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做好复盘总结?

0 评论 290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复盘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本文将从复盘的目标、方法、输出、时间点和参与人员等关键要素出发,详细讲解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复盘总结。

这篇和大家分享下,工作中如何做好复盘总结。

复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最早系统化接触到复盘的理论是从一些资料中接触到联想的复盘文化。联想虽然近些年口碑不是很好,跟它的全球化定位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上面,柳传志称得上是管理大师。

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创业36条军规》,作者是孙陶然,从联想出来的,受联想的文化影响很深。联想对外输出的,除了给创业者的定方向、找资金、搭班子这9字真言之外,就以这个复盘文化最为突出了。在联想讲究打样板,所谓打样板就是一件新的事情,先给点资源或者某个地方先给点政策,先去做,做的过程中及时地复盘总结优化,等到样板打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就快速进行复制,有样学样。

这种方式呢,如果放到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可能未必合适,因为互联网公司讲究短平快,而且很多的场景都比较特殊,无法规模化复制,反而确实是更接近于实体产品,更接近制造业的更适合。

但是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复盘,我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值得借鉴。在直播电商领域,我之前看过李佳琦的团队工作视频,不论播到多晚,直播完之后再累也要花1-2个小时进行复盘,哪些地方做得好需要保持,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失误了该怎么惩罚,有非常完善的机制。头部的带货大V,运气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非常重要),但是前提是他们做好了扎实的准备,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必定善于复盘总结。

我之前也带过团队,作为管理者,需要帮助团队成员成长,需要去想办法去提高效率,包括个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团队的协同效率,就会经常去做复盘review。

关于复盘,有几个要点,包括复盘的目标、复盘的方法、复盘的输出、复盘的时间、参与复盘的人等要素,以下一个个来说明。

首先说下复盘的目标,可能是关于个人做事情方面的,也可能是关于业务策略方面的。当我们有了复盘的意识之后,就需要去想复盘的目标是为了啥?其实复盘的目标有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就是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是具体的复盘需要再往下Down一层,比如业务目标达成,做事情更高效等等,这样会让复盘的过程更加聚焦,如果是需要多人参与的复盘,大家也会更加容易达成共识。

复盘的方法,应该要侧重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是做得好,符合预期或者超出预期的方面,以及做得不好或者不如预期的方面。然后是人和事的方面,也就是说事情上做得好和不好的,人的协同方面做的好和不好的,一共可以分为4个象限。

好的和不好的,都需要总结出清晰明确的表述,比如如果是一次销售活动的复盘,销售情况不理想,就可以明确出来就是销售转化率没有达到预期,只有XX,差距XX,能有数字化的表述尽量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到底是非常不好,还是差了一点点,也有助于后面去分析原因的时候,能不能挖到核心主要因素。

复盘的过程中是为了找到能复现或者能长期产生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准备一场户外的活动,因为天气不好参加的人很少,效果很差,天气不好这个是自然因素,无法控制,但是提前查天气,选择更安全可靠的场地,做好防雨措施等等,这些是可以控制和做好的,一定要落到这类可以执行的动作上来,否则就会变成纯吐槽不解决问题了。

另外,关于人的复盘一定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多的篇幅去互相指责,我经历过复盘会,一旦有人开始指责攻击另外的人,那么必然就会变成一场互撕大会,我们是要去解决掉下次还会再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去做人身攻击。

很多事情执行不好的确是人的问题,但是团队已然组成了,那么就变成了通过有机制去补这个人的短板,把这个人的风险给降低下来。比如发现问题了,过程中需要找对方的主管沟通,让主管有所准备,这样等出问题了,主管需要进行兜底等等。如果是这个人对一些什么流程的东西不太熟悉,那么就需要落实到加强新人的培训等等。

总之,复盘的方法,就是先定位问题或者需要表扬继承的地方,然后挖掘出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个原因再针对性地想到解决方案,最后这个解决方案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个人自己去复盘来说,流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团队去复盘,尤其是缺少复盘流程规范的团队而言,还需要团队里面有专门的引导。因为理性的做法是这样的,但是群体往往是非理性的,观点之间会有冲突差异,其中就需要掌握怎样促成团队共识的技巧了,这篇不再展开,后面有机会再另外分享吧。

然后是复盘的输出,经过上面的流程,会得到一些解决方案的东西。这些解决方案需要能够落地执行,那怎么保障解决方案落地执行呢?一个是需要正式的书面记录,比如做完一次复盘之后,发送一个邮件出来,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复盘的目标是什么,问题的原因是啥,最后需要执行的Action是啥。

切记不需要长篇大论,把复盘过程中的信息全盘记录下来,我不建议这样做,我之前自己也曾经尝试过这种事无巨细地复盘,最后呢,一方面是整理复盘记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一方面篇幅太长也没有太多人看,而且记录谁说了啥谁的观点是啥,反而会抑制复盘相关人的主动性和客观性,因为一旦人的言行被记录,无形中就会增加行动的心理压力,有些话本来是要说的,也不愿意说了。很多的信息其实我们需要第一手的资料,需要复盘到根本层面,如果是一个文化好的团队,大家就会愿意畅所欲言,因为知道即使你说了什么尺度比较大的话,也是为了团队取得更好的结果,不是私心在搞政治斗争。

除了及时的记录和发出之外,还需要有定期的Review机制。还是拿前面的直播带货复盘来举例,下一次的直播带货场次结束之后就是Review前面复盘形成的机制的最佳时机。所以前面的流程中,需要加上一条,就是对于之前复盘沉淀的东西有没有遵循。

这一点很重要,复盘的质量高低除了会上说到的东西之外,复盘的东西能不能得到执行是最重要的,否则复盘会就成了扯淡会了。当然,可以不用追求每一次的复盘会总结的东西100%马上就被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有40%-50%说的情况有所改善,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说明情况有改进,再通过新一次的复盘-执行循环迭代,慢慢地就能越做越好。

然后是复盘的时间点,最佳时间点是一个事情基本上Close的时间点,比如直播带货刚刚结束,这个时候呢大家的感受、记忆都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如果不影响事情推进,甚至可以当场复盘,比如你做错了一件什么事情,马上可以想想为啥做错,有个初步的复盘,后面有时间再进行深度的复盘分析(如何这个事儿对你影响很大或者很重要的话),如果不是那么大或者不是那么重要,那么也不需要太多的深入分析啥的,人还是要过生活的,复盘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家也不要太有压力。如果你的朋友每时每刻都在复盘,那么估计你也不会愿意和TA做朋友了。我们讲究有松有紧,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

但是如果没有抢到最佳时间点,也可以往后延一下,一周之内是比较好的,一定要在下一次事情发生之前进行。如果时间确实非常紧张,中间没有复盘时间了,那么也不要紧,先干再说,等到有时间做复盘再做。共产党军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处于危险的情况,没有时间做复盘,但是一旦局势缓和下来,就会尽快召开复盘会,总结过去的经验,明确未来的方针政策,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最后说说关于参与复盘的人,如果只是你自己的事情,那么你自己做复盘就好,当然也可以拉上你的主管(如果你就是老板那么划掉这句)。如果是团队进行复盘,那么需要拉上团队内的各个角色,至少是关键角色,一般来说复盘会不宜超过10人,如果超过10人那么就需要有非常好的会议组织能力了,比如说按顺序发言,限定发言时间等等。

人之所以要全一点,是因为复盘出来的东西最终是要拿去执行的,如果相关的执行方面的人不在,复盘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被执行得很好?高质量的复盘是需要大家都认同复盘的结论,并且下次按照约定的去做,如果只是少数人在那边拍脑袋,替别人总结,那就是为了复盘而复盘了,这个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关于人的方面,如果你是会议组织者,需要提前通知到大家,复盘的过程中尽量让大家畅所欲言,即使再难听的话,也可以接受,如果大家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的话,当然这里面还是要区分一下是不是在做人身攻击,如果有这种情况,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好秩序。

我自己建议,如果有可能,拉上高层一些的人参加会比较好,因为会为复盘会的质量做保障,特别是观点冲突很大,需要协调意见的时候,有共同的领导在,可以把很多东西拍下来,这样后面去执行就会有依据,当然,能自发形成有质量的结论是最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多人和事不是理想的,各种情况都有,坦诚去沟通,但是也要有一些硬手段来保障不偏离正轨,这也是几千年前法家一派为什么既要有制度,也要有权术做保障的原因。我们不能把事情寄托在别人的自觉或是道德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孙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说的就是这个。

好了,本期关于工作中如何做好复盘总结的分享就到这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李明Bright】,微信公众号:【李明Bright】,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3618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分层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业务发展的手段方式。
专题
17232人已学习18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车载HMI设计指南,包括HMI的交互、设计、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分享。
专题
43096人已学习18篇文章
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区块链很可能是下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
专题
1821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AI产品经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AI技术创造和优化产品服务,丰富技术知识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I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A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