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观察就是傻呆呆地看?2 招教你搞定用户观察
用户观察该如何做前期准备?用户观察有什么类型?做用户观察时,该注意什么?
观察与产品交互的用户,是了解产品可用性以及了解整体用户体验的好方法。同时,观察用户相对容易,因为它不需要参与者进行大量的培训,在用户样本量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相对较快结果产出。
图1. 图片来源Mdd
长期以来,用户观察一直普遍应用于心理学中,用于用户研究的技术与心理学中使用的技术非常相似,也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用于观察用户的两种最常用的技术是受控观察和自然观察,也是行业中普遍研究的两种技术。
前期准备
在我们决定进行用户观察之前,首先做一些很重要的前期准备:
我们需要决定,我们期望从我们的观察性研究中学到什么,是结构化的(例如:开发的检查表),还是非结构化的(例如我们期望数据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我们需要为我们的研究招募参与者,并确保我们选择了相应的用户群样本,以使我们的结果更有意义。
我们需要招募观察员,特别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员,并确定我们用何种方式观察参与者。
我们要能够向参与者解释他们将要做什么以及他们的什么情况将被我们观察到。
我们要能够向参与者解释,我们从他们那里收集的数据将如何使用。
这些努力对于所有形式的用户研究都是相通的。
用户观察的类型
我们学会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会观察,这基本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种最常见的观察形式:
1. 受控观察
受控观察往往发生在实验室环境中,它侧重于揭示定量数据,尽管也可能产生一些定性观察。
要进行受控观察,最好是进行一系列观察,并让观察者在观测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进行这些观测。然后,他们可以根据每一个步骤,定量地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例如:yes/no 或 3 或 5 的评分等级)。而且,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每个步骤中随意添加任何额外的观察结果,从而能够收集额外的定性数据。
受控观察要求研究人员向用户解释观察的目的,并且参与者要知道他们正在被观察。它可以帮助一个以上的观察者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或者使用视频记录事件,以便在事件发生后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工作。当然,如果使用视频,那么必须获得参与者的同意。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 易于重现:如果你使用定量方法,那么通过重复研究应该很容易得到相似的结果。如果观察结果在向高层汇报的时候受到挑战,那么将很容易重现并再次实验。
- 易于分析:与定性数据相比,定量数据需要更少的分析工作量。
- 快速进行:虽然招募可能需要一点时间,但实验室进行的对照观察一旦运行起来,速度相当快。
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可能的缺点:霍桑效应,即观察某人如何做某事的行为可以改变他们执行任务的方法。
2. 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涉及“在野外”研究用户,并且往往不那么有条理,这意味着与用户或用户组共度时间,并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产品时的行为。
然后,观察者在他们认为合适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这是一种导致定性输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
1. 更可靠。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产品时,他们更有可能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而不是他们在实验室遵循一系列指示,从而做出各种符合预期结果的行为。
2. 对于构思更有用。定性研究可以产生许多产品改进的想法,因为它开辟了定量研究中没有的可能性。
但是,使用此方法也有一些缺点:
1. 很难包含有代表性的样本。这种研究比对照观察更昂贵,更耗时,并且限制了研究的范围。最好是利用这种研究来创造思想,然后再用其他形式的研究来测试这些思想,而不是依靠研究的结果作为最后的结果。
2. 很难使它们可复制。由于样本量的问题,如果进行重复研究,你会发现非常不同的结果。
3. 操纵外部变量很难。例如,如果你下雨天观察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的操作,很可能与他们在晴天时的操作有所不同,你根本无法控制“野外”的天气。
注意事项
当涉及到定性观察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来检查:
- 用户实际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 用户对产品有哪些常规操作?他们如何把它融入他们的生活?
记录细节,为观察添加粒度等内容可以使其更有意义。
确保你在检查整个活动;你可以知道产品是如何与他们的设备和生活流程结合起来使用的,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
不要害怕量化,如果你看到一个你认为可能会重复的行为,把它记下来,在以后的观察中寻找它。
重要的是,不要过分花时间分析观察期间发生了什么,关键是要观察并报告细节,稍后再进行分析。正如吉都·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没有评价的观察是智力的最高形式。”
当撰写报告时,受控观察结果相对容易,量化方面可以浓缩成图表或表格。
所以,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定性分析,应当编制数据并使用路标进一步研究,而不是直接将观察结果作为绝对真理。其实,不要把观察性研究想的太复杂。
坐下,观看并记录用户与产品交互时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就好。当然,理论上这很容易,通过实践和对主题的浓厚兴趣,获得最丰富的观察。用户观察是了解产品使用方式(或实际上如何使用信息可视化),以及识别他们遇到的任何问题的更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要在观察和记录之后,将各类研究整合分析,进一步研究产品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发展趋势。
原文来源: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
翻译:研如玉,神策数据·用户行为洞察研究院 公众号(ID:SDResearch)
本文由 @研如玉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有点抽象
哈哈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