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悖论和人生风控
编辑导语: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其他人的朋友比你多得多?产生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就是友谊悖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友谊悖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文章,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呢。
有一个友谊悖论,说的是,在任何一个由友人组成的网络中,平均而言,一个人的朋友拥有的朋友要比这个人的朋友更多。
而我们感觉上,大多数都会认为自己的朋友要比朋友的朋友要多。
数学公式不想列了,百度百科就有。
其实这个理论对个体而言并没有太大用,比如最popular的那个姑娘,她的任何一个朋友都没她朋友多。
但是平均而言就不一定了,大部分人所拥有的朋友就没有他们朋友的朋友多。
01
承认它当然是科学,但我的骄傲让我不想承认它。
凡事皆可验证。找个真实的超级大的关系网络,写个代码计算一下。
这个网络有数亿人,整体看,这些人自己的朋友数是3.6,他们的朋友的朋友数是5.4,支持了该悖论。
为什么这个数量这么小呢,是因为这个网络真的很大很大,很多人的信息薄网络连接少而已。
我还看了很多个体,有85%的人朋友数小于等于朋友的朋友数。且对数据丰富的人来说,他们的朋友数要大得多。
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个体的遭遇,但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事情为什么倾向于发生。
比如一个学者,平均来说与他合作过的学者会比他更大牛。
再比如,平均来说一个人的ex数量没有他ex的ex数量多。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反常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的ex数量已经傲视群雄了。
第二种情况,也是更大可能的情况,就是有人在说谎咯。
广义来说,大多数人的朋友平均来说还会比自己更加好看、更加善良、更加富有、更加聪明。
02
友谊悖论适用于你的同时,也适用于你的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比朋友的朋友少。那你作为你朋友的朋友,你的朋友不是应该比你朋友的朋友多吗?
理解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悖论,是因为非常受欢迎的那些人有更多的朋友。
关键在于平均,少数受欢迎的朋友拉高了朋友的朋友数的平均值。
背后是幂律分布,也就是长尾分布。
“友谊悖论”给出的是平均朋友数,但因为社交网络的幂律分布,交际明星毕竟是少数,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朋友数要小于他们朋友的朋友数。
想想很简单,你更有可能跟朋友比你多的人交朋友。
我们总是在被比自己更有人脉的人“收编”,所以我们在朋友圈里总是没那么风光。
那些风光无限的人,如果你追到他们的朋友圈去看看的话,会发现那里也都是比他们还火的人。
除了安慰宅男宅女们的心,友谊悖论还有什么用吗?当然有。
网络时代的营销策略也充分利用了友谊悖论。
当你被要求转发朋友圈或@几位好友才能享受优惠时,商家就是看中了你的朋友们比你朋友多。
他们如果能继续传播,营销效果会加倍好。
03
学是为了用。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我们的社交焦虑,因为我们总是看到那些表面光鲜的人。
如果我们的社交焦虑源于认为朋友比我们过得更好的话,那么认识到“友谊悖论”,会有助于缓解这种焦虑。
然后,积极地去面对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
我也是这样,有很多朋友比我优秀,namelist我可以给很长很长。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倍感焦虑。
不说别的,光是从公众号来加我的朋友,很多就很优秀很牛逼。
其中包括一些银行行长、总经理、创业老板、主编等等,还有很多在新金融领域弄潮的人,其中很多都比我年长。
他们问我一些问题,我有时候是不懂的,或者是完全没有思考过的,自然给不出什么好的回答。
然后我会去找朋友交流,他们常常能给我提供一些思路,转头再做讨论。
一来一往,我的知识面就被拓宽了。
都说,跟别人攀比是通往痛苦的捷径,这山望着那山高。
而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常常用我们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
实际上,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
当我们选择朋友时,我们会偏向选择那些比我们条件更好的朋友。
是我们主动选择了更优秀的朋友,因而你无须因此而焦虑,只需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或许需要一些思考才能搞懂,但却让人感到放心。
04
理解“友谊悖论”让我们可以减缓社交焦虑,但这不是我想说的全部。
我甚至不是因为偶然看到了“友谊悖论”而突发灵感写了这篇文章。
我是看到了论语的一句话。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说的是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选择住所而不选择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的呢?
当你发现身边很少有比你优秀的人的时候,你就该换地方了,不要考虑例外。
这才是我真正想说的话。
别以为这跟风控没关系,这是人生风控。
本文由@雷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