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这3个坑,数字化才有机会成功
数据显示,中国虽有超过80%的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但成功率却不足20%。为何众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步履维艰?本文将深入剖析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见的三大坑:认知误区、切入点偏差和能力短板,提供实用建议,帮助企业避开这些陷阱。
华为CIO陶景文说:“数字化转型是当代企业的必选项,而非可选项”
前几天,我看到一组数据,令人深思。
数据显示,中国 81.6% 的企业已开启数字化转型,然而成功率却不足 20%,并且这些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快消品行业,耐用品领域的成功率恐怕连 5% 都不到。
这让我有些意外,毕竟当下我们已普及 DeepSeek,AI大模型用户都超过2.3亿,我们都步入 AI 时代,可企业数字化竟如此滞后。
要知道,在 AI 时代,企业要想站稳脚跟,算力、算法与数据缺一不可。那数据从哪里来,肯定是企业数字化。所以企业想抓住 AI ,企业必须先过数字化转型这关。
为什么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成功率低呢?主要有三道大坑。如果能成功避开这三道坑,转型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
第一道坑:认知误区 —— 将数字化视为项目而非战略
将数字化当作项目与视为战略,存在本质区别,集中体现在企业对其重视程度、心理预期、难度估量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我们常说数字化是 CEO 工程、一把手工程,这背后深意便是强调数字化的极端重要性,它应该被放到企业发展的最高优先级。
数字化绝非简单装一套系统就能大功告成。过去,不少软件公司以售卖软件为幌子,误导企业开展数字化建设,最终却收效甚微。另外数字化也并非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它贯穿企业全业务流程。
以生产零售型企业为例,从生产数字化、研发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到供应链数字化,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至于从哪个环节率先突破、需要耗费多长时间、面临多大挑战以及何时能收获成果,回答这些问题都不简单,它需要全公司上下一心,把它作为统一战略来推进。
前面也说过,AI 时代的三大核心要素 —— 算力、算法和数据中,数据堪称关键中的关键。缺乏数字化根基,企业在 AI 领域的发展也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企业 CEO 务必保持清醒认知:数字化是关乎全局的战略,绝非普通项目。
第二道坑:切入点偏差 —— 价值认知错配
数字化并非炫技手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它要给企业创造实际价值,这一开始就要有清晰共识。但是,企业往往当局者迷,导致方向错误。
曾有一家客户企业,它的产品并非直接面向终端用户销售,而是借助经销渠道,属于典型的生产型企业。当时,他们的私域团队向我咨询:私域运营究竟应侧重于服务还是销售?这一问题已困扰他们长达半年之久。私域是客户数字化的一种形式,他们的困惑恰恰反映出在客户数字化价值切入点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切入点一旦错误,企业往往劳神费力却收效甚微,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却难以达成目标,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
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我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数字化切入点各有不同。
对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数字化切入点应优先聚焦于生产端、供应链端、研发端以及管理端。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直接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品品质与良品率。数字化管理还能助力企业实现规模化扩张与模式复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体现。
而零售型企业由于直接面向消费者,产品销售面向市场,它的数字化切入点则应优先考虑营销和渠道端。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宣传曝光、提升品牌知名度、精准营销、深入用户洞察,最终提升用户转化率与复购率。
如果企业兼具生产制造与零售双重属性,那么两端的数字化建设都需同步推进。
简而言之,找准企业数字化切入点,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业务模式。务必选取最易出成果、对企业最为关键的业务环节作为突破口,切忌盲目跟风、仓促上马。
第三道坑:能力短板 —— 组织能力欠缺,人才匮乏
再好的战略,最终都需依靠组织与人才来落地实施。缺乏合适人才,战略难以推进;用错人才,损失更为惨重。
如果能找到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自然是最佳选择,但在现实中,这类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我的建议是,优先选拔懂业务的人才。即使他对技术不了解,也可通过配备产品经理,将业务需求准确传达给技术团队,同样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是只懂技术,不太懂业务,就会很难沟通推进。
企业自身组织能力不足,还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协同作战,这样内外结合,加速数字化进程。有些传统企业将数字化交由 IT 部门主导,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对。
数字化一定是业务驱动,不是技术驱动,所以要听业务的。另外,我也不建议企业把数字化工作完全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自身必须组建数字化团队,最懂企业还是自己人,而且数字化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
今天,很多优秀的企业已经不把数字化转型挂在嘴边,因为它们的数字化早已融入日常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希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前行企业,能够成功避开上面的三大 “坑”,早点转型成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晏涛三寿】,微信公众号:【晏涛营销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