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蜕变者S1|透过演员看同理心构建(12)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同理心,本文主要是讲透过演员看同理心的构建。
大家都知道同理心很重要,但却很难做到。要说同理心的构建有多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演员的演技。对于一些大家公认的演技派,会发现他们是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而再看一些所谓的偶像派,那就是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角色。
再深入分析一下,到底是哪里不像呢?
其实一个角色的塑造基本上分为形和神两个方面,分别是通过形体与眼神来体现的,而这两个方面是长期的人物性格与经历所形成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演技派在饰演某个角色之前,一定会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听导演讲讲就可以的,有的演员甚至要准备数年之久。例如:我们熟知的美猴王六小龄童,可以说一生都在研究。
讲到这,大家或许已经理解同理心构建的难度,其实同理心的过程,不就是我们在饰演另外一个角色的过程嘛。所以我们在探讨同理心构建过程,也可以沿着这条线来思考。
一个演员要演一个角色,首先他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必须知道这个角色是做什么的。例如:要演一位老师,他就必须知道老师在学校都做什么,上课或备课是怎样的流程,然后演的时候不能把老师演成学生。
这个层面的要求是对于一个演员基本的要求,那如何做到这一点,演员一般会通过查找相关的文献,有条件的和类似的人物原型相处一段时间来实现。映射到产品上来,我们的产品要服务一类用户,我们必须知道用户是谁,他们是做什么的,有怎样的行为,这块一般会通过用户画像来实现。
有的人可能认为有了用户画像,就可以做到同理心了,就如同有演员认为演得像某个角色就可以了。实际上,做到这个层次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也仅仅是有了角色基本的形,最核心的形还没有体现出来,更别说角色的神了。
那么,角色更深层次的形和神如何感知呢?
借用很多演技派说的一句话:演员比到最后比的是文化与修养。
这句话,我们用上面老师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假设要演的是一个民国的老师,应该如何来演?
- 首先,要演得像老师。这就正如上面所说,了解老师的基本情况及行为习惯就能达到;
- 其次,要演得像民国的老师。那就得指导民国的老师有什么特点,包括服装的,行为的等等;
- 再次,要演得跟其他角色完美契合。那就得进一步清楚,在民国的大背景下,结合老师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他会又会有怎样的行为方式。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要做到后两部分,如果你没有了解过民国的历史与人文,是很难理解民国的老师跟现在的老师(准确地说应该是自己遇到的老师)有何不同,自然也就很难理解他们会有怎样的形体与眼神。
把这个分析过程套用在同理心构建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想和用户成为“一伙的”,不仅要弄清楚他会如何对待我们的产品,更要弄清楚他们如何看待今天的人、事以及社会,这背后反映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正是我们说的同理心的“神”。
基于上面的讨论,我觉得要真正构建同理心,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用户画像,抓住用户的“形”
用户画像是理解用户的基本工具,因此用户画像的细粒度决定了对用户理解的准确性。为了更好地绘制用户画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一手资料(从真实用户获取)和二手资料(相关书籍、文献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部分可参阅“用户画像的层次”一文)
(2)关注社会人文,熟知用户的“言”
就如同人们常说的80后、90后,任何用户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标签,而这些标签折射出来的就是社会环境与文化。例如:我们想要理解90后的思维方式,就需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这些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这些个性也将直接反映到他们的言行上。
因此,在此我是建议每个产品人员都需要学一点匹配目标用户的社会学内容,无论是通过读书,还是通过观看社科节目,亦或者阅读文章,任何方式都可以,所实现的目标就是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形成逻辑。
(3)关注人的变迁,洞察用户的“神”
所谓人的变迁,想强调的是对人性的洞察。用户的人性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当人性发生变化,思想与行为也随之改变。此时我们再来理解用户,原有的认知基础都要发生变化。
就好比当一个男人变成爸爸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你要理解他的需求,原有的用户画像、社会人文都可能不再适用,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用户。
相关阅读:
#专栏作家#
E木笔记,微信公众号:E木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在线教育领域探索者,专注移动互联网产品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协议
12篇都看完了
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