批注写清楚、工作任务安排清晰。

当然,书面文字写不好,需求表达有争议也容易导致项目延误,甚至还会影响个人职业发展——领导看不上你的价值,升职加薪自然就难了。

当然,如果你的书面表达基本功很扎实,就能应对很多跨领域的新场景,比如,最近的活动策划、推广方案、产品手册、甚至公众号推文的初稿,很多都是我先写的,至少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形下支撑下业务。

那怎么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呢?

镜同学以为,首先要珍惜编写每个书面材料的机会:不要觉得产品手册、培训方案这些不重要,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任务,不断锻炼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少抱怨,把它当成历练的机会。

另外,也要多学习优秀的案例,看看人家是怎么写方案的,平时也可以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总之,书面表达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务必要重视起来,不然等要用的时候再追悔莫及就晚了。

2、验证迭代:多和自身业务相融合

上周,我们运营总监被老板批评了,原因是他在汇报平台整体运营策略时用的一张PPT是网上通用的方法论,老板当场批评他说没有用心,没有和我们公司的业务相融合。

这种场景其实也很常见,比如,产品在调研分析时也时常会流于表面数据、指标,但唯独意识不到要切换到自家业务的视角,哪怕直接套用你的业务模型也好过通用的、干涩的方法论。

所以,融合迭代既是一种思维,也是产品基本功。

我们这个新的业务领域,我们在业务策略上也参考了竞品,但更多的是小步快跑、迭代验证出来的业务路径,这里的关键就是结合自身的业务情况。

比如,我们起初在办公室里设想的用户模型是大型企业——他们营收要不错,要有一定认知,还要有业务转型意愿。

但,我们并没有把这类画像锁定为目标用户,而是先电话调研了百十家,结果发现中小型企业反而更适合,于是,结合我们的业务特征和调研结果做了调整,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中小企业客户之上。

再比如,我们的业务推广方式,一开始我们认为要采用单点拜访,可验证后发现收效甚微,于是调整思路,聚焦分析我们的业务情况,采用“会议营销”的方式验证了下,发现效果出奇的好。

你看,这些业务活动策划我也没经验,但复盘来看,可能还是得益于我的“迭代验证”的基本功足够扎实,才避免了可能的沉没成本。

3、优先级策略:高效工作的秘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句话:“要事第一”。

这个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四象限法则”,意思是要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优先处理最有价值的事情‌。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我们前段时间组织的招商活动,那物料清单长得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演讲主题、邀约话术、业务政策、销售协议、产品视频、手册提纲等等。

这么多事儿压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身上,真是压力山大,而优先级管理就成了团队高效工作的关键秘诀。

就拿这次招商活动来说,邀约话术不定下来,其他同学根本没法和客户沟通联系,这会极大地影响工作进度,所以,咱得先把最重要的事情搞定,才能让整个工作流程顺利推进。

事实上,最近高密度的各类工作,我最大的处理方法就是用“滴答清单”做四象限分布,尽力试图有条不紊的去解决。

其实,不仅员工工作需要优先级思维,企业经营同样需要取舍,不管你承认与否,“既要、又要”都是高风险的策略。

真的,我见证了太多死掉的业务线,都是来源于老板“既要、又要”的策略。

比如,既要产品功能丰富、体验好,又要开发时间短、快速上线,结果就是产品带病上岗,客户不买账;再比如,既要GMV拉动资本眼光,又要盈亏平衡,往往就会是原地踏步;

很简单,任何时候,优先级思维都应该是本能思考。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在其经营管理课中分享过的一个反直觉的观点:

– 你每天干的事情里面,“重要、但是不急迫”的事情越多,说明你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把控力越高;说明你在职场和商场上的主动权越大。

– 相反,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重要、但很紧迫”的事情,或者这样的事情在你的时间表里面占比特别多,说明你的例外情况特别多,而且都是如果不马上处理,就要出大事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如果每天都是在处理“重要、但很紧迫”的这种情况,就说明你的主动权是很差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你一直是在一种危机的边缘上工作和生活。

所以,不仅要提升基础的优先级管理能力,还要向上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做到有条不紊。无论如何,我都觉得优先级策略是产品经理高效工作的秘诀,毕竟我们日常面对复杂的产品工作,只有做好优先级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任务,实现产品的成功。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从产品经理到事业部负责人,我深刻体会到基本功就像是大树的根基:书面表达能让我们有效传递价值,不断向上晋升;抽象思考能让我们看透本质,更好地把握产品方向;优先级策略则让我们在繁杂事务中找到关键路径。

尼采说过,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他的根就需要向下,伸向地底最深处。

显然,基本功就根基。

最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不只是理解方法,而是要付诸行动,不断切实提升自己的工作基本功,也正如大石哲之在《靠谱》一书中所说:

靠谱的职场人都是行动导向的,快速行动,摸着石头过河,先开枪,再调整,而不去刻意追求完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大峡谷】,微信公众号:【产品大峡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