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虚实之境:AR 设计的专业实践成果与经验集成

1 评论 616 浏览 1 收藏 14 分钟

AR领域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在逐渐渗透到现实世界。本文分享了AR领域的发展、设备和设计原则等知识,可以帮助大家提前了解相关信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增强现实(AR)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视角体验世界。作为一名深耕于AR领域的设计师,我有幸见证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从AR设计的初期探索、界面的演化、显示方式与操作方式的变迁、核心设计原则、设计中的注意事项、AR设备的特性,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总结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AR设计的专业实践。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为同行们提供启发,同时也为那些对AR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们打开一扇窗,一窥这一领域的奥秘与挑战。让我们一起探索AR设计的未来,共同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创造更加丰富和便捷的体验。

一、AR设计的初期

增强现实(AR)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界面显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初步探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AR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90年代,AR界面显示还非常原始,主要局限于工业和军事领域,界面显示以简单的图形和文字为主。

2.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兴起(2000年代初):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AR技术开始向消费市场拓展,界面显示开始从2D屏幕向更丰富的多媒体内容转变。

3. 可穿戴设备的出现(2010年代初):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标志着AR界面显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2D屏幕显示向3D空间显示演进。

4. 环境感知与交互(2010年代中期):AR设计开始注重环境感知,通过使用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能够理解用户的周围环境,并提供更自然、更直观的交互体验。

5. 多模态融合(2010年代末至今):最新的AR设计趋势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融合,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沉浸的体验。

演化:界面的演化

1. 从2D到3D:AR界面从最初的2D屏幕显示,发展到现在更加注重3D空间的交互和体验。

2. 环境感知:现代AR设计更加注重环境感知,通过使用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能够理解用户的周围环境,并提供更自然、更直观的交互体验。

3. 交互方式的多样化:从最初的触摸操作,发展到现在的手势、语音或触觉反馈等多种交互方式。

4. 信息展示的个性化:AR界面开始根据用户的行为和环境上下文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展示。

5. 多模态融合:最新的AR设计趋势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融合,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沉浸的体验。

界面的显示方式

1. 基于视野的展示:0 dof的显示,是基于用户视野的展示,信息展示只随着用户的头部展示在视野前方。

2. 辅助信息的展示:AR界面能够展示现实中无实物的辅助信息,如健康状态、导航信息等。

3. 待办事项提醒:AR界面可以展示待办事项提醒,帮助用户管理日常任务。

4. 随身物品状态:AR界面可以展示用户随身物品的状态信息。

5. 字幕和翻译:AR界面可以在中间下方展示字幕和翻译,帮助用户跨越语言障碍。

界面的操作方式

1. 直观的物体选择:创建视觉指示,高亮那些可以与用户交互的物体。

2. 平移操作:用户可以选择虚拟对象,并用手指沿屏幕拖动或实际移动手机来移动物体。

3. 旋转操作:通过双指手势进行手动旋转,为避免与缩放冲突,要求双指在水平方向同时朝同一方向移动。

4. 缩放操作:常用捏合手势执行缩放,放大或缩小物体大小的能力。

5. 多表面平移:在视觉上区分两个表面;避免突然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改变缩放而引起的错觉。

AR设计原则

在AR设计中,与手机界面设计原则相比,存在几个显著的不同点,以下是五点专业描述:

1. 情境相关性:AR设计需要与用户的现实世界情境无缝集成,显示的虚拟对象或信息应该在用户环境中相关且有意义。这与手机界面设计不同,后者更多关注于屏幕内的信息布局和交互逻辑,而AR设计则需要考虑物理环境与数字内容的融合。

2. 上下文感知:AR体验应与用户的环境和情境相关联,利用传感器和位置信息来提供个性化和相关的内容。手机界面设计虽然也考虑上下文,但AR设计中的上下文感知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和交互。

3. 空间设计:AR设计需要考虑空间计算,不仅仅是三维对象的布局,还关乎如何巧妙地利用视觉、音频甚至二维元素来引导用户。这与手机界面设计的原则不同,后者主要关注于二维平面上的视觉和交互设计。

4. 自然交互:AR设计应深入挖掘人类的本能交互方式,如眼神交流、触觉反馈和语音指令,超越传统的点击与滑动,开发出更加直观、贴近人类行为的交互模式。而手机界面设计则主要依赖于触摸屏的交互方式,如点击、滑动等。

5. 移动性与动态因子:鉴于人类天生的流动性,AR设计需灵活应对用户在物理空间中的移动,界面设计应考虑是否随用户而动,或是固定在空间中的特定点位,创造一种流畅无阻的体验路径。手机界面设计虽然也考虑移动性,但这种移动性主要是指用户在不同地点使用设备,而不是在物理空间中的移动。

这些差异点体现了AR设计的独特性,它不仅仅是对手机界面设计的扩展,而是需要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应对三维空间中的交互和体验。

与手机界面设计相比,AR设计更强调环境的融入和用户的物理交互,而手机界面设计更多关注屏幕内的信息布局和交互逻辑。

二、AR设计注意点

1. 用户中心:设计应始终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了解用户的目标、行为和环境,以便提供有价值且易于使用的AR体验。

2. 简单和直观:保持界面和交互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操作。避免复杂的控制和过多信息,确保用户可以轻松地与AR内容进行交互。

3. 上下文感知:AR体验应与用户的环境和情境相关联。利用传感器和位置信息来提供个性化和相关的内容。

4. 可见性和可理解性:确保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和理解AR内容。使用适当的视觉提示、标注和反馈,帮助用户了解他们正在与之交互的对象。

5. 稳定性和准确性:AR技术应提供稳定和准确的体验。尽量减少延迟、漂移和其他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三、AR设备的特性

1. 摄像头和传感器:AR设备配有摄像头、传感器和显示器,可以捕捉物理世界的信息,然后将数字内容叠加到用户的视野中。

2. Marker-less AR:Marker-less AR依靠设备传感器,如GPS、加速度计和摄像头,实时理解和映射用户的环境。通过分析用户的物理环境,这些AR系统确定放置数字内容的位置,允许更自发和动态的体验。

3. 移动性:鉴于人类天生的流动性,AR设计需灵活应对用户在物理空间中的移动。界面设计应考虑是否随用户而动,或是固定在空间中的特定点位,创造一种流畅无阻的体验路径。

4. 空间设计:空间计算不仅仅是三维对象的布局,它更关乎如何巧妙地利用视觉、音频甚至二维元素来引导用户。设计中应采用微妙的提示和“无形的手”,引导用户的注意力和行动,而非过度刺激感官。

5. 隐私与反馈:在设计中考虑用户的安全和隐私需求。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并在设计中考虑潜在的安全风险。

四、经验总结

1. 渐进引导:如果你的产品需要用户移动,应该先让用户适应AR体验,然后再鼓励他们运动。

2. 避免术语:提示融入情境,避免使用过于技术性的术语,例如:ARKit、环境侦测、追踪等。

3. 避免体验中断:用户每次进入AR时都要重新分析环境、检测平面,手机和相机的位置也无时无刻在改变。这会导致先前放置的物体被重新安置——它们或许无法再被放置在现实平面上。避免中断的方法是让人们在不离开AR的情况下去改变物体和放置情况。

4. 全屏显示:让真实世界的画面和AR物体尽量占据整个屏幕,避免操作按键和其他信息切割屏幕,破坏沉浸感。

5. 以假乱真的虚拟模型:设计有质感、以假乱真的3D形象,在现实光照下能产生合理的阴影,移动相机物体能发生改变。

在AR设计领域,经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以下是我在AR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它们来自于不断的尝试、错误和成功。这些经验不仅涵盖了技术层面的挑战,还包括了对用户行为的观察和对市场趋势的预测。我将分享如何平衡创新与实用性,如何在技术限制中寻找设计的自由度,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技术特性又能触动人心的AR体验。这些经验总结是我在AR设计旅程中的宝贵财富,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共同推动AR设计的发展,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的用户体验。

通过这些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AR设计的核心要素,并创造出更加沉浸、直观且有意义的用户体验。

作者:海鲜不设计,微信公众号:海鲜不设计

本文由 @海鲜不设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勇闯虚实之境:AR 设计的专业实践成果与经验集成”这个主题涉及到增强现实(AR)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从实践中获得的成果和经验。

    来自中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