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手机下满了APP从不打开也不卸载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8 评论 10033 浏览 18 收藏 13 分钟

人们越来越依赖APP了,APP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现在很多人手机里下满了各种APP,但是有的APP几乎从来没有打开过也没有卸载,这些人是什么心理呢?关于这个话题,我问了问身边的一些朋友,谈谈他们的看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各种APP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打开手机便是各种各样的APP,微信、淘宝、支付宝……

从以前的报纸,电视,电脑PC端,逐渐转向移动端,APP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根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秋季大报告显示:

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从2017年的229分钟上升到291分钟了,可以说人们越来越依赖APP了。

那些手机下满了APP从不打开也不卸载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现在很多人手机里下满了各种APP,但是有的APP几乎从来没有打开过也没有卸载,这些人是什么心理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问了问身边的一些朋友,谈谈他们的看法。

01

都是知乎惹的祸,有哪些冷门但逆天的 App?以为自己会用的高逼格软件,结果是自己高估了自己的境界。

——李杨

我手机目前一共下载了50多个APP,但是经常打开的不超过6个。

因为平时逛逛知乎、豆瓣,看到那些推荐APP的文章都会忍不住去看下,只要自己手机上没有装过的,都会有好奇心去下载体验。

而且那些文章的标题就很吸引你点击进去看,诸如下面这些:

  • 《有哪些比较文艺的app值得推荐?》
  • 《App Store 有哪些冷门但逆天的 App?》
  • 《iOS 上有哪些极简主义并且好用的 App 推荐?》
  • 《你有哪些相见恨晚学习类的手机app想推荐给大家?》

各种诱惑性标题、文章给你推荐五花八门的APP,给你一种“你下这个APP就是赚到,不下就是亏了”的感觉,于是我忍不住都下了,结果下完以后体验几秒,就退出去了。

从此,就一直再也没有打开过。

“主要那些推荐的APP都太小众了,使用场景特别少,所以不怎么使用。”

而且现在都已经对这类文章麻木了,看到这种类似APP推荐的文章都懒得点击进去看了,因为用的到的就那么几个。

02

一堆提高英语用的,学习用的,结果基本碰都没碰,对自己的毅力存在误解,感觉自己是个沙碉……

——方婕

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大学生嘛空余时间也比较多,没事的时候就刷刷手机,而且刚进大学,什么也不了解,看到各种大学生相关APP全都下了。

怀着一个爱学习的心(假装爱学习),就下了各种公开课的视频,网易公开课、TED公开课;关于学习英语的,下了不下10个,记得大学里当时为了备考四六级,各种背单词软件我全都下了。本来想看看哪个更好,结果下完也没怎么用,还是老老实实去背单词本。

在大学里确实比较空,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很容易分心,时不时的打开微信,看一眼,然后刷下微博,一刷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到了深夜才发觉,自己今天才看了2页内容,然后开始埋怨自己的效率为何这么低。

然后朋友又给我推荐各种效率工具APP,类似:「专心」、「Forest」 、「番茄闹钟」APP,笔记类、便签类、我也下了一堆,结果呢也不怎么用。

现在这些APP还在我整理的学习类文件夹里,明明根本不用却又懒得卸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我是一个「积极废人」吧,本想拯救拖延症,结果拖到现在都没打开。我感觉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抱着学习的心态,有些APP都是间歇性打鸡血时才下的,下了后就再也没用过,过多久就开始放弃了。

新学期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在手账本上一一列举了要完成的几件事,期间稀稀拉拉完成了十几件没什么技术难度的,之后开始基本都在无限拖延。拖到现在,已经忘了那剩下的几件事到底是什么了。

心里不免遗憾,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03

学校强制下载,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张向阳

还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学校强制性要求每个学生下载APP,说不下载就会影响我们毕业的。

那个APP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实习报告,好像只有大四的学生才需要写。一开始我们也根本不想下,但是没有办法啊,学校说不通过那个APP,实习报告的成绩就是0,我们又不想挂科只好下了。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而且我问了我在其他学校的同学,他们好像也被强制性下过。什么眠眠学法、平安校园,安全教育平台,都是说和学分挂钩的,不下就影响学业。

我觉得互联网时代时代搞这些没有错,但是,很多这些软件公司,要求下载的这些APP都是之前没有多久才成立的。

最主要他们的产品做的真的是太垃圾了,你功能做的好一点用着也行吧,用着用着就闪退的APP,真的太影响体验了。

04

我是产品经理,手机下了200多个APP。

——陈佳明

我是一名刚入职的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体验各种APP是我日常工作之一。现在我的手机下满了超过200多个APP,有事没事都会刷下APP。

有时候对其功能、页面交互等进行体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思考,然后通过一些群内的交流,逐步对产品有了自己的认知。现在各种新鲜事物的APP非常多,还有一些领域自己不是特别擅长,需要逼迫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了解。

记得之前为了研究女性市场,手机上装了一大堆蜜柚这种APP,结果有一天一个女性朋友看到我的手机界面,那个场景很是尴尬。

之前一个师兄和我说,他手机下了300多个APP,结果那个手机就废掉了。

05

消费降级,现在连1元限免软件也会去下,毕竟又赚了一块钱呢!

——朵朵

今年年轻人消费降级这个词比较火,之前看新闻说继佛系低欲望养生之后,又有一种新的“消费降级”现象正悄然影响着年轻。

“人均50元以上的聚会不要叫我”、”之前觉得苹果手机卡的不行,等到苹果手机新款发布价格公布时,觉得手机还行一点都不卡旧的还能凑合”,我觉得很有体会哈。

现在出门公交+共享单车,再也不任性地出租车或滴滴了。

好久没买新衣服,毕竟去年买的今年也还可以穿。化妆品旧的还能用,反正我素颜,偶尔涂个口红显气色。健身卡也不办了,自己在家用keep。

关键是连APP我都开始降级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订阅了一些限免APP的推送,只要推送给我限免的,我就立马点开链接去下载。

各种限免而且评价都不错,一个APP原价1元,心里想着不下白不下,下了还赚了1元钱呢。

结果手机上下的软件越来越多,但是说实话这些APP除了刚下载体验觉得不错外,之后根本不怎么使用。现在低于十块我都不会下载,感觉是我自己膨胀了哈哈哈。

06

原本想着把自己P美一点,下载了一堆“有气质”的滤镜 app,结果用着用着最后发现还是系统相机最好用;

原本想着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想着“总有一天会看”就下载各种读书类app,到到现在一本都没看;

原本想着下了这些“有态度”的app 觉得能改变自己,现在想想真是给这些app太大压力了 。

“原本”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凌娜

07

哎哟,这个APP很好看,还是英文名字的呢,逼格这么高,我肯定会很喜欢的!

……..

过了一星期,

这个APP是拿来做什么的?

以为自己会用的显逼格软件,结果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境界。

@周恩泽

08

很多游戏玩腻了就不玩了,但又舍不得删,毕竟当时是花了30块钱下的,删了多可惜。

还有平时会经常听听歌,但是现在为了找一首歌,硬是要下载了四五个音乐软件才听得到,真的太心累了。

你们这些音乐软件能不能用点心啊?

@赵燕景

09

手机助手、手机营业厅、手机银行,这些东西虽然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偶尔还是得用一次,卸载了你又得重新下,还要输个人帐号信息,只能放着。

@陈一文

10

256G,装了六百多个app,还没装满一半,不担心下多少,手机内存太大也懒得删。

@王博

11

平时喜欢看视频,就下了一堆视频的播放器,因为版权问题有些动漫或者电视剧只能在特定的播放器上看,不知不觉下了好多视频播放器。

@程印

12

下了一堆翻墙用的,脸书,ins,推特,原本觉得下了这些软件很有逼格,在朋友面前装个逼,结果发现我和这些APP的距离,就差一个稳定的梯子……

@冯思纯

13

装了一堆所谓的社交软件,原本想通过社交软件约个妹子,后来发现所有的社交软件,最后都会以“Hi~方便加个微信嘛”,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微信上……

@李小默

14

我是一个典型强迫症患者,竟然为了凑足一框相同色系的app,去下载一大堆app,嗯,我觉得应该不只我一个人这么做。

@赵曦

15

交管123123,因为一次未带驾驶证扣了1分,当时50块钱下载的。可是至今没有一辆属于我的汽车。

@杨轶

#专栏作家#

德鲁大叔,微信公众号:heiyandoudou2016,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观察者新兵一枚。

本文由 @德鲁大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就是一个流水账,其实下载的多就是好奇,手机里存在的多就是内存够大

    来自北京 回复
  2. 网友永远都是一个神奇的群体~~~

    来自上海 回复
  3. 交管123123 ➡ 12123

    来自四川 回复
  4. 手机容量会倒逼你卸载低效APP

    来自上海 回复
    1. 这个总结到位,不是你不愿意删除,而是你手机储存大。我的32G天天清缓存,月月卸载下载不常用的,没办法

      来自上海 回复
    2. 很好奇一直不会卸载的是哪几个app,可否分享?

      来自江苏 回复
    3. QQ 微信 支付宝 淘宝 王者荣耀 虎牙直播 腾讯视频

      回复
  5. 只有调研和过程内容?想看作者总结提炼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