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写作和文笔好的人,并不适合新媒体运营岗位

1 评论 274 浏览 0 收藏 5 分钟
🔗 技术知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等,都是B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领域相关的知识,有助于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和评估

如今的新媒体运营更偏向营销性质,强调数据驱动和结果导向,而非单纯依赖写作能力。本文通过作者自身在教育培训公司的运营经验,揭示了新媒体运营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供大家参考。

现在从事新媒体的门槛太低了,一堆不懂装懂的人过来拉低了工作产出的水平,新媒体运营已经等于线上销售了。

喜爱写作或者具有“文笔好”优势的人,并不适合如今大部分的新媒体运营岗位。

说实话,目前市面上的新媒体运营,更偏向营销性质,根本不需要多强的写作能力。

不信你看小红书10w+爆文里,有多少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力量?

小学生作文流水账水平+煽动对立情绪+无脑套爆文模版,就能让评论区吵翻天了。还有,如今评判新媒体运营工作质量的标准,那就是“唯数据论”。

我做过某家教育培训公司的运营部门负责人,新媒体运营小组成员有8个人,在新媒体平台的发文考核要求,是每人每月50篇保底,当然我也知道数量和质量不可两全其美。

所以我直接从关键运营结果做考核,重点考察每个运营的引流转咨询的客户数量,因为销售部那边等着我来喂饭,光靠地推陌拜的客户线索,远远低于线上精准客户咨询的成交率。

但是很多不懂新媒体运营的小老板,妄想通过人海战术以量取胜。

所以评价新媒体运营工作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这个月达到多少阅读、多少点赞、多少涨粉,以及发了多少篇笔记

但小红书的推流机制,完全可以用“莫名其妙”和“匪夷所思”来形容。

我手下曾有个资深新媒体运营专员,花了一个小时,努力打磨语言融合热梗,显得非常幽默“网感”的文案,点赞竟然只有个位数。

同事A,腹中无墨水,那一看就是AI味儿的玩意儿,狗屁不通的辣鸡文案,赞藏居然好几百。

同事B,连最基本的提高新媒体账号权重都不懂,只顾着不停的创小号然后截流,有段时间真的靠同行截流,做到了运营部引流获客第一名。

还有个同事C,连文案都干脆不写了,直接照搬别的同事写的,每天就靠在群里抽免费试用名额达成预约转化,业绩高的一批,月月挨表扬。

劣币驱逐良币发生在方方面面,如果你做企业新媒体,还在死磕内容创作,纯纯的吃力不讨好。

因为资本家会为你的苦劳喝彩,却不会为你的结果买单!

我当年在公司运营部拉新获客No.1,就是因为深知内容运营不能直接给公司业务创造价值,只有精准客资或者线上销量,才可以助力企业发展。说这个的原因,是我觉得很多初入职场的运营新人,特别是我们文科生,早期都会对“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文案策划”这些招聘软件上的华丽title心存幻想。

当实际工作跟想象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时候,内心真的会很煎熬,好在我当年熬过这个阶段,没转行。

虽然我后续求职,可选择的范围肉眼可见地变得非常小了(虽然依旧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但只能在教育行业细分赛道跳槽)。

当你依旧迷茫,自己是否适合新媒体运营这条路时,遵从自己本心,活出最好状态。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当内容创作沦为数据游戏,那些真正用心打磨文字的人反而成了最吃亏的。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畸形的进化——从文字工作者到流量猎手的蜕变。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12731人已学习15篇文章
知识付费是内容赛道上的一块高地,有着上百亿的市场规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对知识付费的观点。
专题
1208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精细化运营、抓住老用户、提升用户复购,则将是品牌需要着重留意的地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提升复购率的N种方法。
专题
1599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数据中台是处于业务前台和技术后台的中间层。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数据中台。
专题
34417人已学习23篇文章
不懂心理学,怎么懂你的用户;不懂你的用户,又怎么做好产品的设计和运营。
专题
13497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