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 —— 心理模型vs实现模型

0 评论 2769 浏览 1 收藏 6 分钟

三金:欢迎各位来到这一期的CDC实话实说节目。我是主持人三金,不是三精牌葡萄糖酸钙那个精,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那个金。今天我们请到了一对传奇人物“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听说他们两个天天把CDC的设计师整的死去活来,今天我们好好和他们分享一下经验。好,掌声有请。

(实现模型、心理模型出场入座)

三金:那,按照惯例请二位做个自我介绍。

实现模型:咋介绍啊?

三金:我看你们两个不仅名字像,长的也蛮像的。

心理模型:嘿,三金你的观察力还真不行。你说我们以前在工业村住的时候有时还有人说我们像呢,自从到了这软件城,人家都说我们越来越不像了。

实现模型:谁愿意像你啊。你永远是个活在过去和幻想里的人,完全是沉浸在用户期望领域里。而我呢,立足实际,完全扎根在技术解决方案领域。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心理模型:你瞧瞧他那得意劲,还以为自己多伟大呢。告诉你吧,设计师和你走的越近,他设计的东西就越难用。因为用户总要把我映射到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标新立异的界面元素和操作流程上去,这些都是学习成本和记忆负担。

三金:看来心理模型对实现模型意见挺大啊。在软件城可是住着大量的工程师,我发现他们很大一部分都追捧实现模型呢。

实现模型:嘿嘿,还不止呢,TX街区还有很多运营业务都会和我结成联盟,我们常常能顺利的把心理模型PK掉。现在连那些设计师也都慢慢站到我一边了。

心理模型:哼,你别得意哦,我觉得设计师其实还是愿意找我帮忙的,工程师、市场人员也不排斥我的。只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来了软件城,我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呼唤我的时候却很难真的找到我。

三金:为什么说心理模型变得难发现了呢?用户期望不是一直存在的吗?

心理模型:没错,用户期望是既有的。但是,因为我是存在于用户头脑中的关于一个产品应该具有的概念和行为的知识,这些都可能来源于用户生活的经验或者使用别的产品或类似产品的体验。当产品中行为复杂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在具体环节中,用户的期望就不能被一眼看清了。这个时候就连设计师都很难找到我了。

三金:我听说设计师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貌似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上次听到几个词,用户调查,用户访谈什么的。

心理模型:嗯,都是好办法。但是,用户说的未必是真的。

三金:你这是什么意思?用户会骗人?

心理模型:不是说他们故意骗人啦。而是,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因此你去问他们是徒劳的。有好些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就没搞懂这里面玄机,要知道从用户调查的结果也有可能推导出一个失败的设计。好的设计师除了要去伪存真以外,还要会真正的观察他的用户。

心理模型:另外一个问题,我发现做产品设计的人对产品的原理了解的越深,越容易把实现模型误认成我。

实现模型:什么?你太自大了吧,你说他们喜欢和我在一起是因为错把我当成你了?!

心理模型:可不是么?设计人员把自己当成用户的时候就爱犯这种错误。

实现模型:幼稚,难道非要满足你那愚不可及的旧概念才能更易用,高效直接的方式就不是易用了吗?比如,计算机产品,为什么一定要把空间概念表现的那么完美,比特世界本来就没有空间,用户体验以后他会刻骨铭心,我才应该是他们的心理模型。

(现实模型和心理模型激烈的PK起来,场面开始混乱。)

这时候,三金出手了。“停,都别吵了!”只听砰的一声,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突然消失了,沙发上只剩下一个人。

三金:啊?他们人呢?请问您是?

神秘人:我叫系统模型,也有人叫我表现模型或者设计者模型。其实,用户能看到摸到感觉到的是我,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是我的双重人格。产品设计人员是我的父母,他们确实被我的人格分裂症困扰,为了达成一个最优的平衡他们一直在努力。

三金:(嘀咕)……晕,怎么搞的,这不是剧本安排啊,怎么最后变成一个大变活人的魔术节目了。(面对观众)欢迎各位收看,我们下期见。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