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选因子、划分用户到补全信息,教你快速建立用户模型

1 评论 11295 浏览 76 收藏 11 分钟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时,往往需要通过建立用户模型来辅助自己做产品决策,为产品设计做有效准备,或者通过模型来pk掉来自各方的所谓「不靠谱需求」,而作为「最懂得用户」的人,建立用户模型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对产品和用户群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尽量减少产品设计工作者的主观臆测,走近用户,理解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知道如何更好的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服务。

有着「交互设计之父」称号的Alan cooper在《赢在用户》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快速构建模型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传统用户模型」和「临时用户模型」,前者是基于对用户的访谈和观察等研究结果建立,虽然严谨,但却极度费时,往往在最后会划分出十几个典型用户群体,让你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求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许等你搞定了需求调研,熬了五个通宵后建好了用户模型,同类友商就已经在纳斯达克敲了钟,当晚你就和CEO相顾无言泪千行,双双喝下了百草枯。

为了避免类似惨剧发生,现在所谓的「快速建立用户模型」一般都是指建立「临时用户模型」,基于行业专家或已有的调查数据,甚至仅凭产品经理对行业和用户的了解来建立用户模型,但也各有利弊,好处是唯快不破,坏处是难以避免的会存在偏颇。所以为了弥补这样的差距,产品经理在意淫之前就得保证自己对行业和用户有足够深的了解。

之前和友人在讨论时,友人说,如果我就是不了解行业和用户,就是想快速建立用户模型,有没有什么更快捷的办法?

当然有,作为一篇旨在传教的文章,核心思想就是帮助各位道友用一种更轻便的体位来掌握产品设计的奥义,在不了解行业和用户的前提下,想要快速建立用户模型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去研究和调研,逐步加深对行业和用户的理解,然后再来扯蛋

毛主席曾经就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想致富,先修路,要想快速建立用户模型,充要条件就是足够了解行业和用户,捷径也是先足够了解行业和用户。

累了,这篇文章的前戏也就扯到这里,下面直接到高潮阶段吧。

屏幕快照 2016-11-16 上午2.22.42
一、因子

在建立用户模型前,由上图可知,第一个重要的版块就是「因子」,所谓因子,就是在建立用户模型时用来划分用户群体的用户属性,如性别年龄性取向触网时间所在区域等等,通过这些参数能让用户模型更加饱满,同时也能够更科学的划分用户群体。

1.因子从哪儿来:科学的意淫

上文也提到过,建立「临时用户模型」是基于行业专家、已有的调查数据或产品经理本身对行业和用户的了解,但一般来说,大都是来自产品经理的意淫,当然是「科学的意淫」。的前提条件就是本身产品经理就很了解自己的用户群体了,有预设在里面,知道要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大概能划分出什么样的人群;然后去选择因子,而这些因子一定是靠谱的,是在后续建模过程中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

如果在做一个男性情趣社区的用户建模中,你选了一个叫「是否绝经」的因子来作为参考,那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希望你学会坚强,不抛弃不放弃,终究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的。

2.筛选因子:找到合适的那款

考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在快速建立用户模型的时候,通常产品经理需要选择少量因子来帮助自己快速决断,一般2~4个就行,口味重求细致全面的道友可以选择多来几个,但就目前建模的经验来讲,2个是最合适的口感。

在产品经理对用户用户群体有一个预期的前提下,基于自身产品定位和自己敏锐的嗅觉再加上科学的意淫,面对众多的因子就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了。

二、划分用户群体

在找到合适的因子后,就需要将用户按照不同的属性划分在一起,构成不同特征的用户群,最后才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建立起用户模型。这些用户群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所以划分的是否科学合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划分用户群体之后,如果划分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需要根据真实情况来不断「调整因子」,直到划分出具有典型用户群体特征的典型用户群

判断方法:

1.基于自己对这个用户群的理解,看划分出的用户群是否合理;

2.如果对这一用户群恰好不太了解,这个时候可以在身边找到具有这种特征的朋友,对号入座,然后加以验证,在街边撸串的时候,问问他们的特点是不是你划分出的那样。

反复验证自己划分的用户群体是否靠谱,直到最终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个时候,支撑用户模型的框架才基本建立,而这一步对最终通过用户模型来判断你对产品的一些策略至关重要,很可能在这里一失足成千古恨,用「非典型用户群体」的特征来辅助产品决策,最终也许就会南辕北辙。

三、补全信息,建立并验证模型

在划分出用户群体之后,对单一的用户群体来讲,典型特征还是太少而显得不太酷,对后期产品决策时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就需要再加入一些相关信息来丰富模型,让它变得更加可口。

老话说,不懂还原需求场景的产品经理都是耍流氓,在我们拿到一个需求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儿就是还原场景,在这里也是一样,在补全信息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还原场景大法」来丰富模型,针对每类用户进行分析并加以描述,分析每类用户的需求特征,然后还原进具体的场景里。

角色、场景、路径

  • 角色:他是谁,这个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 场景:实现需求的场景是什么?
  • 路径:实现需求的完整过程是什么,产品是通过什么方式满足他的?

按照这个逻辑用户模型的信息补全之后,基本的用户模型就已经OK,当然,这个时候仍然需要去验证模型,以确保不会犯错误。临时用户模型的建立往往是基于产品经理个人对用户的理解,最上面也说到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就需要不断验证,以确保最后不会丢人。

这里的验证方法和上面划分用户群体时的验证方法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在自己周围的人身上开刀,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和周围的朋友好好聊聊天,看看自己的用户模型能不能套在他们身上并且比较完美的与他们的特征契合。

当然,找几个产品的真实用户,一起聊聊这个事儿也是极好的。这里就不赘述具体的访谈方法,网上可以找到一大堆。

建模完成之后,你会得到下图这样的卡片(以我司产品为例),接下来就有趣多了,你可以把各种各样划分好的用户群的用户模型排列出来,像看故事一样脑补不同用户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这样渐渐你就参透了如何在具体场景下满足他们需求的真谛,并且在脑补的过程中,也能不断验证模型是否靠谱,进一步完善用户模型。

屏幕快照 2016-11-16 下午1.45.30

最终,这个完善的用户模型就可以用来辅助你做产品决策,通过用户模型的建立,也能更进一步的深挖用户需求并了解他们的特质,这样在日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设计和功能上面向不同人群的特质做一些倾斜。

好了,我要说的大概就这么多。

 

本文由 @张子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牛逼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