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如何探索前瞻性的用户体验策略

1 评论 10766 浏览 26 收藏 15 分钟

编辑导读:一个有前瞻行的用户体验是由什么组成的?本文作者认为是 80%的创意和20%的工具。数据只是工具,创意才是第一驱动力。那么,如何探索前瞻性的用户体验策略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我认为前瞻性的用户体验研究需要 80%的创意和20%的工具!

这是我在实习阶段写下的一些用户体验思考,起因来自于实习中所接触到两个概念性展车项目。和业务需求驱动的项目不同,这类项目被我们有趣称为“三无产品”。

  • 无市场企划:概念车产品并不计划投入市场,市场部不会给出近些年的市场调研评估,因此也无法得知产品所处的市场竞争力和友商数据洞察
  • 无产品定位:概念车的产品定位并不会依赖市场缺口产出,也不会根据已有车系的用户痛点迭代新的系列产品,更多的是展现企业对未来产品的思考和想法
  • 无目标用户:严格来说,用户体验策略不会脱离用户本身,而概念车的用户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生活在未来世界的用户

在“三无”属性的产品背景下,如何开展用户体验研究以及输出什么成为我最大的难点。

这让习惯了做用户需求洞察以及通过业务输入的需求去做设计的我来说,面临着挑战。

本文以这两个实际案例(概念展车)穿插引用,梳理和总结探索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用户体验策略的方法和设计流程。

一、何为前瞻性用户体验策略

前瞻性研究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需要设计师看向未来,能够预想还未发生且有可能发声的事情。前瞻性用户体验策略则是站在 KANO 模型的期望需求上,挖掘未来生活下用户可能存在的欲望和需求。

二、概念车(前瞻性产品)为什么往往属于三无产品?

2.1 汽车项目的长开发周期

汽车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诸如电子产品、工业产品、硬件产品、软件平台等等,需要更长的开发周期,一般在 3-5 年。这就造成商品企划时的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在开发上市之后可能并不能按照预估的效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稳定。作为座舱体验研究和车机 OS 系统迭代研究来说,也会跟随不同部门的调整而相应变化,例如内造型调整或增加某个硬件产品,则需要重新设计相应的交互流程和 HMI。在较长的开发周期中,市场和用户需求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UX 研究经常面临以下两种情况:

  • 按照一类用户群体输出的体验策略,因为后续产品定位的调整,而改变策略方向
  • 按照一类用户群体输出的体验策略,因为产品上市后实际用户群体的变化,导致策略方向不受好评

因此 UX 研究在介入项目时,往往会淡化“产品属性”,聚焦“体验创新”,从使用场景和期望需求出发,发掘体验机会点和概念共创。

2.2 概念车的前瞻性要求

在车企中,概念车的商品企划和量产车又不同,(图 1)概念车通常在每年的车展上展出,由于不需要考虑技术、开模等量产因素,开发周期为 1 年;量产车尽管其市场、定位、用户群体会变化,但在前期也会有较多资料进行参考,力求在未来 2-3 年的市场中打开市场缺口。而概念车的企划目的则是洞察市场缺口。

这个目的给 UX 研究的任务目标则在以下几个方面:

  • 立足于前瞻科技的数字化座舱体验
  • 展现未来生活方式的策略主题
  • 极具创新的用户驾乘体验

而想要达成这些目标,也正是要放开体验洞察视角,不拘泥于当下的用户使用痛点和用户需求,而是聚焦于未来生活中用户的期望需求。想用户之未想。

三、前瞻性用户体验策略探索流程

通过总结 2021 广州车展和 2022 北京车展两个项目的座舱体验策略设计流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体验定位——分析阶段——概念主题——体验策略方案

3.1 体验定位

主要通过团队共创的方法,为概念产品聚焦和定位一个用户体验方向,可以是一些情绪故事,也可以是一些意向图。在以往设计流程中,UX 研究在内外造型确认之后才介入项目,基于内外造型探索体验策略。最新的项目中,UX 研究在项目企划初期就介入,和内外造型同步输出方案,一方面体现出 UX 研究的前瞻性,其能为内外造型提供更多策略灵感,而不再仅仅是立足于他们的方案上;一方面也给了 UX 研究更多空间,同时也代表了更多挑战性。

3.2 分析阶段

即在对概念产品的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标产品分析、概念灵感输入等方法,对未来的驾乘可能性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为概念主题提供启示。

3.3 概念主题

通过团队共创、脑暴等方法,输出能够体现企业设计理念和未来生活方式的用户体验主题。例如小鹏 7 月份推出的 P5,主打体验主题“朋友的私人影院”

3.4 体验策略方案

基于概念主题,通过交互流程、用户旅程、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输出用户体验策略;以及通过功能需求清单为下游 HMI 设计团队输出功能需求,使得主题和策略进一步在车机系统上呈现。各阶段的流程关系虽然是线性表达,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各个部门互相共创,流程反复重叠和循环,直到输出最有效的方案,能够有效驱动下一阶段的工作展开。

且在项目整个开发周期中,UX 研究应该尽早介入项目中,参与产品的概念定位。

四、前瞻性用户体验策略探索方法

尽管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方法帮助设计师输出设计策略,数据分析、业务需求、可用性测试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基于了当下的用户体验感受,对于前瞻性的用户体验如何探索,在此分享一些项目中使用过的方法经验。

4.1 模拟用户法(模拟画像,模拟故事线)

用户画像和故事板是最为广泛应用的设计工具,通过对用户的观察而抽象出来的虚拟用户模型和在具体情境下的用户使用产品行为。由此来帮助确定设计目标和策略。而虚拟用户法则是把“观察”的研究行为都替换成“合理设想”甚至是“脑洞幻想”。通过2个案例经验,梳理了虚拟用户构建的流程。

STEP1:设想世界背景

既然是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首先就需要脱离现有世界的价值背景,如写小说一般,设想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背景,例如我为广州展车设立了一个“万物主动感知”的背景前提,在这个世界中,所有产品都拥有主动感知的能力,和人们产生主动交互。

STEP2:构建虚拟用户

在你设立的世界背景中,人类会有怎样的心智模式?或许不用工作、或许缺乏情感交流。都可以打开脑洞去构建一个虚拟世界的用户。

STEP3:虚拟故事线

第三步就需要在你设立的世界背景中,你构建的这类心智模式的用户,在和产品交互中会有哪些新的体验感受,亦或是新的用户需求。例如在“万物主动感知”的背景前提下,我认为车像人类一般感受到用户的情绪,并做出相应反馈:语言和动作的安抚、递上一杯水等等。通过虚拟用户的方法,可以快速打开前瞻性的思维,避免设计师仅着眼于当下,无法实现体验创新。

4.2 脑暴/工作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设计创新中,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且不开放的。几乎每个企业和部门都会用到脑暴的方法,让参与者的想法建立联系、互相碰撞。关于如何开展一场高质量且有效的脑暴,也有不少业内人分享了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聚焦前瞻性思考时,不仅从用户出发,更要从未来出发的体验创意脑暴流程。

STEP1:在脑暴前

在组织开展脑暴前,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来自未来的体验主题,而不是“某个功能或技术能为体验带来什么”这类抑制大家思维的主题。例如我在北京展车项目中提出:未来 10年后的商务驾乘方式。以此让大家思考,在未来 10 年后,人们是否会在车内办公?OR 人们是否会在车内进行合同谈判。等问题。

准备好主题之后,则需要邀请尽可能多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而不仅仅限于所在团队本身,UX 研究在脑暴时会邀请内外造型、CMF、灯饰部件、HMI 视觉等团队外向且想象力丰富的人参与其中,创概念。

STEP2:脑暴中

在脑暴过程中,遵循“发散——收敛”的思维方式,从大家自由发言到轮流总结,每个人都实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收敛后的体验点

STEP3:脑暴后

脑暴结束后应该尽快将大家的创意点进行搜集,并对有创意且有价值的体验点继续策划下一次脑暴会议,让体验点从一个关键词或一句话,继续深入变成概念主题、体验策略、HMI功能需求。

4.3 跨界灵感积累(意向图)

所有设计师都会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自己的素材库,随着行业资历的加深,灵感素材也会日渐增多,我想说的是,面对五花八门的图片或声音片段或视频动图,如何和体验创新关联上,如何上自己的灵感真正的发挥出灵感激发的作用,就是这里我想说的方法:意向图关联法。意向图之所以称之为“意向”,是在于设计师已经清楚产品的大概方向,从而提炼出关键词进而对素材进行搜集和筛选。从筛选出的图片进行关联想象,关联结果因人而异。

不仅是意向图,通过一些音频、视频等来源,事实证明比图片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举例 1:

举例 2:

五、创意是第一驱动力

最后想说,随着未来大数据的发展,现在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逐渐从传统的定性化思维转变为定量化+定性化思维共创的模式。容易采集的数据确实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洞察用户的时间,增加了洞察精度和准度,但我们仍然需要牢记,数据只是工具,创意是第一驱动力。

前人广泛利用的设计工具和成熟的设计流程在帮助我们激发创意灵感的同时,我们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仍然在于不停的在行业中沉淀、对经验的积累、对新事物的不断捕捉,才能让设计师始终保持创新力。

 

本文由 @小胡的用户体验日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需要真人朗读配音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