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其实难在这三点:从技术到认知,再到变革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如何有效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难点:深刻认知企业与行业、洞察第三方数字化系统背后的管理理念、以及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最佳实践。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来临,各种观点百花齐放,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数字化,这些对在企业里长期处于弱势的IT部门来说确实非常鼓舞人心。
一、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对企业、行业和经济的深刻认知
数字化转型既涉及到专业技术的实现,更多的是企业战略方向的确定、企业文化的升级、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改造、企业数字化组织架构的建设、“业务+数字化”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根据政府政策、市场、企业、部门的各种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并且在合适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全力以赴把积累的数字化能力变现,对业务产生价值。因此,数字化转型,与其说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还不如说是一门指挥艺术,但各企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思路可能是相似的。
问题在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对企业的认知、对行业的认知、对经济的认知,而这些往往被专注技术的数字化人忽视,导致数字化转型中很多企业付出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中国拥有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最具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的企业和企业家,最重视教育的文化,最庞大的工程师人群,这些必然会导致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不同于西方,不同于各大咨询公司恋恋不忘的数字化转型理论和经验。
企业需要了解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市场需求,以及自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策略。例如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需要了解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
企业还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例如政府政策、市场竞争环境、产业发展趋势等,才能更好地规划数字化转型路径。例如有些制造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没有充分了解自身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盲目地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最终却无法有效地整合,导致项目失败。
二、 采用第三方数字化系统时:洞察其背后的管理理念
企业在选择数字化系统时,往往会参考行业内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例如 SAP ERP 系统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系统背后的管理理念和逻辑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SAP 是数字化头部解决方案公司,以最基础的编程语言,最传统的数据库方式,构造出一个试图涵盖各类(工业)企业的管理行为的 ERP 产品。
西方企业发展路径与中国企业有所不同,西方企业更加强调标准化和流程化,而中国企业则更加灵活,更注重人治。因此,企业在选择数字化系统时,需要考虑其是否符合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文化。
数字化系统不仅仅是技术工具,更需要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流程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价值。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系统调整和优化,才能实现高效的数字化转型。
有些企业在引入 SAP ERP 系统后,发现系统与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不匹配,导致系统使用率低下,无法发挥其价值。最终,企业不得不放弃使用 SAP 系统,并开发了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数字化系统。
三、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佳实践
数字化转型需要落地,需要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可衡量的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
追求降本增效是数字化的最大误区。降本增效是投资数字化的收益,但不应该是目的。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企业需要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决策效率。
数字化转型需要将技术与业务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价值。
四、数字化转型:人、流程、文化的变革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乎人、流程和文化的深刻变革。
- 人: 企业需要培养“业务+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 流程: 需要优化业务流程,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运作。
- 文化: 需要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鼓励员工积极拥抱数字化,并不断学习和创新。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企业从意识、技术、组织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规划。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制定合理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同时,企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沟通协作、获得领导层支持,才能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刘志远】,微信公众号:【远哥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