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业迁移之KD模式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与重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转型,传统的制造业模式正在被打破,产业迁移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组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制造业产业迁移中的KD模式(半散件组装与全散件组装),分析了从SKD到CKD的产业迁移路径、产业控制权的争夺、以及这一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深远影响。
背景
一、中国工业制造体系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极具全球竞争力的生态,具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链条相对完整、供应链效率极高等优势。中国制造业总产能已占全球1/3以上,其中60-70%供应国外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不会终结,但国家间合作大分工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一定会是全球分布式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的全球化合作模式;
三、中国制造卖全球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各“大厂”将生产制造基地都全部集中在中国再出口至全球市场的时代也已经结束;
四、“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制造仍然是全球制造中的最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五、中国政府关注实体经济、制造业、就业、税收、出口创汇,但世界各国同样也关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和谐相处、友好合作。
To B产品走出去
今后除非你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否则某国生产制造全球卖的情况会非常少,都需要本地化生产 。中国有大量的细分行业企业一直在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如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链、油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等,随着主机厂(链主)生产基地的全球布局以及在关税及供应链安全半径的双重作用下,必须跟着在同城/同国家/周边国家建厂,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国际大厂及中国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仍然会将市场重心和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制造基地放在中国。所以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的中国供应链企业也将会逐步演变成总部在中国、主要研发中心在中国、针对中国市场的制造基地在中国、核心/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制造在中国、产品交付端在全球各地的跨国经营模式。
我认为,未来的十年是中国企业演变成“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快速成长期。过去是国际大厂进入中国让中国供应链与国际水平同步,未来是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继续与世界同步甚至超越。同时,中间品出口至全球各国一定会快速增长,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逐步实现“销地产”
供应链集中在中国且链条相对完整的优势产业应当实现“销地产”,除了简单快消品以外,任何国家和经济体都不太欢迎直接进口,所以多少都会有一些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更何况商品除了性价比外还有如适应本地化使用习惯、售后服务等因素。所以要想扩大、稳固市场占有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本地化生产——“销地产”,而不是以低价优势外贸出口。
中国的许多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也陷入了亏本竞争的恶性“内卷”,但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这些产业还是空白,如黑白家电/小家电、家装建材、照明灯具、低压电器等等,有条件的企业应利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去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组装生产线实现“销地产”,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国产品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通常成套零件/散件进口关税会比整机进口低很多,SKD/CKD出口所获取的利润也要远远高于成品出口的利润。
1. 产业迁移:SKD→CKD揭示全球价值链解构重组
1)产业迁移的阶梯性渗透
SKD阶段(2010年代)
本质:劳动力套利型迁移
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半成品(SKD)完成终端组装,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替代中国装配环节(如越南手机厂工人薪资仅为珠三角1/3),实现产业链末端迁移。
典型场景:
- 印度莫迪政府”分阶段制造计划”(PMP)要求SKD组装比例逐年提升
- 非洲传音模式:中国主板+本地组装,规避非洲国家35%整机关税
CKD阶段(2020年代)
本质:技术扩散型迁移
接收国要求拆解核心模组(如主板CKD拆分PCB光板与电子料),倒逼本地建立二级供应链(如土耳其已形成SMT贴片集群),实现产业链腰部迁移。
典型案例:
- 墨西哥《美墨加协定》迫使中国车企以CKD模式出口零部件
- 巴西要求消费电子企业本地生产PCB基板以换取税收减免
2)产业控制权争夺升级
- SKD时代控制点:中国掌握主板设计、核心元器件采购、工艺标准制定(如华为海思芯片定义手机架构)
- CKD时代控制点:接收国通过本地化法规(如欧盟《电池法案》要求锂电材料溯源)争夺供应链话语权
2. 产业转型视角:CKD倒逼中国制造范式革命
1)被迫转型压力
成本护城河崩塌
珠三角手机组装综合成本(人工+管理+物流)已达墨西哥的117%,SKD模式成本优势丧失
典型案例:东莞某电子厂SKD订单利润率从2015年18%降至2023年5%,被迫转型做CKD精密连接器
技术封锁加剧
CKD拆分倒逼核心技术暴露:如某国产贴片机厂商因土耳其客户要求提供设备源代码,面临技术逆向风险
2)主动转型路径
向上突破
从”装配者”转向”标准制定者”:大疆通过自研飞控算法,迫使海外无人机厂商采购其CKD飞控模块
横向延伸
构建模块化技术包:比亚迪将刀片电池、e平台3.0等技术封装成CKD解决方案,向丰田等车企输出
生态重构
打造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双底座:深圳某SMT设备商联合EDA企业推出”智能贴片解决方案包”,实现设备-工艺-物料数据闭环
3. 战略应对框架:中国制造的破局之道
1)技术卡位战略
- 核心器件深挖:聚焦IGBT、MEMS传感器等”卡脖子”领域(如华为哈勃投资思特威CMOS芯片)
- 工艺标准输出:将中国工厂管理经验转化为工业APP(如富士康工业富联推出”熄灯工厂”管理系统)
2)供应链韧性建设
近岸化布局
在RCEP区域构建”3小时供应链圈”:如立讯精密在越南海防建立连接器-CKD枢纽,实现华南基地4小时物料直达
数字化穿透
应用区块链实现CKD物料全程追溯:海尔COSMOPlat系统已对接全球2.3万家零部件供应商
3)商业模式创新
- 制造即服务(MaaS):向CKD客户提供”设备租赁+技术授权”组合服务(如先导智能在匈牙利试点锂电设备订阅制)
- 技术许可银行:建立专利池向新兴市场收取CKD技术使用费(参照高通模式)
结语
KD模式的普及实质是全球产业权力再分配的具象化。中国制造需从”产能输出”转向”能力输出”,通过技术模块化、服务产品化、生态平台化重构竞争优势。这不仅是产业生存之战,更是塑造新工业文明形态的历史机遇。唯有将压力转化为范式革命的动力,方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掌握主动权。
本文由 @给我磨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