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被一个年轻的产品同学上了一课…

0 评论 1198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 产品经理专业技能指的是:需求分析、数据分析、竞品分析、商业分析、行业分析、产品设计、版本管理、用户调研等。

在产品设计和迭代的快速赛道上,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敢于试错的态度正在为传统的产品开发理念带来新的启示。本文通过一位年轻产品同学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在AI时代如何通过快速推出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接受反馈并快速迭代来赢得市场竞争。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永远没有万事俱备的那一刻。”,有一说一,本来我对这句话心里虽认可但感受不真切,但在这周和一个年轻的产品同学高频沟通后,让我对这句话的领会尤为深刻。

先说另一个同学的小故事:

他本来应聘的是某大厂的A岗位,可面试官问的却都是和A岗位无关的问题,导致他直接被硬控了40分钟,后来发现是HR搞混了岗位,关键这还是某大厂。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阿里的故障。

图-⬆️ 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不用过于自我压抑,敢想敢干敢迭代,这对于产品同学或许是必备的基本认知——市场演进和用户反馈才是更小一号的雕刻刀。

镜同学的flomo笔记一直收藏着一句话——Linked In 创始人 Reid Hoffman 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对第一版不感到尴尬,说明你推出得太晚了。

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与其纠结把界面做得完美再发,不如早点把核心功能摆出来,让潜在用户先试试。

所以说,尴尬是你要镇压的头号敌人

而这位同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没有顾虑」、「不怕犯错」、「勇于试错」、「错了就改」,我复盘时仔细一想:这不就是MVP本来就该有的样子么?

再次强调下,好的产品都是迭代出来的,这在AI火热的叙事逻辑下更是如此,越来越有迹象显示,当AI大幅降低技术门槛、平权各类信息之后,迭代快慢成了产品胜败的关键

本文试着探讨一二,或许对你有参考。

一、MVP精髓:先「快」,后「迭代」

周末我找老领导取经,他算是我的Life Coach,我把最近的困惑一股脑地抛出,他等了好久只说了一句话:顾虑太多、做的太慢

慢,往往就意味着少。

我仔细一回想,可不就是这样吗,我总想把凡事做到极致完美,生怕对不起任何人,可在全民倍速的时代,这本身就是MVP的反面教材呀。

但有一说一,「MVP」与「完美主义」是产经理的量子纠缠,取舍与兼顾是最难把控的事情。

非要二选一,或许只能从MVP导向完美主义——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你会先写PRD,还是先画原型?)、先跑起来再快速迭代优化

以这个同学为例:

起初,他的第一版简历并不是很好,顶多算是勉强及格,有很多硬伤,于是我花费1个多小时详细批注并写了指导建议。

让我惊讶的是,他改的很快,而且每个批注都认真改了,第二版简直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在我和他语音会议时他说,这第二版简历也不够,他会面试两三家,再迭代两个版本。

果不其然,他在面试两三家后,结合面试官的反馈,他特意在简历上增加了「个人自评」的模块,我认为这个迭代算得上是妥妥的「用户洞察」

你看,MVP先要快、再去改,这就很合乎逻辑。

再举个我自己的反面教材:

我们某个旧项目改造,前两周老板提出和DeepSeek融合起来,我们产品团队便想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和我们现有的业务流程做深度绑定,所以,又是调研、又是论证、

我们需求文档还没写完,隔壁竞对都开始发布上线、运营推广,各种软文满天飞了,瞬间,我们肉眼可见的看到好几个客户的丢失。

而当我们仔细去研究隔壁所谓的DeepSeek“全面赋能”的产品才发现,起初他们也就是只是接入了个知识库,离“全面赋能”差好几个数量级。

可用户还来不及抱怨,他们就迭代了新功能,很快就基本对得起“全面赋能”这几个字了。

用户往往不会纠结产品过去是白还是黑,只会在乎当下用的舒服还是不舒服。

所以,在 AI 时代,咱们做产品不能慢悠悠地「等人齐」,得跟上 AI 的速度、拼MVP 的响应速度,「四打五」往往也是翻盘的全村希望。

图-⬆️简历不在乎初版粗糙,却重视反馈、迭代

二、有错很正常,带Bug上线是基操

说实话,这个同学算是我近期辅导中的一匹黑马。

起初,我对他的预期是至少辅导3-4次,因为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起点很粗糙,但是没想到他自我迭代很快,虽然上线有Bug,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呀。

举个例子:

刚开始,他面试缺乏结构性回答的意识,项目复盘也更是一团糟、抓不住重点,模拟彩排时还会卡壳、忘词,可当你给出正确答案后,这些“毛病”很快就被优化掉了

是的,他的极强执行力叠加上新认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让他做的问题清单、我简历批注的问题、我发给他的学习文档、所有的参考资料,他全部都学习了,并且还反馈了意见。

所以,他现在已经在挑选offer了。

这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比如,我在搭建一个「公开文档」,原本想着把资料等等全部搞齐全再上线。

后来转念一想,边走边迭代呀。

事实上,我们确实不必因噎废食,万不可因怕出小错而迟迟不肯迭代,根据玄学定律,你准备的再完美,依然会有Bug存在——正如产品江湖有言,你对象可能会抛弃你,但Bug不会。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不能自己。

比如,我们之前公司的制度就偏向求稳而非真正鼓励创新,因为线上只要有人反馈Bug或者用户投诉,必定出具通报、追责罚款,尽管公司口头再怎么强调鼓励创新,大家依然会小心翼翼。

当然,代价就是逐步在市场竞争中下滑。

而敏捷迭代的落地天然需要宽松的环境,允许试错就要接纳犯错,这是爱的代价,呸,这是市场竞争的代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就想说一个暴论:优秀 MVP 的隐藏标准 —— 必须带 小BUG 上线

图-⬆️ 别怕有Bug,犯错是最接近成功的有效经历

三、犯错不可怕,最怕原地画圈儿

或许会有同学提出不同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驳说,如果啥都没准备好就贸然行动,肯定会在各种环节频繁犯错,因此不赞同这种看似鲁莽的尝试方式。

我不认为这类同学是硬着头皮来“硬杠”,反而,我觉得这些顾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其合情合理之处。

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便是,咱们在犯错之后,绝不能停滞不前,而是一定要迅速开启迭代模式,力求实现快速成长,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方面。

千万不能犯错不改错,只有教训没有经验,只会原地画圈儿

举个例子:

当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上线之后,其功能或者业务逻辑往往会成为用户集中吐槽的对象。

这时候,对于这些亟待优化的需求,我们必须明确优先级,迅速做出反应——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连夜组织团队进行修复,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

即便时间紧迫,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问题全部修复到位,也一定要给用户呈现出一个清晰、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规划。

哪怕企业没有专门设立官网公告来发布这些信息,退而求其次,通过在产品内部设置一个简洁明了的弹窗 H5 页面,向用户展示我们对于产品优化、新需求上线的时间线,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体验效果。

关键是,我们要让用户知晓我们并非对问题置之不理,而是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解决进程。(仔细想想,这种方式似乎也算是产品迭代过程中的另一种形式的 MVP 展现吧?)

当然了,在实际的商业环境中,我确实目睹过不少企业,它们的业务线在初期推进速度非常快,看似抢占了先机,大有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架势,可最终却落得个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的尴尬局面。

在当下的 AI 时代,这种现象同样存在——那些曾经在传统领域称霸的老巨头,可能会因为没能及时适应 AI 技术的变革而逐渐掉队。

值得注意的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的行业调研显示:73%的赛道领跑者因迭代速度滞后而被新晋竞争者颠覆

这种现象印证了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后发优势”悖论——技术先发优势必须匹配组织敏捷度才能形成竞争壁垒

所以,基于以上的种种情况,我认为在 AI 时代,虽然技术的发展使得行业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被拉平,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广泛,看似给了所有参与者更加公平的机会,但实际上,「时间」这个关键要素却被极大地压缩了。

时间成了筛选器,快慢成了左右胜败天平的砝码。

镜同学套用股神巴菲特的一句经典话语来形容就是:对于 AI 践行者来说,MVP 在短期内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

最后,镜同学想发个感慨,最近和年轻人接触比较多,包括每周去球馆和年轻小伙对线(被虐),我越发觉得这届年轻人带宽总体都比我们强(镜哥作为资深90后而言),至少是比我强。

这也搞得我夜里焦虑地反思,为啥呢。

有个不成熟的Insight:或许就在于他们敢想、敢做、敢跑MVP。嗯,怎么形容呢?(DeepSeek:一拍大腿、申公公附体),就,就,有点像饺子心中的哪吒。

我确信:

人心中怕犯错是一座大山

我更确信:

踏上取经路(跑起来MVP)比到达灵山更重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大峡谷】,微信公众号:【产品大峡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4660人已学习14篇文章
BI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企业不同人群对数据查询、分析和探索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与决策。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I系统概述。
专题
1898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由此思考ChatGPT究竟有多厉害。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于ChatGPT的看法。
专题
1690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每年一到年底,各家APP平台就会陆续推出年度报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年度报告的设计思路。
专题
145881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你多多少少得懂点技术。
专题
1912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客户服务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主线中是一项持续的互动行为。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做好客户服务设计和体验的思路。
专题
1945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从不同维度拆解一款产品或者功能,有利于提升我们对于产品和功能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