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课堂的角度,聊聊智慧教育的目标用户及用户特点
文章从用户作为切入点,分析指出智慧教育产品的用户类型,他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彼此又有什么联系,并以此确认产品的核心用户。
在之前对智慧课堂场景的简单描述后,收到了不少同行业朋友的观点与疑问。其中不少优秀的观念也促使我不断去思考:自己究竟该如何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与产品。
在近期对手头项目的复盘过程中,我试着变换自己的视角去重新看待智慧教育这个行业,也希望能够通过梳理帮助自己回答一些之前未能明确的疑问。以下正文:
说起智慧教育,相信不少从业者都能够讲出“B2B2C”这一商业模式,但我们在设计产品时,究竟满足的是用户还是客户?他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彼此又有什么联系?接下来我们从智慧课堂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些用户,并试着进一步聊聊产品的目标用户究竟是谁。
一、用户特点
相较于互联网产品,教育类产品的用户通常有着明确的“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划分。而立足于K12阶段院校的智慧教育产品,则更是将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第三方的服务商等角色放入不同的垂直场景中,构成了多样的产品用户群。
1.1 教育管理者
严格上来说“教育管理者”这个词并不够准确。但在通常意义上我们指代的主要是两种角色身份——教务主管与教学副校长。这一类用户的主要特点有:
- 年龄段在35~50岁之间;
- 或许有着多年的教育经验积累,但通常并不会直接参与到教学情景当中;
- 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他们的核心职责;
- 通常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事务型工作;
- 对教育信息化产品有持续的、多方面的接触。
大部分的产品功能对这类用户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他们比较可能关注到过去的电教化产品无法满足的一些功能点(如:课堂图片下发、实时数据、课后作业等),甚至也会毫不留情地谈到一些印象里更加良好的产品来进行对比。
我们所说的“2B”,也正是为这样的人群打造的产品/服务。
1.2 教师
1、教师首先是与医生、工程师、程序员一样,是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一种职业。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学生(包含专业课与德育、美育等),除过我们经常讨论的备课、上课、作业、测试、家校沟通等场景外,教师群体会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课程设计上面(这一点带来的影响稍后再说)。对大多数的教师而言,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基本知识才是最基本的,而教学中采用的一切方式、资源和工具,均需要能够为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服务。
3、教师用户个体的授课风格以及对授课方式、授课资源的选择主要受到学科特点的影响。单就常见的授课课件内容来看,文科教师比较偏向与图文展示、音频与可注释的内容;相对的,理科教师偏向于公示、习题、示意图及实验动画的展示。
4、在软件的操作风格上,女性教师对电教化、触屏类产品的使用熟练度,以及在课堂场景中对于软件应用的容错度都相对低于男性教师。
对于智慧教育行业而言,教师角色永远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原因有两点:
- 对于智慧教学主场景而言,教师用户的产品使用程度是最深的;
- 对于围绕智慧课堂建立的各个教学活动场景中,教师用户不仅是功能的使用者,也是维系其他用户的重要的数据枢纽。
1.3 学生
学生用户在整个智慧教育的场景中均是产品的被动使用者。这类用户的主要特点有:
- 注意力转移快,在课堂环境中需要引导和管控;
- 对学习资源缺少辨识能力,使用度低;
- 普遍对学习工具的使用缺少主观能动性;
- 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较高,优于教师用户;
- 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心理层面倾向于被认同。
此外,在当前较为成熟的智慧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用户所提供的服务常常不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这一点我们放在后续讨论。
1.4 家长
家长用户同样是一个泛指概念,准确上说应当用于指代那些能够陪伴孩子并监督其课后学习过程的家长。因此这类用户极有可能包含着一部分对数字产品的使用仅限于电视的高龄人群。但我们还是尝试着归纳一下这类人的特点:
- 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及学校表现;
- 缺少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资源缺少辨识能力;
-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注;
- 普遍没有充足时间关注学生。
通常情况下家长用户不会作为智慧教育产品的主要用户,但我们仍然会出于数据闭环的考虑,为家长用户提供App或小程序来满足家校互通部分的需求。
二、目标用户
2.1 业务场景
在经过对几类用户的分析后,我们不妨先通过预设课堂环节,罗列一下不同角色在业务场景中实际承担的任务,如下图:
“教师用户看上去是整个业务流程里涉及业务最多的,而且许多环节都非常关键,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去做教师端吧!”
如果在看过整张图后,你的脑子里也出现了上面的观点,那么请赶快站起身冷静一下。如果带着这样的观点继续下去,很可能让自己的产品与团队逐渐走进死胡同。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刚刚建立的简易流程不难发现,尽管教师用户与学生用户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场景交互,但真正联系起了四类用户的实际上是数据,也就是“学习成果”。
2.2 用户分层
那么数据和目标用户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面向同一场景中的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因为太过杂乱而难以判断自己是否偏离了产品设计的初衷。而找到不同用户在业务流程中的关系则可以帮助我们简化线索,进而通过梳理层级关系,确认核心用户。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根据用户对数据的使用进行简要归纳:
- 教育管理者:使用数据指导教学管理、指导信息化建设;
- 教师:使用数据找出班级薄弱点、指导课程设计;
- 学生:使用数据总结自身薄软点,获取针对练习;
- 家长:使用数据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相信这样一来对用户层级的划分就已经显而易见了。在智慧课堂场景中,我们真正的核心用户实际上是教育管理者。
其他三类用户,则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扮演了业务执行者、数据制造者与宣传者的身份,以实际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提供使用数据,一方面享受大数据服务带来的资源便利。
三、智慧教育其实在智慧什么?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教师和学生,提升自身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争取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而对于智慧教育产品而言,则是通过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SAAS服务,通过大数据加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撑。
换言之,智慧教育真正提供的是一种类似于钉钉的企业服务。
本文由 @ 壹度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求私人好友位:mzk5256
求翻牌,同智慧校园类应用产品经理。
对于智慧教育行业,我认为还是应该针对课前和课后进行重点研究。
课中教学如果过多地加入了电子产品来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毕竟课堂并非全是用来知识的传输,还有道德的教育。当然,教师使用多媒体并引入多种课程资源是可行的。
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其行为和错题进行分析,形成学情报告以发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至教师和家长端,方便有针对性的练习、提升。
非常感谢留言,对于你从教育本质去考虑产品这件事上,我是十分赞同的。
有趣的是,不论课前课后,教师用户与学生用户都不能孤立存在,因此相较于课堂这样的强交互场景,目前大多数厂家都在尽力规避直面这种难以预期的重要环节。但我始终认为你所说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暂时没有呈现出更有效的形态来。
我对智慧课堂的理解是:借助信息化的辅助工具,完成对教学过程的支撑,管理和监督,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获取的原始大数据数据进行加工,分析,达到激发课堂活力(提高学生互动性),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务教学管理模式的目的。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