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遇大考:智驾、营销都应更严谨

新摘
0 评论 817 浏览 0 收藏 13 分钟
🔗 技术知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等,都是B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领域相关的知识,有助于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和评估

小米汽车因一起严重交通事故面临信任危机,引发了对智能驾驶(智驾)技术和营销策略的深刻反思。本文深入探讨了智驾技术的现状、消费者认知的误区以及车企在营销中的责任,强调了在技术普及过程中,严谨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智能化是造车新势力入行的门票,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雷区。作者/智子编辑/陈峰来源/智车趋势

3月29日深夜,三名花季少女驾驶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车上三人全部殒命。悲剧发生后,小米汽车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甚至就连小米集团也从未遇到过这种程度的信任危机。一时间,小米成为了舆论漩涡的主角。

4月1日晚,雷军通过微博表示小米将负责到底,小米汽车则在官方公众号回答了更多的细节问题,包括为什么没联系家属、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等。从小米方面的两个回应来看,其策略是事故调查交由警方主导,小米全力配合,这也是行业的普遍做法。诚然,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这起事故中值得追问的地方,但更值得追问的其实是智驾问题。

01 智驾普及率快速提高,但我们还没准备好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在4月1日中午发布了与事故有关的具体数据,并梳理出了时间线。其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分别是司机在车祸发生前17分钟启动了 NOA(导航辅助驾驶),车速为 116km/h ;车祸发生前16分钟,NOA发出轻度分心警告;车祸发生前1-3秒,NOA提醒司机 “前方有障碍”,需接管车辆,司机在接管车辆后,持续减速并转向,然后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

目前警方并没有公布调查结果,家属也没拿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实质证据,因此我们现在只能仅看小米单方面披露的信息,会发现这起事故的核心在于人与智驾,即人应该如何使用智驾,以及现阶段车辆搭载的智驾是什么水平。

在讨论之前,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智驾的普及率正在快速提高,以后我们免不了要和它打交道。

一直以来,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都在强调智驾的重要性,它们也都在这上面投入了重金,但由于成本、消费观念等因素,智驾在市场上始终无法打开局面,逐步沦为小众圈子的玩物。这个情况从2023年开始有了改观,得益于华为ADS,外界看到了智驾的能力,问界的热销也表明,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智驾买单。

在随后的2024年,智驾普及率大大提高。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L2级辅助驾驶在国内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已达到55.7%,预计2025年将接近65%。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L3级智能驾驶开启元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突破。在汽车行业,一项高新技术的落地,除了技术成熟度外,还要考虑成本,高阶智驾功能此前只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有搭载。

进入2025年,车企开始把智驾下放到了10万元以下的大众市场中。其中,比亚迪率先在2月发布了全民智驾战略,宣布其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3月,吉利发布了“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一口气公布了五大智驾方案,整体情况和比亚迪相似。

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通过去掉激光雷达,拥抱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加入了普及智驾的阵营,小鹏汽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肩负这一任务的小鹏MONA M03(这只是它的目标之一)连续4个月交付超15000台。

由此可见,智驾已经是我们避无可避的新事物了。从事故家属的表态来看,驾驶者是小米的粉丝,照此推测,智驾应该是其(车主是驾驶人男友,同为小米粉丝)购买小米SU7的原因之一。驾驶员母亲的说法可以证明这一点:驾驶员此前曾多次告诉母亲智驾方便、安全,即便在母亲多次提醒下,她仍坚持这一观点,并表示有各种数据可以证明智驾的安全性。

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者没有用安全的方式使用NOA,在事故发生前16分钟,NOA提醒驾驶者不要分心,如果她在此时改变错误的做法,也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以不安全的方式使用智驾,一直都是应该值得警惕的现象,此前就有多个热搜与此有关。

去年11月,一位女子驾驶问界M9行驶在高速路段,当时女子打开了智驾,然后直接放开了方向盘,与邻座和后座的人打起了扑克牌。该女子将视频发到个人账号上后,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由于该女子晒出的定位是郑州,有网友直接@郑州交警,向其提问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危险驾驶。而该女子在回复时则表示,自己的行为不是危险驾驶,如果是,那出来回应的应该是华为。

针对此事,有专业人士解释道,问界M9搭载的智驾功能准确来说应该叫“辅助驾驶”,而该女子的行为显然已经把辅助驾驶当作了自动驾驶。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人参与,后者可完全让车辆自行控制,这次出事故的小米SU7标准版和问界M9一样。

更重要的是,小米SU7标准版的智驾采用的是纯视觉路线,这种方案由于没有使用激光雷达,因此成本更低,但识别精度和范围都不如激光雷达方案,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这一点。

总的来看,无论是在驾驶中还是之前的了解阶段,现在我们对智驾的了解都不够充分,因此在使用该功能时理应更加谨慎。

02 车企营销抢跑,智驾离放心使用还有多远?

汽车行业一直都在法规的监管下发展,但对于智驾,法规其实是滞后的。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在事故发生后特别提醒: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里还没有出现过“智驾”两个字。智驾完全是车企的广告用词。不但“智驾”如此,“自动驾驶”甚至“辅助驾驶”这两个词,都没有在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出现过。在比法律效力低一级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出现过上述三个词。在现行有效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中,“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主要出现于若干产业政策表述中。

“智驾”唯一出现的一次,是工信部等十二部门在2024年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中,具体表述是“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除此之外,郑玉晓、刘小权等302名全国人大代表在2021年曾提出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议案10件,其中有关于增加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提案。但时至今日,相关法律还没有任何修订。

实际上,不仅是法规存在滞后性,业界对于智驾概念的宣传存在较大的误导性。业内对其自动驾驶有明确的分级,即L0-L5,L0-L2级都属于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小米SU7标准版的NOA功能就属于L2级,如果出事故,责任归属驾驶员。L3级及以上属于高阶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主导驾驶,责任归属转向车企/系统(需满足法规要求)。

小米SU7标准版的智驾感知硬件包括由1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来实现;软件算法由小米汽车自研,具备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等能力。前几年由特斯拉带火的BEV感知(鸟瞰图)+OCC(Occupancy Network,占据网络)等技术,近两年被其他车企沿用。

行业当前的现状是,消费者能买到的车普遍搭载的都是L2。而有些车企在营销时,把L2称为“准辅助驾驶”,殊不知一字之差会让消费者认为L2和L3一样。甚至,还有企业在宣传时表示自家的L2有L2.9999的能力,这更会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如果这家车企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必然会被回旋镖击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中明确标注了L2级别(L3以下)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是,所有车企在宣传时都没把这当作重点。

事故的另一焦点是AEB是否起了作用,平心而论,小米在智驾上的宣传其实是所有车企中相对保守的,但在AEB的宣传上存在不足。如果没有这起事故,也许所有车主还不知道小米汽车的AEB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2024年3月,在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声称小米汽车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可以在135km/h的白天高速、120km/h的夜间高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停。

小米汽车还展示了在主动安全极限测试中的六项测试成绩,其中三项与AEB有关,分别是100kmh消失的前车、夜间120kmh静止的故障车、135kmh静止的故障车。在这三项极限测试中,小米SU7全部“挑战成功”。

但是,在小米汽车4月1日发布的回应中提到,小米SU7的AEB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如果早一点明确宣传,也许这位车主就不会完全把车交给NOA。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汽车智能化给它们带来了切入汽车市场的机会,也让它们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无论如何,都不应丢掉对技术的敬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新摘】,微信公众号:【新摘商业评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36552人已学习15篇文章
击溃顾客最后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心甘情愿按下购买按钮。
专题
1537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和应用用户画像。
专题
30690人已学习19篇文章
2018年过去了,你都收获了什么?新的一年,你需要如何前行?
专题
1282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需要有对应的产品战略以应对市场。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产品战略规划。
专题
14400人已学习10篇文章
聚合支付作为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的拓展,能够提供多渠道支付方式,简化商家的支付对接。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聚合支付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