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的冲突?
编辑导语: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某产品快速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当我们再次使用时,打开却是扑面而来的广告。这时候会造成用户体验急剧下降,面对商业变现和用户体验的冲突,你怎么看?
产品价值来源于生活,用户体验也同样来源于生活。
这段时间在使用共享单车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每当我极速冲出地铁站,奔向共享单车点时,扫码开锁永远能让人慢到怀疑人生。
打开美团APP首页,点击骑车模块,进入骑车界面,页面会先如同死机一般整个画面静止(网络差的时候时间维持的更久,本人经常操作强退或锁屏企图来加快进程),随之变换界面并开始逐渐展示周边可使用的单车画面,最后一个大大的月卡购买页直映页面最顶层,一通操作下来,距离我迟到也不远了。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做了简单的竞品对比,除了美团单车外,哈啰旗下的哈啰单车也采用了相同的模式,只不过哈啰宣传的是与其合作的信用卡。
而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则保持了较为清爽的界面交互,且多次多时段进入时并未出现强制广告弹窗,整体感受较强于前两者。
其次,针对不同时机、次数打开界面进行了对比,美团单车与哈啰单车保持了相同的产品逻辑,每天首次打开必有广告,其后时间内点击进入均不会出现弹窗,在一段神秘的时间规则后,弹窗才会再次出现(具体的时间不得而知)。
虽然设计者在逻辑上做了一定的优化,但对于当下踩点上班的上班族而言,每天首次必弹窗的方式显然会影响到使用体验。
我们常说产品是能够供给市场,解决或满足人们某种问题与需求的东西,共享单车在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显然已经做到了。
虽然有如此多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也出现了ofo这般巨头轰然倒塌的悲剧,但现存的共享单车市场,不论是收购摩拜的美团还是准备上市的哈啰出行,又或者是强势进入二轮市场的滴滴青桔,其整体的产品发展显然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开始默默上涨的单次费用到同步上涨的月卡费用,二轮车市场的参赛者们正开始逐渐提升产品的变现能力,于是前文提到的各类广告、宣传也开始铺面而来。
对于产品与产品经理而言,这是除去作为产品地基的“用户价值”外最关键的一环 —— “商业价值”。商业价值作为产品变现的指明灯,是承载着产品发展到营收到持续迭代的助推器。
产品如果没有商业价值、没有变现能力,即便是拥有超大的用户流量,也未必能够走到最后,大火如人人网,最终也只能被迫接受下线与出让的结局。
相反的,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往往也需要充分考虑极致的用户体验。
共享单车平台最火热的时期甚至超过50家平台同时抢占市场,目标用户一致、产品功能一致、变现方式一致的红海竞争,让产品失去了靠独特性获胜的机会,在如此同质化的情况下,用户体验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变的尤为重要。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就变为买方市场,用户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平台随意切换,若价格相同或接近时,用户势必会选择体验最好的那一个。
而用户一旦聚集,平台将获得更多的收入与投资关注,以此形成聚集—扩大规模—头部效应的优势闭环,由此可见,用户体验对于最终目标的商业价值重要性可见一斑。
回归到开头的广告问题,实际上,单车平台除了主动展示阻断性的广告弹窗外,在主界面仍有不少空间为售卖月卡、展示广告预留了空间,从悬浮的红包按钮到底部的广告位,不会影响用户主流程的使用,也能够给用户以直观的展示。
相比之下,主动的广告弹窗不仅增加了用户等待的时间,也让用户在使用之前必须手动关闭弹窗,增加了用户的操作路径。
更有甚,在哈啰出行APP中,用户进入应用主页会出现广告弹窗,再次进入单车模块会出现第二次广告弹窗,如此商业落地的效果对用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于哈啰产品团队而言相信也并非设计的初衷。
就如同工作与生活一般,两者总是很难平衡的,产品经理需要在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中做抉择,判断的来源可以是团队内的讨论、上级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来自数据与用户调研。
针对本文中提到的广告弹窗问题,完全可以进行基础的用户调研获取用户反馈,并通过用户的点击次数、点击时间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借此优化弹窗出现的时机,比如是否可以在非早晚高峰期间才出现广告弹窗。
在进入时加载周边单车数据导致用户等待时间本身就已过长的情况下,再展示阻断性弹窗显然并没有办法获得很好的广告效果。
再比如现在遍地的APP开屏页广告,通过用户在开屏页中的等待时长、点击内容次数(点击率)、跳过率等数据判断用户对广告的偏好或厌恶程度,再根据数据制定合理的开屏广告次数、时长与广告内容。
如果真的难以平衡,兹以为还是需要以用户为主,毕竟在流量为王的年代,越来越高的获客成本与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并不允许我们过于任性。
本文由@碌碌无为的阿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