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基本心理学概念:示能、意符、映射、反馈和概念模型

2 评论 45118 浏览 88 收藏 9 分钟

一个好的概念模型,能够让用户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更好的操作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

产品少不了要和用户进行互动,也就是交互,用户需要知道产品如何工作,如何操作产品,也就是优秀设计的两个重要特性可视性和易通性中的可视性。要想产品表达出好的可视性,需要运用到五个基本心理学概念:示能、意符、映射、反馈和概念模型。

一、示能

先来看看示能affordance。

示能指的是物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物品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的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句话有些绕,来看个例子。

椅子可以提供支撑,人们可以坐上去。其中大多数椅子可以被一个人携带,但是有些椅子一个人就无法搬动,比如下面这个四连座,对于单个人来说没有可移动性。有些椅子提供了滑轮,对人们来说这个椅子除了搬移还可以轻松拖动。这种物品表现出来的,让人们看一眼就知道自己能不能移动它,可以搬动还是拖动它的这种关系就是示能。

相对的,物品表现出来的不可操作性也应该被表现出来,也就是反示能。比如透明的玻璃,看起来有通透性,但其实并不能穿过,这时候就要在玻璃上做些标记,告诉人们这个不可通过性,也就是反示能。

提示用户的这个标记就叫意符,当然也有表示示能的意符。

二、意符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以及应该怎么操作。一些意符是生活中的符号、标签和图样,比如门上的“推;拉”,指示箭头等。一些意符是预设用途,比如门把手,电脑屏幕上的矩形按钮。但是预设用途可能误导人,比如可能看起来像门,其实却是一块不能打开的玻璃。看起来是一个按钮,却无法点击。

意符必须是可感知的,否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沟通是良好设计的关键,沟通的关键是意符,所以设计师要把重点放在意符上。这个沟通不仅局限于说话,打字。一个按钮、一短文本、一个把手同样也是在沟通。

下面来举个例子,帮助大家区分下示能和意符。比如破窗效应就是一个示能和意符的例子。玻璃易碎的性质让人们看到玻璃感受到不要用力敲打不然会碎这个示能,一旦有人打碎了一块玻璃,那么这块坏了的玻璃就变成了意符,告诉其他人,邻近的玻璃也可以被打碎。示能是抽象的关系,而意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三、映射

映射表示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通常用在控制与显示的设计上。比如房间里哪个开关控制哪个灯。

有些映射比较复杂,比如控制轮椅的时候,需要控制左右轮的速度和前进方向来达到改变方向的目的,而不是像汽车一样左右转方向盘就可以了。

在产品设计中,最好使用简单的自然映射,自然映射有这么几种:利用空间类比、文化的或者生物的习惯用法、视知觉的原理。

利用空间类比,比如把一个房间灯的开关放在一起,使用和灯的布局一样的布局来放置开关,就像房间的俯视图或者侧视图那样。比如需要向上移动物体,就想上移动按钮。

文化或者生物的映射,比如向上指就是增加数量或者强度。这里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比如加好表示新增、创建,减号、垃圾桶可以表示删除。

视知觉原理,比如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安排相关控件应该组合在一起还是靠近要控制的对象。比如手机app中的一条item旁边的按钮,表示这个按钮只能控制这条item。

四、反馈

反馈,大家都知道反馈要及时,也要注意到反馈要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要避免滥用反馈。比如用户左滑banner的图片,那么banner图最好有从右向左更换的过程,至少不应该是从左到右的动效。避免滥用反馈就是说糟糕的反馈、或者过多的反馈会占用用户本不需要付出的注意力。太多占用用户的注意力,容易引发用户忽视真正重要的反馈。

五、概念模型

下面来看看系统映像和概念模型。系统映像就是产品提供给用户的信息组合。这些信息可以有有关的文章、说明书、广告、产品网站、产品本身、销售人员的介绍等等。用户会根据这些信息,在自己的心里构建出一个使用产品的路数。给这个路数一个专业的名字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概念模型的一种。

概念模型是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用户产品如何工作。比如电脑里的文件夹、文件,就是在帮助人们建立一些概念模型。其实电脑根本不是按照文件夹这种方式存储文件。所以概念模型不一定展示真正的产品实现方式。

并且即使给两个用户提供同样产品相关信息也就是系统映像,这两个用户也极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概念模型。这取决于用户自身的经验和操作产品的能力水平。比如技术开发人员心目中的概念模型可能更倾向于产品的实现模型,普通用户的概念模型可能更简单、更多的使用生活中的隐喻、映射等。也就是心理模型。

那么为什么要帮助用户建立概念模型?一个好的概念模型,能够让用户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更好的操作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好的概念模型,产品的呈现模型越接近用户心理模型就是更好的概念模型。

概念这种东西看起来很抽象,工作中貌似也无法带来直接的好处,但是了解这些设计理论可以让设计师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这样设计的原因。

现在大家对待的知识的态度有点像快餐,大家恨不得看一篇文章立马就能照着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但是缺乏深度的理解,只是让大家其自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灵活使用,也无法在方案PK中说服别人。

 

本文由 @darc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昨天刚开始看设计心理学,一堆术语看不懂 😉 看到这篇文章清晰了不少,感谢!

    来自北京 回复
    1. 加1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