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之惑:智能产品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6 评论 23947 浏览 74 收藏 12 分钟

与其创造一堆“智能”的噱头和狗血剧情PPT,不如好好考虑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设计能为用户解决实际需求的智能产品,哪怕一小步也是成功的开始。

这些年,冠以“智能”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小到手环大到汽车好像全部已经智能化,各种智能硬件更是覆盖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抛开各种宣传噱头,它们能否称得上“智能”?

一般认为,智能是指个体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从上面的定义来看,个体所代表的就是现阶段的智能产品。而众多的智能产品都可以归到一个更大的范畴:智能家居,平时见到的与日常生活相关智能产品某种意义上说都属于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产品能够实现全屋家电的控制,通过联动实现家电设备间的互动控制。

但上述智能产品的 “智能”两字现阶段并没有很好体现。不管是数据展示多元化或是多终端控制实现,最终只是展示与控制,必须需要人为操作与干预。无非就是原有遥控器功能的延长化和多元化,没能很好处理和解决用户核心需求,所谓的学习和分析还只是镜花水月。就如一位用户的吐槽:“这套玩意想干点啥都得打开APP点来点去,到底是我智能还是它智能?”

智能产品的核心需求

那么用户对智能产品的核心需求在哪里?个人觉得无非“懒”和“安全感”两样。

我们为什么需要智能产品,就是因为“懒”,这个世界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由 “懒”人来推动的。

懒得起来关灯,那么远程控制关灯就出现;远程控制还是需要抬手操作太麻烦,那么语音识别控制关灯就出现;如果我们嫌说话都麻烦,那么未来思维控制关灯的产品也肯定会出现。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懒”,现阶段将信息展示直观化,控制方式延伸化与多元化,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部分“懒”的需求,但用户的“懒”远远不仅于此,现阶段的智能顶多是隔靴搔痒。

精神懒

用户懒得思考,懒得记忆等都属于此范畴。

懒得去记忆,催生了各种工具软件,比如天气、笔记、计算、通讯录等,帮助人们去记忆和存储,查看相关事宜。懒得去思考就更多,分析、搜索、推荐,包括理财、购物其实都可以算作懒得思考,能够让我更少思考就能做出更优的决策。

智能产品需扮演各种专业顾问的角色,帮助用户去思考与分析,给予专业的建议和决策,使用户摆脱各种繁复的非核心思考过程,集中到自身关注和重视的精神领域之中。

行动懒

此类产品能够为用户节省体力及相应的时间,比如机器人、上门服务、外卖、智能辅助产品等,能够大幅节省用户的体力和时间,在成本合适的前提下用户会非常乐意使用,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自动驾驶的汽车,智能管家机器人等。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产品扮演的是贴心助手角色,能够使用户远离需要付出体力和精力各种琐事,比起精神懒,体力懒最为直观和紧缺,用户对此类智能产品的接受度远高于精神懒。

安全感

安全分为两个方面:

个人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产品,专门用于保护用户生活环境安全,脱胎于传统的安全防范产品,保护用户自身个体人身、财产、资源、环境等安全不受侵害。如智能家庭监控、防盗报警等。随着用户对智能产品依赖程度的增加,智能产品应能够如保镖一般“智能”的识别并阻止对用户的安全威胁。这个类别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智能产品中现阶段销售势头最好的也是此类产品。

信息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是智能产品本身的安全防护体系,比如智能产品本身的入侵防范、病毒防范等。智能产品在解决用户深度需求的同时,将自身安全相关领域全面托付于智能产品。试想一下,当你能够控制全屋所有家具环境和设备时,同时也将全副身家托付于所谓的智能产品,是不是细思恐极?

前段时间爆出的家庭智能摄像头被大量入侵事件,简直就是绝佳的讽刺。作为保障用户安全的所谓智能摄像头产品却成为了不安全的第一因素,虽说是弱口令导致的问题,但作为一款“智能”的“安全”产品,出现如此低级的安全问题确定不是在逗我?如何让用户相信所谓的智能产品安全能力?

智能产品应该像一位可以信赖的私人保镖,既能够保护用户的人身安全,在使用上也能够给予以足够安全的保障。

现阶段如何满足用户需求

现阶段完全解决用户对智能产品的期许也许并不是太现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向最终目标的努力,个人觉得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入手。

懂我

如果暂时无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智能,那么可以让用户比原来多“懒”一些。能够为用户提出可行建议,帮助用户做出相对合适的决策,是实现智能的第一步也是解决用户“懒”的第一步。引导用户在适合的时间,使用适合的方法来做出最适合的决策,通过分析提供决策选项以供用户选择决定,从而摆脱“加长遥控器式”的智能产品困境。

比如今日头条类的产品,就是很典型的处理方式,在传统内容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推荐。也许无法做到如人类交流般相对快速、准确判断获取用户的喜好,但通过可以不断尝试推荐,在用户是与否的确定中去学习和分析,扭转与用户间的互动关系,由被动的提供者成为建议者。

回到智能产品,以常见的空调控制器为例,现阶段的所谓智能空调控制器,完美的实现了手机替代空调遥控器的“伟业”,让用户不但能够通过遥控控制空调,手机也可以了。只是不知道这里的智能是不是指的是智能手机?哈哈

其实可以采取与今日头条相同的思路,改变原有产品单纯控制属性,增加学习和互动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用户的操作行为分析,结合天气预报,实时温湿度,气压等生成使用规律曲线,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握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实现不需要人为干预的室温自我动态调节。

也许在前期,控制器在调节温度时仍需要用户进行确认和调整,但已经开始为用户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为下一步深度智能打下基础。智能产品第一步首先要理解用户需求的关注点,借用UC的一句话“给的再多,不如懂我”。

靠近我

现实中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开灯的那一刻是不是感到一丝安全和温暖?人在感到孤独和不安全时,本能的会选择聚集和交流,面对着冰冷的寒冷、无助、失落、想家或者无人倾诉的孤单,促使着各种社交类产品层出不穷、大行其道。

个人觉得智能产品应来源于生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般,智能产品应该是有生活温度的,需要靠近用户的心灵,而非是简单的操作与控制。适当的人机交流能够为用户带来真实的聚集和交互感,起到类似社交产品的作用,缓解用户部分安全感的缺失。

智能产品可以尝试着走入用户的心灵,通过记录分析用户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操作方式,尝试着进入用户的生活,与用户产生初步心理层面交流。

智能产品可以试着和社交产品进行结合,通过收集用户在微博、QQ等社交软件上有关情绪的状态词汇或内容,投射到智能产品之中。出现负面情绪方面的描述时,回家后智能产品一方面可以凸显用户的情绪特征,如开启不同颜色的灯光来标记情绪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记录并找出不同情绪下的操作习惯,结合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通过一定的人机交流辅助用户情绪的调解。

而用户情绪变化产生的后续操作,智能产品也可以将之反馈至社交软件中,将智能产品变成用户生活和情绪的一部分。使智能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变得有人性的温度,成为陪伴用户生活的一份子,如知心好友一般给予用户心理上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总结

智能产品作为更加实体化的产品,用户的期待感比普通软件类互联网产品大得多,同样也意味着挑剔很多。

以智能家居产品为例,接近三十年的发展,用户一直重复着好奇-使用-失望-再好奇-再使用-再失望的循环。用户对智能产品的容忍度远比软件类互联网产品高得多,主要是“懒”和“安全”植根于人类天性之中,但凡能够有一丝机会满足用户需求都会去尝试。

 

本文由 @老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给的再多,不如懂我。作为拥有100+智能设备的人,只有回家时候自动开启的玄关灯觉得是有温度的。

    来自浙江 回复
  2. 人其实不懒,我觉得根源在于人丰富的想象力

    来自上海 回复
  3. 受益匪浅

    回复
  4. 哦哦哦

    回复
    1. 两路口

      回复
    2. 功能

      回复