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方式,1个原则,需求洞察可以如此简单!

5 评论 6521 浏览 36 收藏 17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进行深入的用户访谈、调研、分析,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快速的用户测试、反馈、迭代

编辑导语:你是否常常会觉得需求洞察太复杂了?不用担心,本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用户需求是什么,也讲解了6种方式和1个原则等,能够很好地帮助你去理解需求洞察,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曾在《一套销售运营方法论,少走5年崎岖路!》文章中单独提到过用户需求的话题,当时就“如何扩大需求”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小窍门。

原话是“需求是痛,就要负向刺激,刺到它更痛。需求是欲望,就要正向激励,激到它更疯狂。”正所谓“天大地大,用户需求最大”。

今天我来补上“扩大需求”之前的债,即:运营人如何洞察用户需求。

本文就“需求洞察”这一话题,从4个方面阐述:

  1. 用户需求究竟是什么
  2. 用户需求的真与假
  3. 需求采集的6种方式
  4. 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则

一、用户需求究竟是什么

参照我前文所讲,在我的理解中,需求就是痛,就是欲望。但这样的表述仍然是不严谨的。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不痛的东西,也在慢慢变成我们的需求

比如我在《说服用户的10个落地技巧》中提到的电动牙刷、空气炸锅这类产品的爆发。

所以,这一刻用户需求这件事就不仅只关于于痛,而是要不断向外延伸。大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中90%的痛点都已经被挖掘地差不多了”,痛点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延伸出来的更泛的爽点市场和痒点市场正在受到更大的关注。

这里提到了痛点、爽点、痒点这三个概念。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通过3个例子来认识三者的区别。

(1)A生病了要去看医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就会痛苦下去,甚至会死亡。

(2)B在操场上打了一上午篮球,大汗淋漓,选择买一罐冰镇可乐。

(3)C和闺蜜去逛街,搜到一家网红打卡店,决定进去看看,并拍照发了朋友圈。

通过具体的场景案例,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判断:A是痛点,B是爽点,C是痒点。

此时,我们再反向提炼一下:

(1)痛点来源于恐惧,匹配的是刚性解决方案,A不去医院的后果,几乎难以承担。

(2)爽点来源于即刻满足,匹配的当下的痛快感受,B可以选择喝更不伤害身体的温水,但带来的感受远不如一杯冰可乐痛快。

(3)痒点来源于理想化设定,匹配的是自我彰显,C其实对这家店本身没有需求,她的需求是来自于网红效应,是对美好时刻的记录。

所以,此时我们可以给一个用户需求的定义,即洞察用户需求,就是找到用户的痛点、爽点和痒点。这个定义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便于集中发力。尤其是在痛点市场基本被满足的情况下,更应该把眼光转移到爽点和痒点。

二、用户需求的真与假

探寻用户需求,关键是要识别用户反馈处在哪一个等级。不同等级下的反馈,需求层次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需求有真有假,这里的真假,其实就是指的需求层次。我们是了解到了需求的表面,还是需求的内核,直接决定了需求本身的真假。

我们常常说,要了解一个人,就是要“观其言而察其行”,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都在透露着需求信息,当中有表层意思,也有潜台词,而这个潜台词往往才是需求的内核。

需求从表现而言,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

  1. 表层,又叫显性层,一般是基于言语中直接的需求,强调的是“我要什么”。
  2. 中间层,又叫行为层,一般是基于用户行为反馈出来的需求,强调的是“我要做什么”。
  3. 深层,又叫内核层,这一层往往需要工作人员通过表层和中间层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假设,强调的是“我为什么要”。

我们只有获得了内核层的关键信息,才算找到了用户真真实实的需求。

举个例子:

线上教育行业每个周期里都会发放大量的问卷调查,我们收到的问卷反馈说“公开课的第3节练习题目太简单”,用户直接的需求是“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此时,我们收到的只是一个表层需求。用户凭着自己的直觉感受来提需求,但是我们如果不进一步深挖,就直接提升题目难度,很有可能就会误错意。

下一步我们就要观察一下,用户的实际答题效果,是否真的如用户口中反馈的那样,于是我们调看了近5期的用户答题数据,发现实际的答题正确率甚至比其他节次更低。于是“言行不一”就产生了

“言行不一”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可能是样本量不足,也有可能是采样的时间节点上有问题,但是这样的不一致,就提醒我们,不可不动,也不可妄动。

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内核层,通过深度回访,来找出言行不一的问题所在。最后我们发现,用户真深层的需求是“题目个性化匹配学生学习进度”

这个需求是个大需求,长期建设的同时,可以给出短期的替代性方案,即课下增补难度值更高的题目作为解锁练习。这样既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又保证优秀学员的练习体验。

你看如果一开始就提高练习难度,可以遇见的未来就是:下一批调查问卷反馈难度又太大了。到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工作人员左右为难也无济于事。

三、需求采集的6种方式

上文说到,洞察用户需求的关键是识别用户反馈在哪个层级。但是这其中少了一个前提,即:业务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的充足性。

洞察需求的能力就是做判断和做取舍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必须建立在对于业务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的掌控上。否则就变成了拍脑袋。

业务信息的获取有3种途径:

  1. 亲历:通过自己多次体验业务流程,培养业务体感。这个方式是以时间换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业务敏感度就会提升。无他,唯手熟尔。
  2. 汲取:通过关键角色/关键事件的分享、沉淀、观点,从而快速积累最重要的业务信息。这个方式的前提是对方有积累,且愿意共享。
  3. 直觉:第三个途径是直觉,本质上是利用自己之前的知识积累,在不给自己过多具体束缚的情况下,直接迁移进行思考。不用怕不适用,不用怕出错和出糗,有时候这样的方式反而更可贵,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用户需求信息的获取同样重要,常用的有6种途径:

1. 第一种方式叫做:换位思考

回忆自己处在用户身份时期的所做、所言、所想,从而推测用户所需。这个方法的局限性有两个:

  1. 过往经历与现有用户群体没有重叠时,无法共情。比如一个贫民窟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使用这个方法来判断用户对于奢侈品的各种需求。
  2. 时代发展过快的时候,该方法所得结论有可能过时。比如现在让一个70后来体会现代年轻人对二次元的热爱,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2. 第二种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获取用户需求信息的常用手段。原因在于,第一获取的信息量相对其他方式更多,便于定量分析。第二,制作方便,时间成本低。但是这个看似最常用的方法,在我看来,反而是最难的方法。

问卷调查要关注3个事情:样本量、回收率和问卷设计。样本量和回收率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幸存者偏差的现象。问卷设计的没有逻辑,也无法支撑获取数据后的分析。因此我们习惯于简单问题用问卷。

3. 第三种方式是: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也是一种常见的需求调研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深入交流,可以快速定位到核心问题。缺点是时间成本高,样本选取时需要顾及多层次用户。

用户访谈是一种信息量集中的需求采集方式,需要访谈人提前备好大纲,并在用户沟通中有一定的引导技术,既不被带偏,又保持信息嗅觉。

4. 第四种方式:用户观察

用户观察和用户访谈不同,但往往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先观察,再访谈。用户观察,其实获取的是用户行为层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方同一操作的频率、操作时的表情、失误或奖励时的条件反射、完整过程中各阶段的心态起伏,进而标记接下来的访谈重点。

5. 第五种方式:数据调取

数据调取,说白了,就是通过直接调取用户过往一段时间在自己平台的行为数据,从而判断用户的需求在哪儿。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做一场裂变活动,在选品时,优先决定了采用线上课作为诱饵,那么接下来就面临选择哪一类的线上课的问题。

这时候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数据组调取后台过往的课程销售情况,做销售量的排序。这样再去做决定,心里就会有底。

6. 第六种方式叫做:用户共创

每当遇到大一些的需求调整时,用户共创就会尤受青睐。通过邀请真实的用户参与到需求的调研,产品的设计当中来,以双方的视角为出发点,判断机会,解决问题,衡量得失。

一方面需求探索的精准性有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口碑传播,同用户建立互信,成为真正的朋友也大有裨益。

四、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则

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30讲》中提到,我们想要发现机会,并从中找到突破口,就要经历一个“先发散,后收敛”的过程。而洞察需求,本质上就是洞察机会。

“先发散,后收敛” 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原则。那么,在需求洞察的过程中究竟如何发散,又如何收敛呢?不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发散”,究其根本就是将我们可想到的点先铺在桌面上。这一步的核心方法,在第三part需求采集版块已经交付给你了。

除此之外,还有3点需要特别注意:

  1. 发散要避免权威效应。
  2. 发散不等于分散。
  3. 发散要基于场景。

头脑风暴是最常见的发散工具。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管理者在的头脑风暴,效果往往一边倒——领导说的都是对的。而没有管理者参与的头脑风暴,往往又聊着聊着成了茶话会,没有实际进展。

这其实就是以上三个注意点,没有刻意调整的结果。

有权威在的地方,无形中就是一个压力,大家不自觉地就会向权威靠齐。没有框架的约束,“发散讨论”就变成了“分散娱乐”,陷入各自的自嗨之中。框架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基于时间轴,另一种是基于场景化。

时间轴由于跨度大,容易陷入分散,所以可以优先考虑场景化。

“收敛”,就是由“点”到“线”,由“线”构建完整的“面”,进而才能形成“体”。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做取舍。

  • 我们认为重要,用户认为不重要的需求,就是伪需求。
  • 一小部分群体认为重要,更大的群体并不需要的需求,就要进入待定区。
  • 我们和用户都认为重要,但是发生频率并不高的需求,也要往后放一放。
  • 大家都认为很重要,但是替代成本很低的需求,也得慎重考虑。

收敛就意味着放弃,这毋庸置疑。放弃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好的产品和好的解决方案是专注的,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孤立的、频率低的、普适性不足的,都要进入淘汰区。

收敛阶段同样有3点注意事项:

  1. 不要一起做决策。
  2. 不要解决具体问题。
  3.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收敛的过程应该遵循优先用户决策,最终我们决策的顺序。互相之间不必讨论或者解释,否则结论就容易失真。

我们要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它不具备多个场景下的需要,不妨试着再重新判断一下,找那个最具杠杆性的需求去做。

最后,我们必须认清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凡有需求,我们就可以解决的。我们的基础建设、我们可投入的资源,都是要在最终决策时重点参考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更新到这儿。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我整理了文中重要的一些观点进行小结,时间紧张的朋友,可以直接查看文章小结。

本章小结:

  1. 需求是痛,就要负向刺激,刺到它更痛。
  2. 需求是欲望,就要正向激励,激到它疯狂。
  3. 洞察用户需求,就是发现用户的痛点、爽点和痒点。
  4. 痛点源于恐惧,爽点源于即时满足,痒点源于理想化设定。
  5. 探寻用户需求,关键在于识别用户反馈处于哪个等级。
  6. 需求从表现上可分为:表层、中间层和内核层。
  7. 需求判断的前提是具备业务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
  8. 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则是先发散,后收敛。
  9. 发散的过程要避免过早集中,收敛的过程要避免一起决策。

 

作者:彭家祥,来源:微信公众号:“运营插班生(ID:yycbs01)”

本文由 @运营插班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需求洞察在工作中还是挺重要的,一定要学起来!

    回复
  2. 需求永远存在,静静的待在那里,不会改变,变的只有我们对需求的理解。

    来自天津 回复
  3. 正所谓“天大地大,用户需求最大”。
    说得对呀,需求很重要。

    来自广东 回复
  4. 感觉最核心的就是打痛点,找准痛点,精准打击,问题应该不大

    来自江西 回复
  5. 本来对需求洞察的理解不是很清楚,通过6种方式和1个原则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它的意思。

    来自江西 回复
专题
12861人已学习19篇文章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也在不断的膨胀,所以各种企业需要大数据治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治理相关的知识。
专题
1532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服务设计在流程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方面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服务设计。
专题
1661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拼团功能的设计指南。
专题
1195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2023年已结束,你的年终总结写好了吗?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年终总结。
专题
1489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产品的商业模式中,广告变现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那么广告功能就是产品里面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广告投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