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AI产品的条件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企业自研AI产品的条件和挑战。作者指出,自研AI产品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硬件支持、数据质量、市场需求、人才团队和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文章通过分析AI的核心要素和实际案例,强调了企业在自研AI产品时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审慎态度。
最近,AI 这个话题越来越火,大家也都知道,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各行各业。有人问我,企业到底该不该自研 AI 产品?这个问题,不是单纯靠“是否具备技术”就能回答的,很多因素都需要考虑。毕竟,AI 不是个简单普通的技术,它的影响力和潜力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范围。
说白了,AI 的核心就是算法和数据。想要自己做 AI,技术必须足够硬。就拿 Google DeepMind 作为例子,他们从一开始就深耕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想自研 AI,不仅得有技术储备,还得有创新的能力。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炒 AI,大家都觉得做 AI 就是走在科技前沿。事实上,这样的认知很可能会出问题。AI 自研不是随便做做就能搞定的。你得有足够的技术深度,像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甚至是更高端的多模态模型,这些都是 AI 的基础。像我们公司只会一些简单的机器学习,最多能做个小型的智能助手,真正要做得深,做得广,才有可能有突破。
而且,从技术层面来看,要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目前的技术距离目标还有差距。你以为你有了大数据,训练好了模型,AI 就能“聪明”了吗?不行。它还需要通过复杂的算法去模拟人的思维与决策过程,这才是 AI 能从“聪明”走向“智慧”的关键。
说完技术,再说硬件。你看,AI 对计算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深度学习的阶段。以前,GPU 的快速发展帮助了 DeepMind 这样的公司,今天同样也是企业能不能做出 AI 产品的关键因素。
自研 AI,首先得保证你有强大的计算硬件支持。你以为训练个神经网络就能让 AI 跑起来?那是不现实的。需要 GPU 甚至 TPU,这些都是高性能计算的基础,能加速算法的训练与优化。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持,想做大规模的 AI 系统,基本上是徒劳。
再来说说数据。AI 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依赖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这些数据必须有质量,有数量。如果没有数据,你的 AI 基本上就无法成形,甚至可能被技术壁垒卡住。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环节,每一步都很关键。而且在数据存储和处理上,企业也需要有强大的能力。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AI 技术这么强,但做出来的产品一定能卖得动吗?很多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最大的误区就是忽略了市场需求。他们技术堆积得很高,却没有真正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最终导致推出的产品没人买。
企业在自研 AI 产品之前,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AI 不能是“为了做而做”,它必须解决某个痛点,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你可以看看 DeepMind,他们最初的 AlphaGo 和 AlphaStar,目标明确——围棋和星际争霸 II,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证明了技术的可能性,也为后来的应用场景打开了大门。
如果你要做 AI,最好是先找准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医疗影像、金融风控、智能客服、自动驾驶等等。你得明白,AI 的市场潜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而是有限的,早早定位好,才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自研AI产品,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我常说,AI 是个跨学科的事,光靠一个技术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做 AI,必须有计算机科学、数学、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的人才支持,同时,你还需要行业专家,懂市场、懂客户需求,能够为 AI 产品的落地提供深度的行业理解。
并且,研发团队不仅要能够创新,还需要有足够的协作机制。别看 DeepMind 做得风生水起,其实他们是把研究与应用团队分开,分别专注于前沿技术和产品化应用,而两者之间又保持密切的合作。企业自研 AI 时,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技术研发与市场落地的效率。
最后,聊聊我们团队的一些心路历程。最开始,我们并不完全认同要自研AI产品的想法,毕竟当时我们看到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成熟工具和解决方案。我们也尝试过各种不同的产品,感受到了它们的强大,也深刻体验到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用这些工具解决设计问题、场景推演问题、文书工作问题,渐渐发现,AI的确是解决生产力问题的一大利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意识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不应只是技术上的满足,更要注重如何通过这些工具去真正解决我们的业务问题。
最终,我们团队决定了一个比较谨慎的方向就是尊重AI,尊重它的本质。于是我们选择了开源的产品框架,着手研发一套基层医疗档案数据自动化整理工具,专门为基层医疗提供支持。虽然目前工具已经在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问题还是不断地涌现。
做 AI 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团队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你需要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何在不同的阶段推出合适的产品、拓展市场。AI 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你必须为长期投入做好准备,保持耐心。
同时,AI 产品开发中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市场风险,无一不需要企业提前布局。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预见到可能的失败,并做好准备,以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企业是否自研 AI 产品,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技术要过硬,硬件要足,市场要找准,团队要专业,战略要清晰。
AI 不仅仅是个技术,它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机遇,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如果你把握得当,未来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这些道理大家比我都懂。
我认为,先使用大厂的AI工具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再根据我们自身的需求,思考如何用工具思维来打破业务瓶颈。这个思路是一直贯穿在我们整个开发过程。
这就是我们对AI的态度,用它来提升效率,解决问题,但也保持对它的尊重和审慎,始终不忘去思考如何把它用得更好,才能真正为业务带来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罗福如】,微信公众号:【罗福如】,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