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IP就像摆地摊,这四种人更容易火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打造个人IP似乎成了许多人追逐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这条赛道上脱颖而出。本文将通过“摆地摊”的比喻,深入探讨哪四种人更容易在个人IP的打造上取得成功。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有人认为打造个人IP需要会写小作文、懂运营、长得好看,但秃头老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我眼中,真正成功的个人IP,往往是那些最像“街边摊主”的人——他们身上带着有人情味的烟火气,能把流量当作街坊邻居来经营。
一、重复的力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妈,十年如一日地追问着“加不加辣子”。做个人IP也是如此,今天拍做菜,明天聊职场,后天晒宠物,观众根本记不住你是谁。
而那些能在镜头前重复说口头禅的人,比如每天教一句英语的、天天拆解商业案例的,反而成了别人脑海里的“老熟人”。
适合做IP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他们能把“今天吃了吗”这种废话,说出365种花样,让观众在每一次的重复中,加深对他们的印象。
二、厚脸皮的智慧:把批评当作成长的阶梯
没人看你的短视频会哭吗?你直播时被骂“真丑”会生气吗?评论区有人抬杠你会关闭评论区吗?
玻璃心的人,其实不适合做自媒体,三天就卸载APP了。
但能成事的人会笑嘻嘻地回一句:“哥你骂得对,下次我争取丑得更特别点。”
他们深谙街头智慧:小区门口开小卖部还能碰上讨价还价的大爷呢,网上被喷太正常了。
更何况你再怎么调整定位,总会有不喜欢你的人。就像刘备再怎么仁爱,也会有宿敌;曹操再怎么奸险,也有昔日好友愿意收留。
真正的狠人会把丢脸当作健身——脸皮越练越厚,心理素质越虐越强,最后甚至能拿黑粉评论当作段子素材。
三、接地气的表达:把专业知识嚼碎了喂给你
菜场里卖菜的大婶教你挑番茄,不会说什么“生长周期和品种”,而是说“捏着带弹性的西红柿最新鲜”;
修车师傅讲保养,不会拽汽修的专业术语,直接告诉你“这钱别省,省了万一上高速出事儿了咋办”。
适合做IP的人,往往有这种神奇的“翻译能力”——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你,还不让你觉得有被说教的怪异感。
他们不端架子,敢露拙:讲运营知识不说“赋能”“抓手”,直接吐槽“老板画的饼太硬,得配着离职报告咽”。
四、坚持的力量:像摆摊人一样早出晚归
一个摊位在菜市场十年如一日地摆摊,街坊邻居会熟悉它的存在。很多人做自媒体因为短期没看到结果就放弃,却忘了做自媒体是长期坚持才能见曙光。
那些整天想着“快速涨粉变现”的人,就像饿疯了去抢打折鸡蛋的大妈——动作变形,吃相难看。
而那些闷头打磨手艺的工匠、认真研究怎么炸油更酥脆的早餐摊主,反而在街坊的口耳相传中攒下好吃不贵的名声。
真正适合做IP的人,都有种“老手艺人”的底气:今天发的内容没人看?没事,反正明天我还来出摊。
作为10年的新媒体运营,我不会奉劝人人都做自媒体,我也不觉得这是溺水者的救命稻草。
如果你受不了三个月冷启动期的寂寞,扛不住键盘侠的指指点点,更愿意躲在公司系统里领安稳工资,那说明你本就不该来这条街摆摊。
但如果你心里有团火,烧得你睡不着觉,哪怕支个塑料凳子,都忍不住想跟人唠点真东西,那这条街早晚会有你的位置。
十年磨一剑,出鞘引震动。我不相信一鸣惊人的崛起,更相信日更一卒的躬身入局。
阅历,见识,经历,专注,求精,过往种种,造就今日的我。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