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被滥用或误用的交互设计原理有哪些?

0 评论 14159 浏览 3 收藏 8 分钟

总是有一些滥用或者误用的交互设计原理存在在产品设计当中,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都有那些误用案例呢?

三次点击原则@周路灯

三次点击原则,原意是“如果用户在3次点击中无法找到信息和完成网站功能时,用户就会停止使用这个网站”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产品经理会经常拿三次点击当作挡箭牌,坚持把所有的功能入口放在同一个页面,使产品的层次变得扁平,虽然用户需要的点击数少了(实际上只是经过培训和学习的老用户点击数),但是页面内容过多,没有重点,新用户依然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Don’t Make Me Think 》这本书中提到了可用性的三条定律。其中第二条写到:要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须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

容易被误用的、或者容易被忽视的原理/方法@马力

1. 用户中心设计(UCD)

如果你将这当成一句口号,那可以自动忽略了。问题往往是,每个人口中说的“用户”都不一样。所以很多人的以用户为中心,实质往往是以自己的视野为中心…

传统上的用户中心设计现在是否依然适用?在实践当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些方法中的很多问题。

2. 系统性思考

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某个大人物可能用一下产品,立刻会说出xxx地方的交互不好,balbalbla。

但是,交互设计往往面临的是一个系统,对于用户需求、习惯、效率等等,往往是在系统角度上的权衡,就像经济学上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而不仅仅是一个点的设计问题。问题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处理好一个系统,而非一个个点,是一个优秀交互设计师应当具备的能力。

所以设计原则也是这样,很多设计原则互相之间可能是矛盾的,做出设计决策的过程就是不断做出权衡/权变的过程。

3. “别让我思考”背后的本质

想象一下,用户的认知能力、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将其模糊的称为“原力”的话。每当你在界面上多出一个元素/流程,都是在消耗一定单位的“原力”。每次的消耗可能是你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一旦积累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效用。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消耗过程是指数增长的。

每次当我们让用户多绕了一个弯、迷糊了一小下、思考的多了一点,都是在以指数的方式消耗着用户的原力, 直到用户爆发或者用手投票。

同样,这样的原则不是孤立存在的。“我”是谁?核心用户是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用户群,并且,用户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产品经验等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很少有产品能面向所有用户。

另外,这里的“我”是一个群体概念,这意味着总是有个案的,如何处理本身也是一种权衡。

4. 交互在流程上先于视觉

以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这么做,先有了/确定了交互设计,然后视觉设计会基于交互来做。

现在(包括在写这段文字之前我们正在做的一个设计讨论),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中,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交互和视觉无法简单的分隔,包括在流程上。这两者之间往往需要反复、快速的迭代。我们现在会因为视觉而调整交互(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实现某种视觉效果,而是在视觉中发现能够更好的营造体验或者使界面更加清晰明确)。

视觉和交互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中越来越密不可分。无论是内在美、表象美或者行为美,本质都是美。如果哪里是不美的,一定是出了问题。

能引起用户注意的“重武器”@王天欣

1.弹框:模态弹框能快速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上面,但是妨碍了用户做其他操作。

应该慎用,只有当系统要崩溃并且要很久才能修复的时候,或者如果不注意就回带来严重后果的时候(比如表单编辑了一半用户不消息关掉页面时提示)才使用,否则就会经常打断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况且有些人在网页中设置了屏蔽弹框,依赖弹框提示的就无力了…

2.声音:同样可以引起用户注意。

但经常遇到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声音,花很久去一个个看网页去关掉声音..很浪费时间也令人讨厌。而且在嘈杂环境中也不适用。

3.闪烁或晃动:我们人眼是善于捕捉运动的(进化而来的,运动的通常是可以吃的…),所以在需要引起用户注意的时候,如用户名密码填错等(如wordpress登录框)使用。

但一些广告就利用这点疯狂的闪动,结果我们人眼慢慢习惯了屏蔽这些闪动的东西..只要是闪动的肯定是广告

APP引导页根本吸引不了用户@王竹岩

APP设置引导页,个人理解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PM觉得这个新功能太重要了

2 生怕用户不看引导就不会用

3 有时候APP的启动速度较慢,需要一个缓冲

如果一一反驳的话:

1 绝大多数PM认为重要的功能,在用户眼里根本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2 如果用户必须要通过观看引导页才能掌握使用方法,那么这个APP绝对是不合格的

3 不能因为要解决一个旧问题,而制造一个新问题

总结:

个人认为,其实滥用或者误用都是一个相对性的定义,每一个交互所呈现的方式都应该结合用户使用场景去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粥粥整理自知乎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