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场“中标”——只因这个产品做对了这几件事!
今天分享的这个案例,是「有机思维」的典型应用实践 ,或许对咱们产品同学的综合管理、商务洽谈能有启发和参考。
事情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我们基于对市场痛点和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新推出了一个行业级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集成了“保险+SaaS系统+线下服务”,根据前期调研,市场反响还是很不错的。
为了持续保持竞争领先优势,打造技术护城河,我们内部历经多轮研讨,最终决定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提升防御性能力。
于是,由技术委员会牵头,从全国范围内招标专利服务机构来帮我们系统设计知识产品的战略。
经过前期的多次沟通和产品讲解,最终在上周我们正式「开标」,现场也很热闹,不同的供应商也都提供了各自的产品解决方案,述标环节更是八仙过海,但最后第一名却获得了压倒性优势。
在我看来,该团队是实至名归,不仅让在座的评委,甚至是现场的竞争对手都直竖大拇指,这实属难得。
说实话,镜同学参与投标很多次,也参加过开标评审,但像这么有立体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第一次遇见,好感爆棚自然印象深刻。
其实,我会后和这个团队进一步交流得知,该主汇报人A原来是产品经理出身,思维逻辑很系统(我一直强调产品经理是综合思维的表达载体,这也是咱们的竞争优势),显然,这不是某个人的王者,而是产品思维的荣耀。
在我看来,该团队其实就是应用有机思维的典型场景,而现场的大多数述标团队则是单点的线性思维——这是不同维度的竞争表达。
因此,镜同学想给大家分享下这次开标经历和几点个人思考,希望对你的产品工作有启发和帮助。
一、遵循第一性原理、理解客户需求,是系统表达的前提
大石哲之在《靠谱:顶级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一书中提到:客户真正想从咨询公司得到的不是“信息”,而是“本质”;
所以,咱们在介绍产品、阐述业务价值时也都应如此——不是上来就介绍方案,而应该先遵循第一性原理,回归客户的真实需求上来,先从本质来理解客户,而后再系统性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案。
很多同学其实都不懂这个表达逻辑,都缺乏应有的表达结构,比如,现场来“述标”的人员有十多家,绝大多数都是开口就讲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有点类似于需求评审上来就讲原型设计一样。
只有这家机构并非如此,他们并不是上来就直接介绍他们的解决方案,而是先表达了对我们需求的理解,而且,明显抓住了我们招标的本质:
首先,听了咱们同事的讲解,我们认为,贵公司已经基于行业的理解和洞察,拥有一个保持领先的解决方案,我们理解,当下咱们公司的主要目标是保持这一方案的领先优势,不被竞争者迅速追赶。而不仅仅是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角度来积累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业务目标,对于公司的这个观点,我们是非常认可的,因为我们服务过很多平台客户,我们也始终坚持认为,知识产权是业务经营的工具,首先应该服务于业务本身。因此,我们在设计方案时的指导逻辑就是基于业务场景和经营需要,让专利或知识产权支持业务经营,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绝对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技术面子工程。
首先,这个理解很准确——我们的确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实打实地想保持领先优势,你看,这就是洞察到了用户本质需求。(现场有多家都理解成我们是为了装点门面。。)
其次,这个逻辑思路和表达结构也让受众听的很清晰,而且会强化评委对其“底层逻辑很系统”的认知观感,无形中塑造了专家效应,自然会加分不少。(系统评审时为何不要上来就讲原型?)
你看,这就是方法论的优势。
二、解决方案在于找准价值契合点
大家都知道,产品的价值大小就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对客户的解决方案成功与否,也就在于是否能精准找到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契合点。
显然,A同学深谙之道,他们团队所呈现的方案无一不是在体现我们的需求点。
比如,大多数专利机构的方案,都只是从软件系统的发明专利角度来讲,只是强调对系统的某些创新功能、数据算法进行专利保护,这点虽没有错,但却缺乏新意和全局性。
而该团队则是从“商业模式+技术特征”来展开,即,把我们业务模式的规则和方法,与SaaS系统特有的技术特征做结合,进而形成“专利、软著、商标”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
你看,这个价值的匹配点就相对比较多,从客户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对他们而言,也就多了中标的可能性。
再比如,该团队的提案深度聚焦本次的项目标的,但是,在这个聚焦的基础上,又对我们平台做了更多的适配,为我们呈现了基于本次标的、且围绕整个平台所构建的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
说实话,这点当场就打动了老板,原因很简单——叙事被拉长,价值匹配点就更多,自然更容易胜出。
所以,我们要牢记,成功的解决方案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能堆砌,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匹配,唯有此,才能不断打动客户,才称得上成功的解决方案。
三、感动客户的诚意,来自于精心准备
严格来说,我们这也不算是正式开标,而是项目合作遴选,但该团队汇报结束后,我们在现场就签了合同。
除了其对我们的定位理解更透彻、解决方案更准确之外,我觉得有几个小细节不仅体现出其专业性,更体现了对本次沟通的重视和合作的诚意。
很简单,真诚,往往是最大的杀手锏。(这个清华老教授的产品思维,强烈推荐学习)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竞标讨论环节,个别汇报人之间有分歧,存在互相“委婉”否定、急于抢答的情况,但该团队并未争抢话语权,一直等到所有人都汇报完,最后才做了方案陈述。
同时,不仅没有与任何人员有争执,还特别肯定了大家的各自意见,认为不同方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这让大家感觉很舒服,现场尴尬有所缓和。
再比如,起初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我们事前提供了华为某专利申请案例,以供大家参考分析。
很多同学在述标时都是一笔带过,甚至不少人压根就没提,唯独他们,不仅做了详细论述,而且还特意针对性做了详细的PPT 分析方案,而且是结合我们的场景,逐一对比分析、现场讲解。
说实话,这点真的让我们的用户情绪升到高点,再加上他们专业的汇报,大家无一例外的都觉得十分用心和感动。
你看,这就是「精心准备」和「重视客户」的诚意表达。
另外,在最后结束环节,他们还特意拿出了一份已经盖章的保密协议,十分诚恳地说道:
感谢公司给我们这次汇报机会,今天我们也确实学到了很多行业知识,可谓是收获满满。但我们更知道,这些信息都涉及贵司的商业秘密,因此,我们自行签订了该保密协议,我们会对本次讨论的所有内容保密,不会泄露任何有关信息。
你看,我相信这大概率也是他们的SOP,但是,看到他们拿出的已盖章的保密协议,还是很让我们感动和受用。
至少,在座的评委也都认为,他们对本次开标十分重视,而且做了充足的、专业的工作,所以,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在我看来,该团队的这次述标就是“有机思维”的典型表达——有机思维类似于查理芒格口中的多元化思维,也类似于咱们的产品思维。
最后,镜同学想说的是,万物皆产品,人生处处是学问,通过本案例你或许更能理解,相较于其他岗位,产品经理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就在于对产品思维的构建,这个思维天然具有包容性、多元化和系统性。
虽然当下还是逆周期,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公司裁员,35岁职场危机似乎是必经的焦虑山谷,但镜同学还想说的是,我身边反而不少产品经理都做的不错,不管是转行还是自主创业。
我也询问过他们这个问题:你转型成功最大的优势在于什么呢?
他们都略有沉思,而后目光坚定地说道:源于产品经理的那段工作以及产品思维的修炼。
你我,都正在围墙内修仙。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大峡谷】,微信公众号:【产品大峡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