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和知识体系搭建–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下)

0 评论 464 浏览 0 收藏 42 分钟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作品集不仅是展示个人专业技能和创意思维的平台,更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打造一个既具有吸引力又富有内涵的作品集,以及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体系

作品集题外话唠完了,现在讲讲设计体系的搭建吧。

其实我对设计行业是比较悲观的,游离中下游的同学,可能也只是一个软件操作员和“美工”而已,每天做着纯执行的工作,有的幸运一些能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会有更开阔的视野。

而不幸的一些同学,做了十多年设计,还是在被指挥着到处修改。

有的公司根本没有这么多流程,上级就一句话,说我需要宣传下这个产品。什么要求都没有,面向的客户也基本接触不到,什么资料都没有。

公司流程规范/专业度 对设计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壤环境,很难光靠自己业余时间自学起来,因为我深知,高强度的工作之后,整个人是没有心思去学其他东西的,只想被激素绑架,去沉浸在快节奏的短视频中,沉浸在美妙的游戏中,要么还有生活琐事要处理。

这是很复杂的情况,资历大一点管理层的人为什么没有接触新技术,可能他工作也累成狗了,天天不是这个项目就是那个项目的,真没那么多时间,再加上上年纪了,脑子也没这么灵活了。

虽然也有年轻的管理者们,可他们也许会有一些心思,坐上了管理层觉着万事无忧了不用学习了,内心是会有优越感的,觉着一辈子就这样了。要么或许是因为这个职位带来的繁琐事务,以至于没时间去学习更多。还可能是繁忙之后的懒惰,人会自我安慰,做的够多了够好了,就决定多闲下来一点,这是好的,但久了之后发现,完了,我好像停在原地了。这不绝对哈,也有居安思危的人,辩证的看待。

其实看再多文章也只是纸上谈兵,

有时候参考作品集模版很容易只模仿到表皮的东西,但不模仿根本就知道怎么凭空产生。

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的推导出对方为什么要这样排版,选色,构图,然后从中理解做这个设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练习,还是商业需求要这样去做?还是这样有什么涵义?

我看到有人说:

“我还不知道自己该从平面设计的哪一点入手,字体设计?排版?我还要学软件ps,ai?都不熟练怎么办?想之后主攻详情页,也就是电商这块。其实品牌设计我也还好,感觉设计都是通的。但是我技术太差,练吧。”

确实,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跟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

有的人会选择报班,走一条别人给你固定好的路,有的人就靠各种搜集信息,从碎片化的信息中和自我练习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前者呢容易陷入一种专业的固执,后者呢则太过发散。

两者好坏都有,只不过到后面,还是靠这个人本身对于设计的理解,对于不仅限于设计范围内的其他理解。也就是不局限于本行业的认知,可以回到普通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从设计的角度上看问题,可以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从产品思维的角度推导其他信息。

你发现到最后,只不过是从多练中慢慢就有了思维的雏形;

再到然后,你学会拆解其中的元素了,发现一个设计原来是由这些组成的,再后来,你发现设计不只有元素的组成这么简单,还是需要从一些分析推导来做设计,再后来,你发现这压根就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引导客户选择,缩小范围,选定形式和大概案例的方向,然后用你的专业术语和一些对产品,用户,市场,经济的理解洞察,用权威的名人名言,用大厂都在用的设计,用人性想要看到的效果和语言,去变相的说服客户。

作为乙方的人,或是作为客户的人都有一种是上帝的感觉,浸淫职场多年的老油条善于捕捉人性所需的东西,做的业务要以客户为主,让对方感觉就是按照对方的指示来做的,如此的完美无瑕。实际上是你巧妙的用语言去潜移默化的引导他,让他有一种“还有谁!”的错觉。

你做什么都是对的,因为这让对方以为就是按他们的意思来做的。不过这真的很难,想要获得一个人信任难如登天,特别是陌生人。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一套体系,不管是设计体系还是本身的认知体系,都是必要的。

1)认知体系

那该怎么构建呢?讲述之前,先理解一个概念。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抽象?不是这种的抽象发疯哈。

不是这种呀哈哈哈

抽象,是把一件事,一个过程,某个现象,把它们抽象化出本质。

比如说:哲学家们研究再研究,最后得出人生不过是虚无和无意义的,本质是“缘起性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中间的过程只能自己赋予意义,没有期待,没有意义,没有欲望的人,很难一直走下去;

再比如:人与人之间抽象到最后,是利益的交换,是目的的交换。

如现在的小杨哥事件,拍搞笑视频能走上今天的位置,不单单只是表面上的创作,背后有资本推动,有人从中作梗扶持他去完成自己的目的,也许有的人赚一百,背后的人可以赚他的一百倍。

现在树倒猢狲散,不管是高层的,还是背后的,还是中下层的人,纷纷抽身走人。

再比如:谈恋爱,真要抽象到最后,那么对我们来说,未谈恋爱之前的过程都是前戏,最后为了上床才是目的。

不过也不能这么抽象哈,只是说,看一件事要结合多方面去思考衡量,找一下对方这么做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目的?

就像有些人,经常问你在哪工作啊,薪资怎么样啊,如果你说自己无业游民,那么对方可能心里暗喜,要么表面吐露出优越和嫌弃等姿态。但你说自己是无业游民在网络上做生意,那对方可能就转变一种心态了,你懂的哈。

知道了这些概念,那么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打开方式,类似一棵树,主要的树干是知识的载体,而树枝和树叶则是发散出去的各种思维。

比如,我习惯于用“武功秘籍”来作为我对于世界看法的打开方式。假设我自己的功法是“乾坤大挪移”,那么我对外接触到其他的功法,如“九阴真经”,那么我就会用自己的功法去揣摩对方的门道。

可能这么说不太好理解。

再比如,有人是学经济学的,他就习惯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世界,他们把这个当成“武功秘籍”,也可以是分支。他看到一个新闻,“女子因男朋友做出不合道德事,但是女子还不舍得分手”,他可能会用“沉没成本”去解释这个现象,说这个女子是因为在他对象身上投注了太多心血和感情,如果一分开,都白费了。已经付出的无法回收,觉得自己受到很多损失。然后再用“厌恶损失”的概念,阐述人是很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的。

再比如学心理学的人,看到一个现象是“这个人中彩票大奖,我也可以”,那么他可能会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看到“一个人总是不能理解另一个”,那么他会用“认知局限”和“认知偏误”来解释。

这么说应该能理解了吧。

说得更直白一点,是从人性作为基础去延伸其他知识概念,各种学科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哲学研究到最后,也是从本体,也就是人,然后再到人的思维,因为也只能从思维来研究了。

比如“我思故我在”我是谁,我要到哪去,我从哪里来,要做什么。从人延伸出去,再从外物逆推到人身上。

然后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作为“树干”,还要认识一下什么是自然规律和规则。自然规律可以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和行为,规则则是人为制定的。可以理解为人道和天道。

天道是自然的规律,比如“反者道之动”,一个事物达到极致了,就会产生逆反,最好理解的就是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

再比如还有一个职场上,三个人竞争一个位置,有个人暂时别争,让对方两个人先竞争,最后等他们两败俱伤,这个人再去做好分内的事,做好维稳,也许他的机会会更大。

竞争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企业文化属性,也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属性。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百度的“萝卜快跑”无人机,如果他不做,那么特斯拉也会做,其他人也会做,到时候让对方占领了国内市场,话语权就该交给对方了。

那么人道是什么?

就是人制定的规则。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占到利益,那么会认为对方是恶的;如果他占到了利益,会说对方是善的;主观上有善恶之分,客观到每个人的主体,那就是立场不同,利益需求不同。

再比如,一个小说作品里面,代入你的主观看法,和被社会,被教育规训的主观意识来看,会认为那个反派是坏人,但实际上换成里面反派的视角,他只不过是想要恢复家族繁荣,或是因为童年创伤和悲惨经历才导致成这样的反派的,也许你换作是他,可能比他做的更狠。

张爱玲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你不了解我的以前,那么你肯定不了解我的现在。”

最通俗的来讲人道,就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性的认识抵不过感性的情绪。”

好,那么有了看本质的“树干”,也有了作为“树干”养分的自然规律和人的规则。

接下来就是 “树干”延伸部分,“树枝”。

“树枝”包含各种范畴、事实和关系。比如说,这个“树枝”有心理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脑科学范畴、社会学范畴、品牌学和设计学范畴、以及其他认识的范畴。

我们光知道了本质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外在的理论去指导我们实践,然后再用实践去抽象出方法,循环反复,不断迭代。

人都是需要经过前面的认识活动,才能从感性认识变到理性认识。

通俗来说就是,你无意间发现火可以烤熟食物,变得更好吃,这是感性认识。然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你又发现了葱姜蒜,结合到肉上面会更香,更爽口,你通过这些推理和判断,得知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会使得食物更美味,这就是理性认识了。

回到设计,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一开始认为这个设计就是最好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打怪升级之后,发现还有更厉害的,再然后发现还有高手。

一开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接着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是知道自己知道,最后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不断的检验,验证,结合不同的理论指导,反馈在实践中。虽然不能立刻理解它,但有了一定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

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可又不能教条主义的相信一个理论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知识是能够触类旁通的,所以有了作为“树干”的基层,还是需要延伸出多种“树枝”和“树叶”

好,那么我的“树干”是看本质的“武功秘籍”和“理解规律和规则”,“树枝”是各种认识的范畴。范畴中包含各种事实和关系,概念等。

a)心理学

心理学作为一个树枝,可以分化出许多“树叶”,比方说,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包含五大板块: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然后这五大板块里面又可以细分为,比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含盖有:衣食住行、钱,性、情绪满足、欲望满足等,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需求。

知道这些能干嘛用呢?

比方说用来分析做生意的,有些商人会用“价格歧视”的方法,夸大价值,附加价值,类似某电商活动,实则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而是提前涨价,然后到节日后再降价,让人有一种占便宜了的感觉,不需要真的占便宜,而是给你一种感觉,这里面存在信息差。

而很多人并没有接触过生产商,不知道原料和制作成本,这之间存在一个壁垒,定价权再商家和生产商。

然后心理学里面还有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游戏心理学等。其中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有的人会从较为著名的三大心理学家的著作入手。比如阿德勒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荣格心理学。

哲学家卡尔·波兰尼说“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就是自由的开端”。

还有反面的一层,理解自己的本性、欲望,才能理解他者,也能利用他者。

其实挺多分科的心理学都是通用的。如阿德勒的目的论,个体心理学,他的观点过于强大,以至于我们看到他理论后会颠覆常识的感觉。

比如他说:

“人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们只是在对过往进行描述,在对未来进行幻想。”

“一个因为某些原因自闭的人,不想出门,只想在家。他利用自闭这件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阿德勒不否过去的创伤,而是他认为人不是像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那样,归结一切于过往的伤痛,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会有动机,产生一定的目的。

举个例子,一个男的在餐厅吃饭,被一个女的服务员不小心撒了一身的咖啡,男的愤怒的大骂她。但如果这个女的很漂亮,是他的心中喜欢的类型,那这个男的可能不会骂他,而是说没关系。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察觉的,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弗洛伊德的还有一些理论,比如自我,超我,本我,潜意识,前意识,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等。这些在某些意义上也和荣格的母性,父性,自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比如消费心理学,

他会有一些概念和理论,如:

物质激励,制造概率性,营造稀缺感,激发竞争意识,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营造强烈情绪和认同感,赋予高尚感和重视感,以及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还有价格锚点,前景理论,确定性效应等概念。前景理论前面有说过,确定性效应则是类似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和承诺保证更新,会让他们有一种以后能赚的感觉。

还有游戏的制作,其中参与的不乏有各领域的心理学专家,游戏的内容也是认为制造给我们爽的,而我们自己的创造是在别人创造下的环境去创造的,少了一种自我的成就感。

这也可以联系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上。

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公司,或是自己设计的游戏,那么你会有别样的感觉,和玩游戏是有区分的。

因为篇幅有限,每个“树枝”的更细致的解释就不列举太多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b)然后是经济学,

经济学可以了解《资本论》,先认识经济学的基础,然后再去深入。

比如说先从资本论中了解什么是社会权力,什么是政治权力,什么是异化,什么是商品、工资、劳动力、资本等概念。还有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以及什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实则是社会权力影响生产力,才能决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从手工业、农业,到工业,再到现在的科技,实则生产关系一直没变,还是拥有资源的人去支配其他没有资源的人的劳动时间,然后付给对方不对等价值的工资,不然资本没有利润,就不能增值,不能增值的资本就灭亡了。

还有更深入的,一篇文章不可能讲述得完全,只是列举一个框架,更好的解释“知识树”的搭建。

然后呢还可以去看看 瑞·达利欧的《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这个视频。

这是一个了解经济学基础的视频。更深入的,如炒股,金融,期权什么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了,非专业的只能汲取些皮毛,但能用到生活中也很不错了。

例如其他范畴的认识,包括一些思维和模型,

类似的有迭代思维、反思思维、逆向思维、条件思维、亮点思维和发散思维、否定思维、以及第一性思维。工具思维如利用star法则,smart法则,和黄金圈理论,5w1h等思维工具,或是ai工具,模型库工具,还有设计师常用的一些能够完成任务的七七八八的工具,都算是工具思维。

一个人很有限,还要学会合作,取长补短,前面要会“等靠要”,等一定程度了学会独立,先汲取知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后才能“独立”。

其实在一些方面里面,我也是个“半吊子”,并没有多深入,而是利用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带我了解一些基础的观念,而这些基础能够让我在其他知识领域触类旁通,我认为这样也蛮不错的,视野很开阔,也有理论去执行,

执行后抽象出方法,再次检验,不断验证,更新迭代。

其实你会发现,那些知识是能用到设计上面的,例如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不也是业内人一直在说的吗?研究心理,也就是人性,也是用户思维。做品牌全案,也是需要足够多的思考方向才能独立去完成一套全案,没有大框架的支撑,没人能凭空产生一个全案出来。

还有什么前期调研,分析趋势,分析市场,研究趋势,用户心理画像,痛点痒点之类的,都是从这些框架里面展开的。

了解“树干”和“树枝”之后,其实“树叶”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些延伸,用一个抽象出来的词,去描述外在的事物,然后再抽象出来,循环往复。

类似以下的图。

还有例如设计师的核心能力,

基础:版式构图、图形插画手绘、视觉感知、三维动效、图片合成、品牌(vi、mi、bi);

进阶:执行力、沟通表达力、思维能力、自己的工作流程、洞察力、协作能力、项目驱动力等。

认知体系先到这啦,还有一些没列举出来的,感兴趣可以去搜索学习,一般来说知识只能是自己主动的去获取才是记忆最深刻的。

2)设计体系搭建

然后是设计体系搭建。

因为篇幅太长了,我尽量用图来表示。

前面有说到,拆解设计的元素,把它们归纳分类,找灵感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词中找尽量符合意思的,然后拼贴,延伸演化,

这些是术的层面,我看到有的人发的作品,探索更多的解法,这个在自由的时候是可以探索,工作中很难有机会,很少人是国内外前沿的设计师,很少在这种工作环境下。

我不太建议报班,

至少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是这样,如果真要报,比如去学ai训练师,去学认知基础的知识,巩固完善对人和社会的认识。

学那些知识不是单单找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而是从中能够了解不同圈层的人和事,交换信息差等。

我认为这比设计审美、设计思路等更有用。因为审美和思路也是需要慢慢迭代的,迭代起来就需要有足够的正反馈,没有好的反馈,也许就不做设计了。

你有自己的东西了,要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你的能力是什么,在各大媒体上发声,你的价值点应该被用在这里。

当然,也不是说设计方面的不重要,当然也重要,但不推荐只局限于设计方面的。

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发声,去传播,你知道音乐、文学、电影、书籍等方面是怎么赚钱的吗?就是给人以启迪,给以心灵的震撼,链接你的受众,把你的作品到处分发,再下沉的市场都有相应的受众,会给你付钱。

好了,废话过多了。咱先说说设计体系的搭建主要有什么。

有设计模型库搭建,以及一个设计思路发散模型。

a)设计模型库搭建

什么是模型库,举例品牌设计的,里面有个叫vi的,也就是视觉识别。

我们把它拆解一下,vi有logo、还有基础的如:包括企业名称、标准文字、标准颜色、象征图案等;

以及应用物料延展:涉及到如名片、海报、产品包装、办公用品、网站界面等。除了以上的之外,还包括其他图形元素和形象的应用规范,如辅助图形、装饰图案等。以及口号、和吉祥物。

这些元素我们可以集合起来,搭建一套从头到尾的vi模板,下次接到设计的时候,就不会慌乱了。一般是先从logo做起的,要么就是接到一些需要从原有的视觉中延展,或是单独做其他的。

如果接到单独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一套包含了设计基础的灵感库。上述vi 的元素,可以从中继续细分。

比如下面的图,包含了字体、文案、颜色、版式构图、图片风格、手绘插画、图形、设计形式风格、整体调性。

里面的元素实际上还可以再划分,比如字体,然后字体的子目录下面是衬线体、非衬线体。然后再细分,英文体、哥特体、逆反差等等。

这样也可以,但是太具体了。

一般工作中没有这么具体的,而是从对方给的一句话,要么是一张图,给你之后你就需要引导他走下去,尽量具体的风格和感觉,最好是给到他可视化的图文参考。

不建议是草图(草图最好是合作之后,制作之前给对方看),费时间;建议是截一些图,你认为好的,市场上选择的,大厂出品的,设计前沿趋势的,或是用户选择的,市场上流行的等。尽量从这里切入,能为你省不少时间。

再引导客户选择其中的颜色,风格,具体到是否喜欢这个ip,喜欢这个感觉等。如果可以的话,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说:这是市场上选择的风格,也是流行的,用这种形式去做呢,降低你客户的认知成本,也增添熟悉感;

要么这么说:这是大厂都在用的设计,传达到信息的同时也能美化表达,您看这个ip的表达,是否觉得很亲切呢?如果你的形式走这个方向,恰好你的客户也是年轻人,那么会锦上添花,也能让人产生亲切感。有数据参考,这种确实可以降本增效,毕竟市场验证过,你看这个数据,留存,点击,转化率。(给对方看想要看到的)

其实这些话术是基于客户的角度和客户的客户的角度来阐述的,人都会从自己的利益、立场思考,而你要做的,则是翻译,连接和打通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有的客户真的不知道想要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你阐述其中的好处、利益点、权威性代表、以及你的专业性。

好,回到刚才说的,元素可以再划分,可以分为三重,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太建议把字体、颜色、图片等划分得太具体了,而是从感觉上去划分,什么意思?比如说,高级感,文化感,历史感,拼贴潮流感、力量感、对比感、纤细感、留白感、亲切感、现代感等等感觉,然后从这个大的框架,细分为版式构图,再细分为设计形式。

版式构图可以分为:对比、重复、秩序、包围、上下、左右、看着乱的(哈哈)、居中、夸张对比、s形构图、三角构图、以及其他构图等。设计形式可以分为:复古、拼贴、简约、高饱和、蒙德里安、孟菲斯、瑞士极简、中式等。在版式构图的后面。

如图所示:

为什么要这样粗略的划分呢?应该是粗中有细的划分,因为你搜集的海报、长图、banner、以及其他画面,里面就包含了字体、颜色、版式、调性、形式、图文、手绘插画图形等元素。

而分为感觉和版式构图、设计形式,3层关系,

就是为了方便从里面挑选,集成一个情绪版。

前面引导好客户之后呢,后面你就可以从中选择客户所要的感觉的参考,进行延伸设计,他要力量感,你可以从对比和重复这个夹层里面找,你也尝试这样做,借鉴构图方式,注意里面的颜色、字体和形式风格的选择,做出一个有类似感觉的设计。

当然了,这个和审美是有关系的,但是你都不会照着抄,不会拿这边的元素到这边来用,不会把它们统一成一个风格,那可能不适合设计,或者刚刚起步,得多看多练,还得让脑子灵活一点。

这不是教你偷鸡摸狗哈,是较为现实的一种做法,即使再厉害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素材库,也会建立情绪版等东西,只要你不是原原本本的照搬抄袭,那就没得事儿。

b)设计思路发散模型

设计模型库搭建讲完了,其实并没有多难,你要想更喜欢的话,你可以具体到如:颜色:互补色、邻近色、对比色等细分,但其实没多大必要。

然后就讲一下设计思路发散模型吧。通俗来说就是一个流程,从沟通到设计的流程。

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过多阐述了,我直接放图。

可以看到,从沟通引导,到设计思路发散,我们用到了几种思维工具,比如常用的smart法则,scamper法则,以及5w1h,5why等法则,如果更简化一点的,则就用黄金圈法则,why、what、how。

我建议是大家要有自己的理解,

把这些复杂的东西内化自己的一套思路,一套体系。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标准化、标准的东西流程化、流程化的则自动化或者交给别人来按照你的流程做。

三、写到这,全文就结束了。剩下的是闲聊。

封面真的没那么重要,做到不减印象分就行(通用模板和基础审美差就会减分)初筛是hr负责,他们只看简历。他们筛完到设计部才开始看设计,设计部还是更关心整个作品,提示:不要为了凑数放丑作品!!他们一般是看下限而不是上限,下限太低也会怀疑其它好作品不是自己做的。宁缺毋滥,别放减分的东西进去。

还有一点话要说的,作品集固然重要,但是有些人就只是作品集好,真正上手啥也不是,试用期就被试出来了。

但这其实是需要一段时间上手和熟悉的,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先了解该公司的产品,特点,优势,以及合作客户所需要的风格和需求等。会吹可以,起码要有一点基础能力是吧,进去公司了,也要防止公司开你,防患于未然嘛。

现实往往就是绝大部分公司都是草台班子出身、一个不怎么懂行的老板和一个不怎么专业的运营或ae去指导专业或非专业的设计师,该怎么画就怎么画、完全没有这么详细推导论证可言。

另外还有一点、蛮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设计师做的作品集可能分析推导一大推、结果到界面呈现结果发现,无法直视。我并不鼓励硬编设计过程,而是要实事求是的根据实际的项目情况做一定分析,你可以是模仿一个案例去做分析,但不能瞎编上去。

有些是要装的,有些要真材实料,达成目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虽然大部分公司确实不专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不高,但分析推导该做还是要做的,这不是为了简单的找一份工作,而是从中提升你的能力和经验,同时也能提升阅历,帮助思维得到扩越。

有这些个人的体系搭建和思维跃迁,是可以准备好往更专业的公司发展的。

但怕只怕你在不专业的环境里待久了,会呈现为“温水煮青蛙”的情况,这就麻烦了。

公司虽然没有这么多流程,可能客户就一句话,“我需要宣传下这个产品”,什么要求都没有,什么资料都没有。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有这样一套自己的流程体系了,知道该怎么问,该怎么推导,该怎么引导客户找到需要的设计等。起码能够让你省下不少时间,也能让你尽量不处于

“改稿改到发颠的程度”。

想知道什么才是学到东西,提升认知,那就是以往不相干的知识突然连接互通了起来,那就是提升认知了。

多数人的生命支点很单一,生命指点就是精神支柱,如果你生活上的梦破碎了,那么你还可以活在兴趣爱好里;如果你的引以为傲的谋生技能不管用了,那么你还有另外的技能供你谋生;

我们需要不同的支点,需要期待,需要希望,需要热爱和兴趣,这样才能支撑于生活的荒诞和虚无中。

说着说着讲起了鸡汤,不过不重要,就到这吧。

(抽象)我们大家的苦难都大多相同,所以我们是难同。

哈哈哈拜拜。

本文由 @王富贵儿本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