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成功绝招:用户画像,新项目该这样切入
在健身领域,lululemon的崛起算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比如他们的用户画像,看起来是一个点,其实是串起了市场、产品、用户三要素的一条逻辑线。
话说前几天,一个准备启动新项目的朋友拿着他的新产品让我试用,我当即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产品准备卖给谁?
他回答说,年轻人。
哎……这一届年轻人不知道遭了什么罪,房价高不可攀,收入停滞不前,父母日渐衰老,伴侣虚无缥缈,工作压肩如山,品牌收割一波接一波不断。
割就割吧,还总割不准,一二线城市的牛马和三四线城市的公职能是一种需求吗?大学毕业不谙世事和毕业三年工作六年是一种人吗?咱就说一个公司,员工和老板,除了钱以外,能有共同爱好吗?哪怕是同一家庭同一公司同为老板的大杨哥和小杨哥,每天想的都一样吗?
把目标客户对准年轻人跟说自己的产品准备卖给所有地球人,没什么区别,反正都形形色色、都收入各异、都喜好不同、都有五官四肢,还都直立行走。
然后我就向这个朋友推荐了一本书,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写的《lululemon 方法》。
我发现Chip Wilson分析用户、分析市场、设计产品、设计品牌都有独特的视角,他跟lululemon现任 CEO 麦克唐纳(Calvin McDonald)的撕逼就很有意思,Wilson认为lululemon偏离了生产高品质运动服的使命,他还坚持认为“品牌核心身份的关键在于了解你的市场,而不是试图向所有人卖一切。”
这个观点非常Chip Wilson,与很多创业者早期专注产品不同,Wilson创立lululemon之初,对谁买lululemon就有清晰的认识,为此他还设想出了一个女孩Ocean:
一位32岁的职业单身女性Ocean,她每年挣10万美元,订婚了,有自己的公寓,喜欢旅行和时尚,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锻炼时间。
这方法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呢?他就像蛋炒饭,越简单就越困难。这么说吧,我那个朋友花了一天时间,然后他告诉我,他有几十种选择,不知道该选哪个了。
这很正常,做用户画像这事,看起来是一个点,但其实是一条逻辑线,穿起了市场、产品、用户三大要素。
01 短时间看三次,lululemon寻找细分市场的奇招
我曾以性别、年龄、行业、地域、喜好等因素为维度帮助早期项目进行“最小化目标用户”,寻找早期的细分市场。
相比于性别、年龄、行业、地域几个确定性较强的因素,“喜好”是最复杂的,说到“喜好”,这玩意儿比迷宫还复杂。就说运动吧,自由式小轮车、冲浪、攀岩、跑酷、飞盘、匹克球、潜水、击剑、棒球、旱地冰壶、极限飞盘、腰旗橄榄球、攻防箭……多得能让你眼花缭乱。同样小众,喜欢滑板的就比喜欢街头篮球的少,喜欢陆冲的就比喜欢骑行的少,喜欢瑜伽的就比喜欢篮球的少。这还只是运动,类似的还有汽车、数码、电影、音乐等等。
那该如何挖掘市场机会找到商业价值大的,特别是有爆发潜力的呢?Wilson有一个奇特的方式,
如果短时间内看到某件事三次,那它会在五到七年后出现在主流公众视野中。
凭借这种洞察,Wilson成功预测了冲浪、滑冰、单板滑雪等多个细分运动市场的兴起。1997年,刚卖掉冲浪和滑雪用具公司的Wilson又发现了瑜伽运动。事实证明,Wilson的方法确实有效。
这背后有什么逻辑呢?
我在《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讲解过品牌引爆出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众人群的用户密度,
当一群人相互的连接越多,用户密度大,这群人的价值就更大,连接少,用户密度低,这群人的价值就较低。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爆发的潜质。
“短时间看到三次”相当于直接给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即看到三次意味着小众人群具备了爆发的潜质。
不仅如此,短时间看到三次还意味着这个群体是你看的见摸得到,也就很容易通过亲戚朋友接触到这个群体。
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做,无非考虑两件事,其一是不是值得做(有没有潜力),其二是不是可以做(有没有能力)。
“短时间看到三次”一下子解决了这两个重要难题,起码可以对一个细分市场前景有了初步判断。
然而这只是对市场的初步判断,要想做成生意,还要找到用户需要什么。
02 先有需求洞察,再有用户画像
产品端,lululemon确实做了很多创新。游泳运动员出身的Wilson非常了解人在运动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运动服,他花费了六个月时间挑选面料、设计产品,还花8万美元大手笔买了日本缝纫机,研究 “平缝” 技术,让裤缝能好看地缝在外面。不仅不再摩擦大腿,还能凸显臀部曲线,他还将冲浪短裤前腰低、后腰高的设计,用到瑜伽裤上,最终创造出了lululemon经典的 “小黑裤”(Groove Pants)。
但产品出来了,价格成了问题。
Wilson自己也承认
乍一看,没有人能相信一个人会付出平均价格的三倍来追求更好的质量。
于是他瞄准了“超级女生”(Super Girls)。
同样在《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一书中,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拆分为基础需求和文化需求两大类。简单来说,基础需求就是缺了就很难生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上,文化需求就是追求产品功能以外刺激的需求。
两类需求的关系也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当基础需求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相比一条运动裤、一条瑜伽裤,通常都有一份能够丰厚报酬工作的“超级女生”(Super Girls)显然更需要能满足她们文化需求的产品。
既然是文化需求,自然不能以产品功能为核心卖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穿着舒适”只是lululemon消费者们的共识,而非lululemon对外宣传的卖点。Wilson则一直努力将小黑裤渗透进Super Girls,让lululemon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首要的自然是描绘她们的生活,Wilson在《lululemon 方法》一书中对Super Girls的生活进行了描述
她们有钱,热爱健康、有机食品和运动。她们身材出众,比前几代妇女生孩子的时间推迟了4~8年,因此她们可以在穿衣打扮上花更多钱,不必担心怀孕后身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超级女生的消费倾向是购买数量更少,但质量更好、款式风格更持久的衣橱必备衣物,而优质的面料和精巧的结构将花费更多。经过精心设计的运动服使其在体育馆外也可以自由穿着。现在,人们可以穿着运动服去喝咖啡。但在lululemon品牌打响之前,人们从来没有觉得整天穿着运动服在外面溜达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前面提到的Ocean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用户:
一位32岁的职业单身女性Ocean,她每年挣10万美元,订婚了,有自己的公寓,喜欢旅行和时尚,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锻炼时间。
瞄准了这个群体,锁定了她们的需求,把用户描绘出来更大的价值在于引导营销。既然要渗透进Ocean们的生活,就要跟她们喜欢的旅行、时尚、健身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lululemon一方面使用独特的品牌主张来引发消费者共鸣,比如把超级女生们喜欢的“谁是约翰·高尔特?”印在购物袋上,另一方面lululemon没有局限于介绍小黑裤,而是将小黑裤与旅行、时尚、健身,与超级女生放在一起。
为此,Wilson再次运用了他在冲浪、滑冰和单板滑雪等行业积累的经验。
事实上,lululemon的众多策略都得益于Wilson在冲浪、滑冰、单板滑雪等小众领域积累的经验,比如lululemon选择包含三个“l”的品牌名就是因为Wilson此前创立的Homless因为日语发不出“L”的音,被认为是正宗的欧美品牌。
lululemon的营销方法同样源于冲浪、滑冰和单板滑雪等行业。
这些行业,品牌都是通过反传统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是先创建一个“部落”,再由他们营造一种社会风尚,鼓励其他人效仿(这种做法与奢侈品公司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广而告之的部落都是生活奢华的阔佬,而这些人的生活是99%的奢侈品顾客无法企及的)。
这种方法正是我在《为什么说lululemon到小米、三顿半的背后是社交式的增长正在流行?》一文中讲述过的增长逻辑,
第一阶段,与细分市场的小众用户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利用普通人对于某个小众群体的向往,产品仰仗着使用的人,被更多人追捧。
所以你看,用户画像貌似只是把目标用户具象化了,但想把用户描绘清楚,先要寻找一个有潜力值得做的细分市场,与产品设计同步的是确定用户群,锁定用户需求,而锁定了用户需求,也就形成了初步的营销思路:基础需求反复洗脑,文化需求逐渐渗透。
用户画像是不是看起来一个点,实际是一条逻辑线,穿起了市场、产品、用户三大要素。?
最后跟大家推荐一下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的《lululemon 方法》,里面的很多细节值得挖掘和思考。
作者:杨泽,公众号:杨泽l社交式增长(ID:social-growth)
本文由 @杨泽l社交式增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