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褪去美丽、追求简单

8 评论 5351 浏览 36 收藏 10 分钟

编辑导语:由于审美的多优化,产品设计风格及类型也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围绕用户群体来迎合市场需求。本文将从我看到、我理解、我行动、给我反馈这四个层面逐步递进阐明交互设计的本质,值得阅读学习。

近来,和新的交互团队沟通颇多。在沟通当中,不免会陷入这样的对话:我觉得这个设计不美,不优雅、所以不合适。

每每,当我们围绕产品设计的讨论进入了“美丑与否”的阶段,就基本上等同于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沼。毕竟,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偏好,依赖于我们过往的学习、认知和经历。围绕产品去讨论美丑,最后往往只能看谁的官帽子大就让谁决定了。

但是,在涉及交互时,我们应该聚焦于美丑的讨论么?

我的答案是,不应该。

在创作一幅画作或雕塑的时候,个性化的作品之美是可以被讨论的。你偏好特定的风格,从而创作特定类型的作品,看客喜欢自然好,不喜欢也无所谓。因为作品首先是悦己的,然后才是悦人的。我们借由一个个性化的作品来完成自我的投射和受众的筛选。

而在规划一款面向大众产品的时候,其商业化的产品之美则不应该被讨论,更应该被数据衡量。我们不是要把自己偏好的风格强塞给不同的用户,而是要以用户可接受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兜售出去。和作品不同,商品首先是悦人的,然后才是悦己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筛选出的受众群体,来完成品牌和服务价值的投射。即便市场上有很多,我个体不喜欢的产品设计,但是仍然要尊重其,在数据指标上是有效的。

当用户面对交互界面时,会经历:我看到、我理解、我行动、给我反馈的过程。过程中,逐环节中的漏斗转化,和最终的业务结果,是可以抽离出数据指标进行衡量的。

那么,交互设计的导向,就旨在降低整个链路中的各个环节间的阻力,体现在用户从“我看到” 到 “我理解”的认知阻力降低,从“我理解”到“我行动”的操作干扰降低,以及从“我行动”到“给我反馈”的反馈时延降低。

一、从“我看到”到“我理解”

这个环节一般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容易代入个人审美的环节,有审美洁癖的人士往往会倾向于提供更有结构化、更富有美感和逻辑性的信息排布展示。而事实上,这就犯了“理性人假设“的错误,我们总假设用户是秉持着理性来使用我们产品的,殊不知,他们大概率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感知和应用我们的产品,未必能够体会到产品精致的“匠心”:

比如,对于列表页卡片来说,同样的信息,以标签的形式展现就不如以标题的形式展现。”字要大“定律,在列表页卡片的设计中屡试不爽。

又如,在同一个页面上,如果我们增加了两个关注按钮,UV关注转化效率就会比一个的要好。以个人体验为例,我一直在使用一款壁纸软件,但直到某一日,我才惊觉原来这个页面里有两个收藏按钮,我一直只在使用其中一个。我拿着手机问了身边的朋友,呈现出28分布,80%的人和我一样关注到了同一个位置的收藏按钮;而20%的人则关注到了另一个收藏按钮、或同时关注到了两个按钮。

二、从“我理解”到“我行动”

这个环节一般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容易代入专家视角的环节,有专家视角的人士往往会倾向于使用书面的、应用内专有的表述方式,比如:沟通、马克、直聊等等,但是,这种不说人话的文案显然既不利于理解,又无法有效推动用户做出有效的行动。

套用福格行为模型,行为发生于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产品交互的作用,就是要降低用户使用产品所需的能力门槛,给到用户充分的行动提示,从而促进行为密度的提升。

从过往2C销转的经验上来看,同样的页面布局,暖色的按钮比冷色的按钮转化率高、直白的口语化文案比正式的书面语文案转化率高。数据结果告诉我们,那些原本中立的用户,是可以被颜色、文案所引导,从而做出有效行动的。

三、从“我行动”到“给我反馈”

这个环节基本上就属于基础认知了,不要让自己的产品在交互过程中出现“死机”态。在实践中可以更多的使用非阻塞式操作,通过异步的方式给到用户更及时和灵敏的反馈:

以用户上传头像为例,一种做法是在用户上传完毕后才给到提示;另一种做法则是本地完成操作后就先给用户反馈,随后进入后台的上传,只有在上传失败且重试失败后,才给到用户提示。

以内容平台发布UGC内容为例,一种做法是先审后发,先审核通过后再发布到公域;另一种做法则是先发后审,先让内容对用户自己可见,并插入到他信息流的首位,然后在审核通过后发布到公域。从公域的可视性上来说,两种方案是一致的,但是给用户体感上,先发后审的即时性更强。

只有能够切实降低用户认知阻力、操作阻力、反馈延时的交互,才称得上是商品维度的好交互。美感与否、逻辑与否,都是上帝视角的先验审判,而逐环节的漏斗指标才是用户视角的后验投票。

不追求美丽,那么追求什么呢?

简单,是我目前对产品和交互的认知和追求。

许是年纪大了,便终于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是非典型的、有偏差的,开始更多的不执念于自己,而落地于用户观察。

简单,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因为简单,所以用户更容易理解我们提供的信息和内容,从而更快速的完成信息的识别和认知。

因为简单,所以用户更容易聚焦在主路径上,不会在诸多纷繁的选项中迷失、陷入选择困难。

因为简单,所以用户不需要了解平台的黑盒,他能够得到一个更简单的系统,看到的就是直接的输入输出、按下一个按钮收获一个商品。

简单的策略,不光让用户得利,我们也会从中受益,使得前期试错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都降低许多。

简单,是一道困难的题目。

追求简单,所以我们需要找到用户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将这个最大公约数落地在产品设计中,才能让用户快速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设计;

追求简单,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更平白的文本、更直接的图标,不端着、说人话,才能让用户没有理解的障碍、一看到就能够明白。

追求简单,所以我们需要克制自己对于巴洛克风格的挚爱,不断的收敛自己想要多做功的念头,砍到20%的需求,以MVP的方式去推进业务。

从追求个体的美丽,到追求群体的简单;从追求个体的控制,到追求群体的顺应。

 

本文由 @YanZehu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个人拙见,大道至简,而“简”可有简单、简洁区分,也有着不同的区别,简单更偏向功能、交互、用户认知等方面,而简洁本身就是一种美,也不是所有能把复杂困难的业务能够做到简单、简洁,产品的终极目标都是为用户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中,美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产品形态,美的形式也不一样,没有完美,只有还算不错!我们一直在追求极致的路上!

    来自四川 回复
  2. 👍

    来自北京 回复
  3. 总结:从“我看到” 到 “我理解”的认知阻力降低,从“我理解”到“我行动”的操作干扰降低,以及从“我行动”到“给我反馈”的反馈时延降低。

    来自浙江 回复
  4. 产品设计在美观的同时能保持简单易懂就最好了,先取悦用户,再取悦自己

    来自广东 回复
  5. 有时候产品设计的简洁大方一点,更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来自福建 回复
  6. 从追求个体的美丽,到追求群体的简单;从追求个体的控制,到追求群体的顺应。

    来自中国 回复
  7. 同意,产品设计简单点,用户看着也舒服。这就要求设计师收敛自己想要多做功的念头啦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8. 同意,产品设计简单点,用户看着也舒服。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